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提供者:医院张姝
病例整理者:医院张姝
审校:医院血液科张建富
现病史
患儿,男,13月,近半月来,因哭闹不止。家长发现常喜捡食医院就诊,体格检查中度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无光泽,头发稀疏,发黄。肝脾肋下1指,浅表淋巴结不肿大。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6.7×/L,成熟红细胞5.1×/L,Hb69g/L,MCV50.4fl,MCH15.1pg,MCHCg/L,分类中性分叶核占36%,淋巴细胞占53%,嗜酸粒细胞占9%,单核细胞占2%。
镜下检查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小红细胞。部分中心浅染区扩大。血细胞成簇可见。生化检查
结果未见。
提出疑问红细胞总数并不低,而血红蛋白为何那么低?是何原因?这样的报告能发出去吗?
张建富老师评析: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同仁感觉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患儿红细胞总数那么高,而Hb又那么低呢?该患儿大概是何种疾病?病因是?这些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我就此点评如下。
一、我们现在外周血常规仪器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检测的数据和其参数越来越多,这样对于我们判断贫血的性质非常简单,比如你提供的外周血常规,该患者是典型的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就是血红蛋白减低,其参数MCV、MCH和MCHC也减低。但RDW增高。红细胞数值是明显增高,这就是缺铁性贫血外周血常规特征。不奇怪,如果不是这样才奇怪呢!!以前,外周血常规仅有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数值,血红蛋白数值及血小板数值。没有那么多参数,根据这些结果我们仍然可以判断是何种贫血,比如缺铁性贫血和幼红细胞贫血。二、那我们如何判断贫血类型呢?患者外周血常规检测的血红蛋白(患者实际值)和我们的计算值(外周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数值X33得出的数值)两者比较。1.如外周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数X33(常数)大于外周血常规检查中的数值(患者实际检测值),该患者即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2.如外周血常规红细胞数值X33(计算的血红蛋白值)小于外周血常规检查中的实际数值,该患者即是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三、该患儿13月龄。是一个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月龄儿童正是从母体带来的铁耗尽的时间段,再加上没有从母乳中得到很好的补充,正是缺铁性贫血好发年龄。而且我们看外周血细胞分类嗜酸粒细胞增多,患儿又有捡食的不良习惯,是否该患儿又寄生虫感染呢?这种疾病可能存在。这也是缺铁性贫血又一诱发因素,即丢失过多。儿童缺铁性贫血非常可怕,他们不仅仅是贫血的问题,由于缺铁,患儿体内一切利用铁作为辅酶的酶活性就会减低,不仅可就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高低于同龄)、内分泌不良和免疫功能减低等。同时,缺铁性贫血可以引起异食症。该患儿就有此症状。另外如果缺铁性贫血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可就麻烦了,人家的孩子学习非常好,你家的孩子学习差等。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一味怪罪孩子。婴幼儿和儿童千万不要缺铁!要注意体检!该患儿应是缺铁性贫血,临床一切表现均与缺铁有关。
四、当然也不能排除遗传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是一类贫血的总称,缺铁性贫血是典型代表,还包括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地贫)、纯合子血红蛋白E、C病等。慢性感染、铅中毒和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贫血,大多是正细胞性贫血,但有时可以是小细胞性的。五、这几种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形态相似,所以缺铁性贫血应与之鉴别。鉴别要点如下:第一步:看是否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细胞分析检测:Hb、MCV、MCH、MCHC减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第二步:看血清铁测定结果第三步:根据血清铁结果,分为一、减低。1.血清铁蛋白减低,提示缺铁性贫血,然后再根据其他铁代谢检查证实。2.血清铁蛋白增高,提示慢性病贫血,再通过相应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证实。二、正常或增高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再看网织红测定结果,1.正常,提示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蛋白电泳证实。2.增高,铁粒幼红细胞贫血,骨髓铁染色证实。
笔者心得
对于外周血常规示贫血患者,我们都应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从中可能发现玄机。比如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表现为大小不等,小红细胞为主,部分中心淡染区扩大等现象,而白细胞及其分类和血小板数值及其参数均无明显变化。只有缺铁性贫血比较严重时,才可能表现出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观察红细胞直方图也可以发现其明显异常。
作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谨慎细微。多留心观察一下患者的外周血的变化,对于缺铁性贫血而言一个很常规的、简单的检查项目就能做出初步判断。所以血常规检查应该是缺铁性贫血最重要、最简单、最经济、最基本的首选检查项目。当然,我们应读懂它。特别是儿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更应该了解这些相关的诊断、筛查程序和内容,不要让此类隐患或疾病从我们医务工作者手中溜走。
病例提供及整理者
张姝,?女,检验技师。本科学历,毕业于江苏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现就职于医院检验科。年至年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学习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具有丰富的血液学理论,能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先后发表论文两篇,主要研究方向:骨髓细胞形态。
张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