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湖:位于甘肃省西和县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镇境内。原系防洪蓄水,灌溉养鱼的综合性水库。年,由国家投资万元,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外,还铺设硬化卵石人行道,建起牌坊、暮霞码头、晚霞码头、湖湾码头等,在环湖农田栽植了桃、杏、梨、核桃、植金丝柳等观赏性的经济林果和园林花卉苗木。现水库库容为万立方米,水域面积为亩。集防汛,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开发为一体。水库周围群山环抱,苍翠起伏,库内鱼游虾戏,水面茑歌燕舞,老虎口白色瀑布悬空而泻,蔚为壮观。水库周围良好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给游客创造了观光、旅游的有利条件。2008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仇池山: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米,相对高度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海内有89部点击文献有对仇池山的记载。《水经注》描述仇池山为:“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嶔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沸腾,润气上流者也”。据宋代罗泌著的《路史》载,仇池山的出名始源于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起(成纪)”汉《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经专家学者考证神话传说中炎帝的一位氐族首领刑天被葬的常羊山,即今之仇池山。
岷郡山:岷郡山坐落在西和县城南1.5公里处,俗称“萨爷殿”,是陇南乃至全省闻名的道教宫观。漾水河与赵五河交汇山前,向北而涌流。苍茫之中,一峰独秀,绿阴森森,萨真人祠雄踞于山头。岷郡山原名独头岭,南宋绍兴年间改称岷郡山。当时金灭北宋,关陇六路尽陷于金,岷州州治南移白石镇(今西和城北郊白水河以北),白石镇无险可守,又移署于岷郡山,后宋金议和,因“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之讳,故将岷州改为“和州”。又因江淮之间也有一个“和州”,两地相名,不便区分,遂加一“西”字,称之为“西和州”。州名更改,岷郡山之名却由民间沿称至今。萨真人祠为西和胜境,其始建年代已无从可考,现存殿宇为清乾隆年间修建。祠内古柏巨槐,雕镌刊刻,清幽绝尘。祠前漫坡杂花丛生,鸟声传韵,满目翠微清凉之间山道弯弯。一带龙脊入云之处,殿阁隐隐。晨钟暮鼓,声闻十里,春秋佳日,游人不绝,四时八节,香烟缭绕。伫立祠前远眺,一川烟树,万家城廓,尽收眼底。
白雀寺:白雀寺坐落在离西和县城区2公里的西峪乡观音村四台山山岗,寺院依山势而建,左护崆峒,右绕隍城,遥对观山,姜席河与南柳河在寺前交汇而成的白水河从寺脚蜿蜒东去。这里冬有松柏露翠,夏有绿槐吐香。白雀寺巍然立于山岗,居高俯瞰白水河两岸。占地平方米,约20.6亩,依古制建有四大院八小院共十二院,该寺现在为西和县佛教协会所在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雀寺是一座佛教名寺。相传西和县境内的古代西峪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不恋荣华,在白雀寺修行,其父秒庄王为逼其回家,放火焚烧白雀寺,使僧尼和万名香客丧生火海,白雀寺也被付之一炬。妙善公主得神仙护持逃脱,辗转来至香山,屡受苦难,功成了道,自度度世。“火化白雀寺后”,经几世岁月沧桑,白雀寺又几度兴建。据寺内古碑记载,南宋嘉定年间重修寺庙,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木结构建筑群。
八峰崖:八峰崖在西和县城东南32公里处,位于石峡镇西侧,与仇池山遥遥相望。在八峰崖的主峰山腰,有罕见的天然石窟。唐代大诗人杜甫从秦州经西和转道同谷(今成县)途中,曾游览八峰崖奇景,写下了《石龛》诗: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干尺,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八峰崖是一处“南濒西高山,北依天子坪,八峰接云天,峻极兀峥嵘,迭迭云雾绕,崖前秀草长,野野淡淡香,古洞松映掩,涧水潺潺响,斑松斗秾华,翠柳争艳丽,深林聚千兽,灵对日唱”的秀丽风景区。这里,傲然刺天的八座石峰,峰峰入云,亭亭玉立,如众星列曜,似群仙聚会。其中主峰为西峰,其相距地面米处有高约15米,长约60米的天然岩穴,上下左右无路可通,只有一条悬空栈道相连。原穴内建造殿宇14间,造像余尊。
云华山: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每有皓月临空,万籁静寂,气象宏远,有“圭峰秋月”之胜景。云华山孤峰耸峙,悬崖高峻,四面临空,只有一面与塔子山山脉的“天桥”相连,独领崎径,宛如通往瑶池的天桥。天桥险绝,两无依傍,行走其上,只觉山转云绕,如临深渊,就地势而言,比之西岳华山更为奇险。山顶有庙,错落有致,占地不足20平方米,庙前陡坡处现已设有水泥台阶和栏杆。山门上悬一横匾“人间天上”,进庙游览庙门、廊柱上多有书画名家的楹联、锲刻。歌今诵古,识善惩恶。书法或汉隶或二王,让人美不胜收。所有殿宇或彩绘飞天,或再现佛本生故事。每逢四时八节有晨钟暮鼓从云华山顶响起,声传百里。因而俗称“云华山钟声响西礼”之赞。(注:西礼,指西和、礼县二县。)登上云华山顶峰,丹岩如霞,彩云飞渡、巍为壮丽,让人如临飘渺仙境。
金沙寺:金沙寺又名烧香台在西和县城南群峦叠嶂中,有一座酷似平台之山,群山朝拱,形似烧香平台,这就是烧香台。烧香台位于西和县城南部石峡镇,相距八峰崖石窟10余公里。烧香台又名金沙寺,因寺建于烧香台而得名。寺踞于一孤峰之上,右有石峡河激浪穿石,左有六巷河碧水潺潺。两河在此处交汇,清流湍急,奔涌不息。踞于高处的金沙寺一峰耸起,山环水绕,遂成绝妙胜处。
金沙寺原建于清康熙至咸丰同治时期。文革时,原寺庙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当地十方信士及群众陆续重建而成,庙宇建筑由真阳山和烧香台两大部分组成。真阳山供奉佛家诸神,金沙寺亦供奉与萨真人同时代的王灵官。共计前后十院,中为戏台分隔。金沙寺庙建筑依山布势,巧构玲珑,松盖檐翅,遂成佳构。山脚下双水交融,鳞波闪耀,幽谷传声,松涛在耳,美不胜收。放眼远望,满山叠翠,万绿丛水,山花烂漫,或白或赤,如临画境,自有一番幽静之趣。盘山通寺之路,近年已修通,西、成两县民众每年在四月初八举办庙会,祈福赏景,四方游客络绎不绝。烧香台的自然清新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景。
观山:观山西和县城东,一山由东南蜿蜒而来,峰回势转,巍然东峙。这里常年苍柏葱郁,景色清幽,风光秀美,这就是观山。观山之巅,地势开阔,在其最高处建有朝阳观。观山之巅,地势开阔,在其最高处建有朝阳观。朝阳观始建年代久远,清道光年间重建,建有三清殿、凌霄阁,阁高数丈,规模轩昂。尊奉的神祗有真武祖师、八仙、药王、三官等神。清同治二年(年),太平军将领曹灿章、赖云光合围西和城时,朝阳观建筑尽毁,仅留存古柏一株。民国元年(年)重修朝阳观,其中仅凌霄阁历时7年才落成。雕梁画栋,飞檐高翘。正殿供奉真武祖师,右侧三阳祖师,后殿供关圣帝君。后又建天楼、天门。年朝阳观因火灾而焚毁。近年来,十方信众又集资重建,现有寺庙6座22间,丹房35间,4年被甘肃省批准为西和县道教活动场所。朝阳观上建有戏楼,每年端午节为庙会日,山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近年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将观山作为重点休闲旅游基地
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西和县城北部25公里处的长道镇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叶茂,虬枝婆娑,相传曾有凤凰栖落此树,又因此山势奇特,远观似凤,故名为凤凰山。凤凰山与祁山隔西汉水遥遥相望,大柳河、西汉水相环抱,地势奇特,风景殊胜,其“前朝龟嘴,后应龙岗,右带塔山,左环汉水”,系风水学者眼中之宝地。凤凰山庙宇规模宏大,依山势从山腰至山顶,殿堂林立,楼台栉比,拾级而上,登台瞻仰,给人“高山仰止”之感。据山上现存的《补修圣母地师金象碑记》云该山建筑“起自西汉”,可见凤凰山浩渺无迹,年代久远。今天所见到的庙宇均是“文革”后重新建造。山上有戏台,后有魁星阁,中间连进五院,一阶一院,匠心妙用,设计独特。山上地势开阔,寺庙被万千绿卉围裹,登山而望,四野茫茫,绿野平畴,阡陌农舍,一派盎然。明代天启年间的《百世流芳》碑曾述其胜景:“松柏兮苍翠映秀,梧桐茂豫挺生,树木兮荫郁,花果兮连亘。庙貌巍峨,灵应赫显。
隍城:隍城位于西和县城的西山山麓,古时曾叫做南山、凤凰山、今名隍城,已被建成隍城森林公园。山势高厚雄壮,从山脚至山顶绵延四里,隍城与观山遥相呼应,俯瞰县城。隍城是一座名山。宋时名南山,山上有十二连城,宋吴玠所筑以御金人者,今仅存三城,其余遗址犹存。山之西北有天然方邱,今名上城,南宋时名高堡,即西周之犬邱,后汉时的戎邱城。如今沿着盘山公路而上,进山门,过长亭,两边绿树苍郁,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步入山巅,在古堡之内,可观赏西灵寺独特的建筑。西灵寺一进三院,前院大殿为重檐式两层高阁,雄伟气派。中间大殿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和弥勒佛。后院为菩萨殿,供有三大菩萨。西灵寺是西和县政府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近年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将作为县城重点休闲娱乐场所,进行总体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修建有山门、凉亭,拓宽硬化了上山公路,新僻铺油了隍城至晚霞湖公路,新建了仇池碑林以及侧柏园等植物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