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去年底最后一次徒步与今年初第一次徒步,两次的线路竟然都是北京的门头沟。两条线路都是先要途径小狗之家,在此重叠,再围绕九龙山向四周步行开去。
先回顾一下这先后两次跨年徒步的路线。
年12月27日(周六)
城子--周自齐幕--崇化寺--九龙山--小狗之家--马致远故居--城子
年1月3日(周六)
九龙驾校--小狗之家--刺茅花坨--抢风坡村--峰口--古道--官厅--天桥浮村--圈门
门头沟在京西,算是离北京城较近的郊区县城。从北京的地理位置上看,京城的山脉多数分布在京西和京北。而京西门头沟最著名的就是这九龙山。九龙山属太行山山脉,在山岭两侧各有四条山脊蜿蜒伸向远方,犹如八条巨龙相背而卧。而另一条“龙”则沿着山岭盘亘而下,直到永定河边。九龙山下储藏着丰富的煤层,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门头沟有大大小小矿坑的原因。
九龙山横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王平镇、妙峰山镇、龙泉镇三个镇境内,其主峰—“刺玫花坨”海拔米。这里植被茂盛,有大片的野生刺玫花,据说夏季有几百种茂密生长的植物和各种野果子以及盛开的野花。九龙山脚下分布着许多泉眼,在落坡村有饮马潭、在南港村有浇园泉眼、在东西落坡、斜河涧、城子、中门寺等村子也有不少各种泉眼。这也是冬天徒步经过此地可以看到夏季原是瀑布的地方,现在被寒冷动起的大冰坡了。
年1月3日的集结地是门头沟的圈门。门头沟圈门有三宝:大戏楼,过街楼,窑神庙。这大概是为了纪念那些挖窑的窑工吧。戏楼不大,正面唱戏的戏台朝西,而东面的戏楼正面,有一块大石头,上书“门头沟之源”几个鲜红的大字,算是一个地标。戏楼朝南的山墙上,有文物保护“圈门戏楼”的字样。
徒步的队伍跟往常一样,由“小山羊”在每周二发出通知后,大家从四面八方而来,然后在约定地点集结而成。沿途的路标由春艳提前准备红色布条,在岔路口做出明显标志,以便大家沿途辨认方向。
冬季北京的早晨,寒冷而干燥。
年1月3日的徒步,被朋友们嬉戏称:新年第一徒!
此时正值元旦假期最后一天,很多人还沉浸在假日的欢乐里。当从暖呼呼的被子里伸出胳膊,穿衣准备出发时,每个人都不能不被自己的毅力感动。徒步运动,除了锻炼每个人的身体体能以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锻炼每个人的毅力。那种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互相感染的快乐氛围,有一种极强的吸引力,吸引人们勇往直前。
时日的京城,天空中漂浮着严重的雾霾。大雾笼罩着的北京,更让人们不想出门远行,更别说去郊外做户外运动了。这里面有一个严重的误区,通常人们只会看到眼前的景物,看不见远方,因此以为这种天气去户外,肯定去当吸尘器了!其实,当你离开京城往山里行进,随着海拔的升高,以及植被的丰富,雾霾会越来越少。山里的天是蓝的,空气是新鲜的,人是爽爽的。
年12月27日的线路,实际比年1月3日的线路更难。因为有段路很难爬,除了大石头,就是已被徒友踏过无数次的,已呈现粉末状的黄土路。但是真应了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当你爬上高山,回头俯瞰被雾霾笼罩的京城时,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会油然而生。
“小狗之家”,其实是一个山林守护员的驻地。两次途径此地,都曾在此停歇片刻。第一次是体验组15公里的折返点。第二次是15公里与25公里两组线路经过的一个地标。这里的几座民居房屋赫然矗立在一片树林后面,小羊儿在悠闲的吃草,狗儿在空地上撒欢儿,一派安宁的样子。
第一次经过此地时偶遇一村民,听他介绍说,此地原来就是“九龙庙”,抗战时被日本人烧毁了,现在正在由日本人出钱开发,并在春节后动工,慢慢会重新恢复原貌。这番话着实让我有点兴奋,难道日本人良心发现,有悔过的实际行动了?好好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确发现了有点不一样的痕迹。那块矗立在阳光下的石碑,是否能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的事情呢?
仔细辨认,石碑上的字迹其实已经模糊不清,很难分辨到底记载了什么历史上的故事了。
第二次徒步是在一周后经过此地,果然又有了新的发现。在树林里见到两个勘察员正在勘查地形,在民居房屋门前,有两位外形看起来“有文化”的中年人在交谈。因为对上次那村民讲的话好奇,不免前去闲聊了几句,这两位的解释看起来比村民的话更可信些。
其中一位介绍说,九龙山确实正在策划开发,并不仅仅是这个“九龙庙”。因为是一项大的工程,策划方案正在有关政府部门审批。此地的开发因为考虑了对山林的保护,又要考虑尽量减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因此特意请了一位日本的设计师。日本人在山林保护与祠庙修缮等方面有经验,而并不是由日本人出钱来赔偿。虽然听说这里的修缮不是日本人出钱赔偿,有点小小的失望,但是这里未来要被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事实。也许未来我们登山的线路将会根据这里的变化进行调整,但是享受当下的快乐,的确是徒友们需要的。
瞧啊,美女帅哥们手拉手向前走,享受午后的阳光。看那队伍中结伴徒步的人们,多么欢乐!
一起来认识一下队伍中的朋友们吧。
徒步的队伍年龄跨度较大。有少年也有中年,有男也有女,但享受快乐时光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互相鼓励帮衬着前行是队伍中的常态。您瞧,背包上有黄色布条的可是志愿者哦,他们的任务是义务协助徒友登山,包括在队尾进行收队,认路等等。队伍里还有几位义务摄影师,每次都甘愿奉献自己,帮大家照相,您瞧他们是不是很敬业呀?
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一路同行。不管是哪里人,也不管是不是相识,路上大家自然成了朋友。翻过千重山,越过一条条河,我们路上不寂寞。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携手徒步天下,一路走出非凡足迹。
就让九龙山留下的快乐再飞一会儿!
(文中图片来自燕南飞,东强,付发亮等途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