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麻纸制作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主要产于西高山乡朱河、刘河两村,村中50%以上的农户都设有麻纸制作作坊,所生产的麻纸细腻、柔韧、实用性强,是书画创作、产品包装、收藏馈赠的理想产品。
西和麻纸纯手工制作,工艺讲究,纸色古朴呈半透明状;纤维结实、柔韧,字迹经久不变;无毒环保,不受虫蛀,千年不朽。适宜毛笔书写书札文书、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各种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多种用途。近年尤得众多倾向仿古创作的书画家喜爱,频频在国展亮相并获奖,被誉为“西和宣纸”。
村民经常会去山里剥树皮,收集进行筛选、浸泡,同时加上生石灰泡制约一天,然后进大锅蒸8个小时左右,使其进一步软化,再闷上2天让树皮熟透,树皮中的纤维才被充分软化,然后再洗掉石灰和杂质,并用脚不断的踩踏,使其更加疏松,柔软。
洗净后,在水中继续浸泡3天,待纤维彻底软化后放到石碓上砸成穰,用穰刀切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把穰压成松散状。之后放入一个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圆木尽量捣碎,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成型的麻纸是从一个深1.5米的大池子里“捞”出来的。在这里,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的牌位,纸匠要先虔诚的顶礼膜拜,然后才能开始抄纸。纸匠用两个古铜币翻来覆去的记着纸张的数量,外人根本无法看懂,让人觉得神秘而又不可思议。
“捞”出来成迭的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挤干水分,然后便是揭湿纸,一张一张地往墙壁上晒湿纸,等纸张完全干燥后裁剪、打捆。
这套工艺大致可分为备料、榨水、上墙,原料加工、挑拣、刀切、手搓,砸穰、淘穰、打捞、麻钱记数、蒸穰、碾穰、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几十道工序,有所谓“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谚语,这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
造纸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和感情,在现代工业化造纸完全取代手工造纸的今天,西和麻纸还完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工艺,为后人保留住了一份珍贵的活的历史资料。
1、房前屋后的枸树,是造纸用之不尽的原材料
2、收集来的枸树皮要在水中浸泡一周
3、给浸泡后的枸树皮撒上石灰
4、蒸枸树皮的锅
5、蒸树皮
6、树皮蒸“熟”后必须把它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它杂质
7、洗料
8、百年的石碓
9、用碓砸穰
10、用穰刀切穰
11、切碎后的穰要放入一个石槽中,尽量捣碎,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
12、纸匠在“捞”纸
13、利用杠杆原理,把捞出的湿纸就地压掉水分
14、晒纸
15、墙壁上贴晒的湿纸
制作过程视频:
陇南西和发布出品责任编辑丨马宁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