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这些老师不平凡的坚守丨2017年4

感谢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友肃通过各种渠道资助贫困学生求学,这个“习惯”他坚持了30多年。而马友肃为贫困学子铺就求学路的举动还要追溯到年。

  建国初期,马友肃怀着一腔热血,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由于能力出众,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定西县人民政府财政科工作,认真踏实的他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

  月底,马友肃从单位领到了工资和一双新棉鞋,正准备离开的他看到了一位赤着脚、衣着破烂的男子站在队伍里也等着领工资,马友肃一咬牙,将刚刚领到的一双新棉鞋,递到了他的面前,几番推辞之后,男子最终收下了棉鞋。回去的路上,马友肃因为帮助了别人心里美滋滋的。

  马友肃乐于助人的事儿还有很多。听说同事的亲戚家有两个孩子上不起学,他慷慨解囊,将自己两个月的工资都捐给了他们,只希望他们能够完成学业。

  对于马友肃来说,这样的事“都不值一提”。

  此后的日子,本身就乐于助人的马友肃,在学习雷锋的号召下,时常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年,从乡下结束知青岁月的马友肃,被分配到了定西市中华路中学任教,开始了教师生涯。

  年,马友肃退休了,然而乐于助人的习惯却一点没变。年,团中央发出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希望工程”行动的号召,马友肃立即响应,主动找到当地团组织,要求资助两位小学生直至小学毕业。

  此后的数年,马友肃通过各种渠道资助贫困学生35名,捐款总额超过20万元。获得马友肃资助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26名获得资助的学生被资助的时间都在3年以上。为了方便资助学生,马友肃特意办了一张存折,每个月都在存折上存一笔钱用于资助学生,几十年如一日。

  今年刚受到资助的景涵煦激动地说:“我很幸运碰到了像马老师这样的热心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多年来,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接到资助过的学生‘汇报’成绩和问候的电话,每当我资助的学生打来电话叫我伯父、爷爷时,我的心里是温暖的,看到他们的成绩单,会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马友肃说。

  30多年来,马友肃和同是教师的妻子一起捐资助学,他们只做不说,至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善举。在马友肃的孩子们心中,只要父亲愿意做的事,他们都会支持。当马友肃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之后,马友肃总是会收到老朋友打来的电话,总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他已经成了名人。马友肃总会笑着说:“人活着,总要做些事,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获得益处。”

爱与感动是最美的“标签”

——记合作市勒秀乡加茂贡中心小学校长杜文奎

□记者马绮徽特约记者奂文俊

  合作市勒秀乡加茂贡中心小学有位特殊的“老师”,他的藏汉双语教学流利、标准,作为一名破格提拔的校长,承担最多的却是教学任务。他叫杜文奎,一位工作仅7年,却在藏区学校获赞无数的汉族小伙。

  出生在合作市卡加曼乡博拉村一个农民家庭的杜文奎,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深的向往。年从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物理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合作市勒秀乡加茂贡中心小学工作。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他告别家乡,来到了合作市唯一的林业地区的勒秀乡开始了教师生涯。

  刚工作时,学校的条件差,经常停水停电,有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加之离家远、交通不便,杜文奎虽然感到困难重重,但他凭着做一名教师的坚定信念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7年。

  七年的风雨兼程、酸甜苦辣,让杜文奎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可爱的学生。七年里,他在学校留下了许多印迹。那些与师生、家长间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铺就了他的成长之路。

  “刚开始工作很吃力,由于语言交流有一定的困难,我只能进行简单的藏语交流,却没办法完全流畅地进行藏语教学。”杜文奎说,“在与家长的沟通上也有不少问题,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就利用节假日一次次家访做工作。”就这样,杜文奎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全都用在工作上。

  课余时间,杜文奎阅读了大量的业务书籍和教育理论书籍,汲取营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正因为杜文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工作中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年,所带毕业班藏数学在全市毕业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杜文奎这个大小伙子也有一颗温柔、细致的心。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杜文奎照例查寝,刚刚结束检查回到自己宿舍的他,便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几个四年级(1)班的学生,他们说,同班的学生达拉次旦急性鼻窦炎发作。杜文奎赶忙去寝室查看,发现达拉次旦脸色苍白、神情痛苦。杜文奎赶忙准备车辆,医院。达拉次旦的爷爷闻讯也赶到病房,他紧握着杜文奎的手不停致谢……

  杜文奎说,像这样的事儿在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经常发生,虽然自己忙一些、辛苦一些,但很充实,也很快乐。

  就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让杜文奎和家长、学生的心一点点拉近了。为了进一步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这些年,杜文奎闲暇时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家访。正是由于杜文奎和老师们对学生们的爱和关心,近年来,加茂贡中心小学的家校共建工作也越办越好。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来学校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杜文奎也适时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年的儿童节,家委会成员们自发创立了“加茂贡小学教育基金会”,家长们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向基金捐资,用于表彰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教师。“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别提多高兴了。给大家的奖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家长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师的支持和关心。”杜文奎说。而家长们说,杜文奎带着老师们每天兢兢业业工作,他们都看在眼里,正是这些让他们对学校充满信心。

张燕:支教是一次美丽的旅程

□记者马绮徽

  初见兰州一中教师张燕,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周末。她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配上及肩的长发,给人一种知性、豁达的美。从教30年的她,用另一种方式,开启了新的教师生涯。

  “去西和县长道镇新团村西和四中支教已经一学期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事儿一定要自己经历,才会懂得它的珍贵。”张燕这样总结自己第一学期的支教经历,也向记者娓娓道来她的支教故事。

  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张燕接到去西和四中支教的任务。从来没有过支教经历的她既兴奋又迷茫。“以为支教就是把好的教学经验带过去,和当地教师一起搭班上课。”张燕说。

  开学前一天的中午一点多钟,张燕来到了西和县。校长李鸣岐却给她出了个难题——带语文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张燕拒绝了:“这肯定不行,我没有经验,怕是要搞砸的。”“张老师,学校实在是没有老师了……”李鸣岐向张燕说明原因:“学校是所完全中学,初中有2名老师休产假,本就缺少师资的学校实在没人手了。”张燕在与校长的交谈中了解到,在农村学校,教师跨专业带课、工作量大等情况非常普遍,张燕改变了想法。

  自己没有经验,可以回兰州一中向其他语文老师“取经”。张燕找到李鸣岐,表明心意后便踏上返程路。她利用一周时间,在兰州一中通过跟班学习,“汲取”语文课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等再返回西和四中时,张燕觉得自己像一名战士,踏入了新的“战场”。

  跨专业教学很累,教学设计和课堂安排与自己擅长的历史课不同。3月的西和还很冷,张燕白天讲课、批改作业,到了晚上还要在没有暖气的宿舍里穿着厚厚的棉衣熬夜备课、写教案,她说:“我不是专业语文教师,得多努力才能不辜负校长、老师和学生的信任。”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燕与西和四中的师生渐渐熟悉起来。“我尝试着与学生接触、沟通,我想要走进他们的心,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张燕说,让她下定决心与学生们心贴心正是源于一次课堂小提问。

  “你们谁觉得自己不够出色,谁没有自信?”一个简单的提问,本是张燕为了活跃课堂做的小设计,没想到一句话问出口,全班47名学生中有45人举起了手。“那一刻我被触动了。”张燕说。

  “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会帮助你们重拾自信,一定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简单的鼓励过后,张燕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教学上。

  “我特别感谢张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学习资料,平时她对我们的辅导也很细致。说话语气很温和,听说她是从省城来的名师,我和同学们都特别开心。”学生马璐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儿,在与张燕的相处过程中,她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时时处处能给予她关心和帮助的老师。

  张燕对学生的关心很实在,也很细致。除了给他们带去复习资料,她还向校长申请开始跟晚自习,谁有不会不懂的问题,她都会挨个辅导。而在假期,她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马璐所在的班级,全班通过了语文学业水平检测考核,有好几个学生甚至拿到了“A”,这在过去的西和四中,是很难见到的成绩。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张燕也再一次把好消息带到西和四中——通过与兰州一中校领导、各学科组教师沟通后,让所有学科的名师都去西和四中进行讲座指导,这已列入了兰州一中新学期的工作计划。

  “这一学期的经历使我发现,支教不仅是上课、批改作业。支教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我会一一努力做好。”张燕说。

“对你们不严不爱,我就不称职”

——记宕昌县旧城中学优秀教师石爱华

□记者尹晓军

  石爱华老师又获奖了——年甘肃省“园丁奖”!前几日,宕昌县旧城中学的校园热闹起来。

  “只要学校有表彰奖励,就肯定有石老师。”在旧城中学,只要提起石爱华,教师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旧城中学是由原宕昌一中、职业技校初中部与城关中学合并组建的一所完全中学。目前,学校在校学生有人、教职工人,石爱华在这里任教了13年,一直承担毕业班的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

  “教书育人,石爱华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说到石爱华的教学方法,旧城中学从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十分认可,而这句话并不是吹捧。十几年前,由于新校组建、学生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原因,旧城中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能否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都是一个未知数。

  面对重重困难怎么办?旧城中学决定从学生基础抓起,抽调了一批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包班跟级,加强教学工作。石爱华就是其中一个,她承担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并兼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毕业会考中,这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平均分达到分,名列全县前茅。

  “说实话,带毕业班压力非常大。又是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会考,考不好,我都不知道怎么向学生和家长交待,怎么给学校交待。成绩出来后,也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石爱华说。

  此后的几年,石爱华所带的学生成绩均稳居全县前列。她本人连续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同时,她带的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年,石爱华所辅导的3名学生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年度,在全县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评比中,她所带班的数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年,她所带的两个班在毕业会考中,数学成绩平均分高达分,高出县平均分60分……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石爱华对数学教学的不懈钻研。

  石爱华深知,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认为数学课枯燥,与其他学科几乎没有相通之处,尽管它是学好理化学科的基础,但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石爱华不断钻研、深挖教材,探索学生喜欢的方法。

  在教学中,石爱华主张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她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潜能;课堂外,她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们真正听得进去,学得有趣。

  作为班主任,石爱华大胆创新,在班级管理上,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并建立结对帮扶机制,让学生捆绑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将德育渗透到教师所讲内容和学生所学知识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上,我对学生很严厉,但课后我们又如朋友一般。教育是个良心活,我常常对学生讲,要是我对你们不严不爱,我就不称职。”石爱华说,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琐碎,但每个学生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即使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她都能清楚地记得学生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这源于她对每个学生的







































白癜风根治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s/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