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俗周者军从乡间传唱到走向世界

来自十里八乡的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举行迎巧仪式。蒲宁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晚,在西汉上游的西和县、礼县一带,姑娘们身着节日的礼服,聚集在一起,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一时间,歌声、舞蹈和鲜花布满山涧、集市和农家小院,参与群众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节日。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西和乞巧女儿节,这样的民间文化传统已传承了多年。

为了让这一秦人古老遗风弦歌不辍,西和从年开始至今,先后举办了七届乞巧女儿节。同时,通过创新乞巧文化载体、举办乞巧文化论坛、培育乞巧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乞巧文化的内涵,乞巧女儿节由曾经的乡村文化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西和乞巧,保存完整的秦人遗风

乞巧起源于汉代,“乞巧”即向神灵祈求赐予智慧的意思,乞是祈求,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在我国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在我国多地都有流传,但因年代久远保存得多不完整。乞巧民俗在西和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华七夕文化的动态传承。

“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个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是一种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乞巧节是女子娱神自娱、学习交流的盛大节日,积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美德,由于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适龄未嫁的女子,所以当地俗称“女儿节”。

西和乞巧女儿节独具魅力、生生不息,它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女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以“巧”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自身命运的人生追求。

西和县长道镇西团村妇女李瑞莲,每年都和两个女儿一起参加乞巧活动,而两个女儿的歌舞都是由她们的奶奶所教。像李瑞莲这样的“乞巧之家”,在西和还有很多。正是一代代女儿们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才使乞巧这一中华民族唯一的专属于女性的节日民俗在陇南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完整地保存下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一首古人描写乞巧的诗。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很多民俗习惯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陇南乞巧仍然光彩照人、活力迸发,吸引许多民俗专家学者实地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莫谓诗亡无正声,秦风余响正回萦。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样求生一样鸣。水旱兵荒多苦难,节候耕播富风情。真诗自古随风没,悠远江河此一罂。”这是20世纪30年代西和当地学者赵子贤先生所作的关于乞巧的一首诗,形象地反映了乞巧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说:“西和乞巧文化和南方的完全不同,它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了乞巧民俗的整个过程,并融入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活动。”

“乞巧文化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展示慧巧、感恩拥有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乞巧女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态度。乞巧文化争取平等、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与世界妇女组织提倡的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主题十分吻合。”西和县委书记曹勇的一席话,道出了乞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古老民俗,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西和乞巧风俗根植于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历经千年久盛不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可以说这是文化传承上的一个奇迹。在奇迹的背后,除了乞巧文化自身的魅力外,西和对文化保护所作出的努力也功不可没。

近年来,西和县抢抓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大县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尤其把乞巧文化品牌打造作为推进特色文化大县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扩大对外吸引力和知名度、增强软实力和正能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平台来定位、谋划、部署和落实。

西和县编制了《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和乞巧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带工作方案》和《中共西和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关于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方案》,依托乡镇文化站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创建乞巧文化研究会和乞巧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乞巧民俗文化传承人,修建乞巧文化苑、乞巧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乞巧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修建乞巧民俗文化博物馆,全方位打造乞巧文化。

年5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7月,西和县举办了以乞巧为主题的首届文化艺术节。同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西和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年西和先后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

年,西和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并且这次节会升级为省级节会。

年8月,以在北京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为重点,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孟宁等出席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并对西和乞巧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全国著名民俗学者云集京城,就乞巧女儿节的保护、传承、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推进了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年8月,以“女儿梦·中国梦”为主题,举办了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巴基斯坦国家妇女地位委员会特别代表乌兹玛·努拉尼,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妇女大会主席阿科巴格舍娃,白俄罗斯国家妇女发展联盟秘书长拉斯特·拉洛维奇,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罗卡曼等国际妇女组织及代表民俗专家与会做了主旨演讲和学术研讨,并与会为驻华大使、国家妇女组织代表颁发了“中国(陇南)乞巧文化全球宣传大使”荣誉证杯和“中国(陇南)乞巧文化全球宣传代言人”荣誉证杯。

去年,同样是8月,以“中国乞巧·对话世界”主题,第七届乞巧女儿节保护传承论坛在北京举行,达成《驻华使节眼中的中国乞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使宣言》《中国乞巧文化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宣言》和《中国乞巧文化与妇女发展·北京宣言》。

特别是在北京举行的3次以乞巧女儿节为主题的高端国际论坛,就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实意义、保护发展与妇女事业发展、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联合国官员以及全球女性驻华大使在内的全球五大洲不同国家的30多位国外嘉宾出席了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乞巧女儿节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乞巧文化真正走出了陇南,走进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同时,西和县运用电视、报刊、网站、微博、







































盖博士遮盖液治白癜风效果好不好
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s/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