西和杨克栋陇南山歌集仇池风连载之一

杨克栋陇南山歌集《仇池风》连载之一

仇池风——陇南山歌(之一)

杨克栋搜集整理

编者按

杨克栋先生搜集整理的《仇池凤—陇南山歌》出版后,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群众的欢迎,并荣获“第五届甘肃省敦煌文艺二等奖”和“首届陇南文艺金奖”、“首届仇池文艺特别奖”。本刊对其内容分十次予以选摘,并于上一期刊载完毕。杨先生钟情于陇南山歌,年逾耄耋仍继续致力于抢救、保护这一珍贵民间文化。从年起,奔走三地市(陇南、天水、定西)17县(区),对古老而具有地域特点和艺术魅力的陇南山歌开展了新的搜集、整理工作。征得杨先生同意,从本期开始,将他重新搜集、整理的部分山歌陆续选载,以飨读者。

山歌本是先人⑴留

古人修下的钟鼓楼,山歌本是先人留。

古人砌下的七层塔,唱的人一茬接一茬。

古人穿下的铁甲盔,唱的人一辈接一辈。

古人耍下的青龙刀,唱的人一朝⑵接一朝。

松树上蹴⑶的白天鹅,当世人唱的老山歌。

(西和县)⑷

⑴先人:祖先。

⑵朝:朝代。

⑶蹴:jiū。(方言词,以下简称方)蹲。

⑷采集地区(下同)。

★★

从根上山歌没本本

打下的铁圈箍桶桶,从根上山歌没本本。

打下的铁灯盏点亮哩,山歌它在心上哩。

打下的铁绳环套环,山歌没本本靠口传。

打下的铁架子蹴黄莺,山歌没本本句句真。

打下的铁锁锁红柜,山歌没本本人人会。

(文县)

★★

山歌出在当地哩

(一)

粉白墙上写字哩,山歌出在当地哩。

打的响鼓敲的锣,满山满坡尽山歌。

小河大河起浪哩,男女老少都唱哩。

(二)

千眼佛爷儿千只手,山歌出在我的口。

齐崖上吊的葛条蔓⑴,只要张口不断线。

张口唱,不得闲,一唱就是几十年。

(徽县)

⑴蔓:wàn。

★★

打⑴山歌给郎诉个苦

高高山上一面锣,锣头级⑵蹴下一只鹅。

打起锣来惊起鹅,妹给小郎打山歌。

高高山上一面鼓,鼓头级卧下一只虎。

打起鼓来惊起虎,打山歌给郎诉个苦。

高高山上一副镲⑶,镲头级拴下一匹马。

打起镲来惊起马,妹为小郎着常挨打。

高高山上一把号,号头级爬下一只鹞。

吹起号来惊起鹞,妹遭磨难谁知道?

(成县)

⑴打:(方)唱。

⑵头级:(方)指上面。

⑶镲:chǎ。一种打击乐器。

★★

梧桐树下打山歌

(一)

郎要缠花闲不住,门前头栽了棵梧桐树。

割下的柳条编圆筐,栽树单为引凤凰。

梧桐树下打山歌,单等凤凰垒窝窝。

(二)

梧桐树成了缠花台,凤凰抬⑴来了垒窝柴。

郎打山歌嗓子亮,引来了花儿一大帮。

铁打的马簧⑵两头尖,小郎缠花有心眼。

(武都县)

⑴抬:(方)口中衔着。

⑵马簧:(方)凹形的大铁钉。

★★

脚户⑴把山歌当伴儿

和尚出门了念弥陀,脚户上路了唱山歌。

骡子戴的大挂铃,扯开嗓子唱几声。

土黄骡子驮猩红⑵,岔了瞌睡提精神。

唱几声山歌过了河,唱几声山歌上了坡。

唱几声山歌翻了山,唱几声山歌到了川。

土黄骡子驮的布,山歌唱罢一程路。

架上缠的瓜蔓儿,脚户把山歌当伴儿。

(西和县)

⑴脚户:(方)被雇赶骡马远程驮运货物的人。

⑵猩红:(方)矿物颜料,银朱别名。

★★

唱块⑴山歌送热头⑵

不唱山歌心里愁,唱块山歌送热头。

热头出来照西坡,头顶热头唱山歌。

塔里有塔楼上楼,张口一唱不断头。

青冈把,榆木?,山歌唱了一整天。

扇子撕烂没扇了,唱的口燥舌干了。

东山出来月亮了,才把山歌不唱了。

天黑月亮明下了,才把山歌停下了。

热头送到西山了,山歌唱着心宽了。

(康县文县)

⑴块:(方)个。

⑵热头:(方)太阳。

★★

唱山歌着传信哩

想连⑴郎黑了⑵耍一场,人多着没敢把口张。

高高山上打馨哩,唱山歌着传信哩。

贤妹娃站到山尖上,放开嗓子给郎唱。

虽然唱的掌灯台,郎明白叫他黑了来。

虽然唱的砖包城,郎明白给他留着门。

虽然唱的火不旺,郎明白给他有热炕。

红铜坛坛儿银子盖,山歌传信来得快。

紫花苜蓿一条根,山歌传信不走风。

(文县西和县)

⑴连:(方)和;同。

⑵黑了:(方)晚上;夜里。

★★

山歌陪着眼泪唱

皂角树长下一身刺,贤妹娃一肚子伤心事。

伤心的事情没法说,跑到梁背后唱山歌。

装水的皮囊戳破了,越唱人越难过了。

麻绳捆了梢柴了,唱着唱着哭开了。

母猪婆下了个四不像,山歌陪着眼泪唱。

毛线染了头绳了,山歌当了哭声了。

莫把伤心事肚里装,说不出来了唱一场。

(西和县)

★★

叫你唱哩你不唱

女二细草帽⑴走着闪,远地里来了好少年。

银铃声么喇叭声?你把山歌唱两声。

男日急慌忙⑵离了庄,贱脚踏到贵地方。

打麻石头溜溜光,人生面不熟难搭腔。

女放酸的甜醅子没喝了,少年想得太多了。

铁匠铺里打锄哩,唱山歌一生二熟哩。

男青冈稍稍儿拧葽⑶了,一生二熟知道了。

七钱戥子八升斗,没记下山歌难开口。

女黄布做了大旗了,少年莫了推辞了。

八哥儿飞到川坝里,心上想啥唱啥哩。

男装米的口袋装乱麻,心上想的股数儿杂。

牛皮的灯笼点不亮,山歌的调调儿拉不上。

女叫你唱哩你不唱,推三阻四装模样。

把少年当了啥都会,前扯⑷是个冷阴背⑸。

⑴二细草帽:(方)用质量为二细的麦秸缏(biān)编成的草帽。

⑵日急慌忙:(方)慌里慌张。

⑶葽:yào。(方)用秸秆、树枝拧成的捆物腰绳。

⑷前扯:(方)原来;倒反。

⑸冷阴背:(方)情感冷漠的人;脑子反映迟钝的人。

杨克栋,男,汉族,生于年元月,籍贯甘肃省西和县。中共党员,林业工程师。现任甘肃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林业学会会员。

于年4月参加工作。年4月至年11月西和玉泉林场任技术员。年11月至年11月西和县林业局任副局长。年11月至年7月西和县扶贫办任副主任。年7月至年7月西和县农职中任校长。年7月至年6月政协西和县委员会任经科委主任。年6月退休。

杨克栋热爱民间民俗文化。在长期从事林业工作的同时,耳濡目染,钟情于陇南山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深入民间,走进底层,于丛林山野之间觅歌;于村头院落之中记言。”?历时40余年,搜集了陇南山歌余首,经整理、编辑成《仇池风——陇南山歌》一书,于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辑,包括传统情歌、婚姻家庭、生产劳动、民情风土、时事政治等内容。山歌中涉及了多条方言词语,并对其从形、音、义方面作了诠释。该书出版发行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民俗界、文学界和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有13家报刊、3家电视台、4家网站进行了转载、报导和评述。有3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有评论说:“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语言学家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可资借鉴的素材。”?“这是近年来甘肃原生态山歌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抡救、保护甘肃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满足需求,该书先后印刷两次,并荣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和“首届陇南文艺奖金奖”及“首届仇池文艺奖特别奖”。西和县于年8月举办了第一届“仇池山歌艺术节”。又于年、年和年举办了三届全县性的山歌歌手大奖赛,从而推动了该县群众性山歌演唱活动的展开。又于年编著了《大美陇南—山歌集》(精选本)出版,书内收录原汁原味的山歌余首,该书为向全国推广、普及陇南山歌,并为专家学者们提供方便、可靠的研究资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杨克栋在民俗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三年时间,奔走西礼两县有关乞巧地区,走访了五六十位年过古稀曾经当过“乞巧头儿”的妇女,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所见亲闻,撰写了三万余字的《仇池乞巧民俗录》一文,对西礼两县的乞巧节的进程、内容、歌曲进行了详实的辑录。该文年在《甘肃文苑》第一期发表后,使西礼乞巧民俗原貌昭示于天下。因而引起了许多民俗专家的重视。先后有国家民族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兰州民族大学等十多所院校及有关民俗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来西和县实地考察。认为“西礼乞巧”是中国当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民俗之一,“其节日延续时间之长、流彷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在全国可能是绝无仅有,可称得上‘华夏第一’。”④“是中国仍然存活且形态完整的七夕节俗。它是信仰、仪式、歌唱、舞蹈、社交、技艺交流与展示上都有全面生动地呈现,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⑤年8月和年8月,西和县先后举办了三届“乞巧文化旅游节”和一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仇池乞巧民俗录》为西和乞巧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西和县被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提供了详实的文字资料。

工作之余,还从事文学创作和其他民俗事象的调查研究,数十年来,在省内外有关书刊中发表了《书窃》、《楼堂烟云话沧桑》、《西和县天主教记事》、《西和县基督教建国前教史考》、《西和北关泰山庙暨庙会考述》、《浅论西、礼乞巧节的地域特征》等数十万字的文章。《抡救、保护陇南山歌之管见》—文荣获省“年百合花奖三等奖”。

在林业科技战线工作30余年,先后领导完成荒山造林、营林改造,飞播造林共15.6万亩。参加了《甘肃省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编撰和天水地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在全国省、地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林业科研成果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成果分别获得过省、地科学进步奖、科学大会奖、优秀论文奖、调查区划奖。职中工作时,曾获“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者工作奖”。

[注释]

?陈晓翌、牛民选、张慧麟《风淳韵美,语朴情莫真,风骚独领》,见《同谷》年,第1期。

?柯杨《—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见《仇池风—陇南山歌》第1页,作家出版社,年。

?常文昌《陇南山歌的艺术魅力》,《陇南报》,年2月28日。

④柯杨《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关于甘肃西、礼两县传统乞巧节的调查报告》,见金宏图、李萍主编《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学苑出版社,年。

⑤肖放《星汉遥望,心通艺巧—七夕节的牛女故事与乞巧风俗》,见《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内部资料),年8月。

来源:紫藤文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

小编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北京现在好点的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s/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