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陇南之西和杠子面一根木棒

舌尖上的陇南西和,是陇南的文化之乡,伏羲诞生于此,仇池古国曾在这里立足,乞巧盛典年年举行。厚重的历史传承,完整地向世人展现着西和的独属魅力。在数千年文化沿革之中,美食的传承也是仇池大地的另一佳作。有人说:“西和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杠子面开始的!”,这似乎有些夸张,但早晨吃一碗劲道的杠子面,确实是众多西和人的首选。几万人的小县城里却有着一百多家杠子面馆,从早上七点开始,各大小面馆的食客就已络绎不绝。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哦

任春辉做杠子面已经有13年了,起初跟着姑父干了八年,学成之后与妻子共同开了这个店。这里地方不大,桌子不多,但味道却在西和数一数二。杠子面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得当天制作,每天早上4点就得和面。任春辉现在也收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刘侠龙,另一个叫杨鹏波,是他媳妇的弟弟。杠子面的原料选用特级面粉,面和的硬,揉面就得下大工夫。每天店里要消耗近百斤的面粉,从和面到压面,每天早上,任春辉和两个徒弟都要忙活3个多小时。将面和好后分成小团,再次揉压至表面光滑,而后进行下一道工序。面食做法一般有擀、切、拉三个程序,而杠子面还有一道独有的工序——用杠子压。压面用的杠子是一根长约两米,直径十公分左右的木棍,表面笔直光滑。杠子一头固定在墙洞里,人骑在另一头来压,着力点是刚刚和好的面团,脚下也有一块专用的跳板。用杠子压面是制作杠子面的重要工序,也是最费力的一环。多年来,任春辉每天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揉压面团,腰部常常不适。所以现在压面多由徒弟来完成,他进行指导。厚厚的面团逐渐被压薄,只有经过如此反复用力下压才能使杠子面更加柔韧精道。杨鹏波,是任春辉妻子杨飞飞的弟弟,跟姐夫学习杠子面已经两年多。现在在和面压面这些基本功上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能为姐夫分担一些工作。由于杠子面是现擀现下,从早上4点和面到中午卖完打烊,师徒三人都在案板上辛勤劳作,为食客们贡献这独有的西和美食。经过反复的下压,面团渐渐的变薄。这时妻子杨飞飞也开始了工作。杠子面的佐料很讲究,豆腐干切丝外加小葱,是固定搭配。将豆腐干炸至金黄,再切成薄片。豆腐切片考验的是刀功,要求薄厚相当,不能破裂。多年下来的积累。杨飞飞的切片功夫已是炉火纯青。将豆腐切片后,整齐排列切丝,搭配绿油油的小葱。就是杠子面的最佳拍档。为了使杠子面受力均匀,将压过一遍的面团卷起,改变方向,再次下压。而此时天已大亮,客人们就要到来,任春辉必须加紧速度。杠子面馆的案板有些特殊,它是外面高里面底,让杠子压面受力更好的同时,也方便擀面。在杠子的反复压力之下,面已变薄,但还达不到食用的要求,这时就要用相对小些的擀面杖,将面擀薄。擀面讲究技巧,擀四下,再将面拉回来,撒上干面继续擀,如此反复上百次方可切丝,下锅。将擀薄的面折叠成块,一刀一刀整齐切丝,劲道弹牙的杆子面方才成型。今天店里来的第一位客人是生在西和却在外工作的李先生,返乡之时,一定要来尝尝这家的味道。李先生:我是在外地工作的西和人,这次回来专门尝一下杠子面,这个味道确实好吃,又劲道!尤其在早上,我们西和话叫沙温的。如果以后再回到西和,我一定要带我的朋友来尝尝我家乡的美味!杠子面分热的、沙温、凉的等三种温度,顾客可根据喜好选择,其沙温口味备受顾客追捧。杠子面的酱料简单朴实,红油辣子、煮沸的粮食醋、盐水三种调料,浇在纯手工制作的杠子面上,酸香爽口。西和城内上百家杠子面馆每天早晨几乎同时开工,制作工序也几近相同,各家的杠子面或劲道或爽滑,或浓香或酸辣,只是制作师傅力道不同,刀工相异,调料轻重等点滴差异,就使一碗杠子面味道各有特色。而西和人也会根据自己口味,选择不同面馆,不同的风格味道。任春辉师从姑父8年之久,而今两个徒弟也有所成,这是民间手艺师徒间的传授,也是饮食文化的代代传承。在陇南的历史长河之中,正是这些技艺、习俗的传承才得以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的美丽、丰富!栏目编导:冯雪峰罗松康本栏目长期招收广告、赞助联系

监制:杨东红责任编辑:杨雪锐编辑:王瑞

陇南广播电视台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
白癜风工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s/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