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寺院,也是礼县的一道风景

礼县柏林寺

元末明初,由于风雨剥蚀,战乱焚毁,柏林寺的柏树已被破坏殆尽,砖塔也已毁灭,但其壮美的山势,残存的庙宇楼阁仍不失恢宏之气。所以,当时柏林寺住持德经和尚,四处化缘,八方募集,合众乡邻之力,于天启三年(公元)重建柏林寺,到崇祯三年(公元)完工,前后达七年之久。所建庙宇,巍峨壮观,华彩绚丽,基本恢复了以前的风采。然而,就在柏林寺复建时间不长,即崇祯七年(公元),礼县发生大地震,顷刻间,庙宇坍塌,宝塔倾倒,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无一幸免。事后,德经和尚又四处化缘,多方筹资,准备尽平生之力再建柏林寺,但时值王朝更迭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所筹不多的经费,被土匪劫掠,重建之愿遂灭。

清初,有一姓吕的修行之人,愿施舍家财,重建柏林寺。然因工程浩大,用资甚巨,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便与当时的柏林寺住持明大和尚,一起将重建柏林寺之事禀明县主苏世科,希望得到支持。苏知县也是信奉佛教之人,当即传文发簿,指奉布施。终于,在众人的合力下,于顺治八年(公元),完成主要建筑,有大殿、廊庑、山门、钟楼、牌坊和药师与孔雀阁,并僧室数间。

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柏林寺林木茂盛,参天蔽日,成为礼县的一处胜景。只可惜,大炼钢铁之际,柏林寺的柏树几乎被砍伐殆尽,仅剩两株孤立于山坪之上。“文革”中,所有楼阁庙宇,又被尽数拆毁,柏林寺仅存其地其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有识之士,奔走呼吁,着力恢复重建柏林寺,再现柏林寺的历史风貌。经多方努力,多年修建,如今,柏林寺昔日风貌,大部分又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在所建柏林寺,基本在原址上按原貌进行的,共一进三院,前院为仪门三间,门内两边塑天王与力士像。仪门内侧两边,矗立两通石碑,一通是《重修柏林寺工完记》,另一通是《复创柏林寺工完碑记》,这两通石碑是记录柏林寺沉浮变化的珍贵资料。前院正上方是财神庙,院落正中,矗立着那两株幸免于难的柏树。柏树笔直挺拔,直插云霄,折射出一种历史的悠久感和沧桑感。穿过两侧的耳门,进入二院,二院建有大雄宝殿五间,对面是韦陀庙,左右两侧是观世音菩萨殿与地藏王菩萨殿。最后就是第三院,为柏林寺建筑精华之所在,该院正上方为三清殿,左右是药师与孔雀阁,皆为两层木架结构建筑。院落正中,建有一座重檐八角亭,内外两重明柱,构思巧妙,建造精致。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炫彩夺目,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礼县黄金寺

在礼县永兴乡友好村的佛光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黄金寺,县佛教协会就设于此。该寺依山建于三级台地之上,一进三院,布局巧妙,错落有致,气势恢弘。在苍松翠柏、修竹青藤的掩映下,一股幽静、清远之气沁人心脾,是一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据说,在明朝时,此寺规模相当宏大,蔚为壮观,可惜,于清初被毁。

关于黄金寺的毁灭,据传,还与康熙皇帝有关。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寻父,经常扮作游人,在全国各地寻找。一日,来至黄金寺,住持正好外出,其中一名和尚见此人穿戴不俗,心生歹意。当康熙上钟楼观看山景时,那个和尚便将他领至大钟下面,乘其不意,剪断钟绳,将康熙扣在大钟之下,又从后院搬来大捆干柴,围在钟楼四周,准备在第二天清晨烧死。是夜,有一伙樵夫借宿寺中。半夜,恰巧有一樵夫来到钟楼旁小解,发现了被困的康熙,便悄悄唤来众人救了出来。得救的康熙既怒且恨,让人一把火烧了黄金寺……黄金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20世纪初,当地村民在劳作时,发现了瑠璃釉花纹的残砖断瓦、柱础石等物,经多方考证,此地确系消失已久的黄金寺原址。年,原礼县政协委员、佛教协会会员谛灵法师(俗名赵中林)四处奔波,募集资金,在原址上开始重新修建黄金寺,经多年努力,遂成今日之规模。最让黄金寺驰名的是从缅甸运来的四尊汉白玉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坐像与三世佛立像。释迦牟尼坐像,高约厘米,结跏趺坐,头顶、眉、眼、嘴等部施淡彩,神态安详。三世佛立像,同真人大小,通身施彩,姿态各异。四尊玉佛,采用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将其安然的神态,纤巧柔美的手势,行云流水般的衣纹,简洁明快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可以说,如此雕刻精致的玉佛,是玉佛造像中的精品,世所罕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寺中珍藏的石碑记载,这四尊玉佛是由缅甸华侨付凤英于年捐赠的。黄金寺,见证了海外华侨对兰仓大地的深情厚谊。

礼县圆通寺

 圆通寺,自古以来,是礼县境内一块佛教重地。位于礼县东南边上的宽川廖寺村。东二十里是天水秦城区的苏成、大门、汪川。南二十里为西和马元。西去四十里是祁山和盐官。地理位置在“金三角”地带。圆通寺有一千余年悠久的历史。寺庙占地约三亩。供有如来大佛、十殿阎君、纯阳祖师、观音菩萨、关圣帝君、送子娘娘等二十多尊神佛塑像。还有大面积壁画。据出土碑石载:明永乐、万历年间,因地震灾害进行过重大维修。寺院笼罩于松柏浓荫里,常年木鱼钟声声不断,香烟缭绕。院内二株四、五人方可合抱的千年古柏,其中一棵的树杈间奇迹般又长着一棵杨栗子树,足有碗口粗,据说是著名的“柏抱杨”。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寺院佛像,千年古柏,这些无比珍贵的古迹文物,不幸遭遇“运动”,被人为地毁坏,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一些有识之士带来了重建圆通寺的希望。他们积极号召四处奔波,动员群众自发自愿出资出力。终于使圆通寺恢复原貌,焕发青春。于年11月工程全面完成。

礼县关帝庙

 步入礼县一中后院,有一座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其门额上横挂一匾额,上书“三境堂”。此古建筑是何来历,年青一代知之者不多,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说:那是关帝庙。

关帝即关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今属陕西省解虞县)。关羽因其重情守义,被后人看成是忠义仁勇的化身。自汉后主追谥侯始,被历代帝王加封达二十三次之多,尤其在光绪五年(公元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达二十六字之多,可谓至巅至极。

一中关帝庙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年)七月,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年)秋,暴发洪水,却未殃及县城,全城百姓幸免于难,众人认为是关圣帝君庇佑所致,集资合力将关帝庙修葺一新。乾隆五十九年(公元年),时任礼县知县魏均整修了庙前的莲花池及戏楼两旁的廊庑。

一中关帝庙本是一群体建筑,分别建在两块平台上,成东西两院。位于高处的西院被人们称为上寺,低处东院的为下寺。年,县一中将下寺选为校址。现在,上寺为教师住宅区,下寺为教学区。上寺有纯阳殿、三清殿等十几间建筑,曾被一中用作教学用地、校办厂用地,教师住宅区。然由于年久失修,又加之“5.12”大地震的损毁,大部分倾斜坍塌。院内有树株古柏,高峻挺拔,绿阴蔽天,使整个院落充满悠远高古的气息。上寺虽已破败不堪,但其辉煌的历史至今仍被年长之人所津津乐道,因为此处是礼县八景——天嘉仙乐的所在地。《礼县新志》生动描述了该胜景:“正月十六日少长咸集北门外‘天嘉福地’名曰游栢瓶。古传瓶内仙乐齐鸣,谓之‘天嘉仙乐’”。清光绪礼县知事雷文渊有“天嘉仙乐”诗为赞:“琳宫曾否住神仙,古石瓶中雅韵传。漫听哀丝来鲁壁,翻疑广乐奏钧天。高山流水参真契,明月清风净俗缘。为问几人能管领,审音悟到上乘禅。”然古传之栢瓶今已失传,无缘再见,确让人惋惜。下寺自选为校址后,曾几次被改建,今仅存一处主体建筑,就是关帝庙。关帝庙由正殿、钟鼓楼、厢房三部分组成。正殿可谓礼县古建筑中的奇葩,因为其穿斗梁柱式的建筑技法,从目前所见礼县古建筑看,再没有发现同类型的。正殿共五间,单檐歇山顶,东西各有6顶廊柱,长宽几成等距。梁柱斗拱上,皆鲜彩描绘,用工精致,火红、天蓝、雪白,相互映衬,绚丽夺目。整个建筑,大气中不失轻巧,秀雅里藏有恢宏。正殿稍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钟楼、鼓楼及厢房连体建筑。正殿之前左侧,有一株古柏,朝东倾斜几乎着地,管护人员用水泥巧制一木桩支撑住。正殿之前,原有一座土木结构的两层戏楼,每逢关帝圣诞庙会之际,有许多小孩子爬到树上去看戏,久而久之,将树压弯下来。戏楼连同两旁的廊庑与殿前的莲花池,在一中早期兴建时拆除、填埋。在现在的校门口处,曾有一座三门四柱牌坊,也因多种原由拆去,挪移重建在赤土山上,赤土山上现在悬挂有长生殿匾额的就是。

礼县圣阳寺

 位于甘肃礼县城西南30华里处的圣阳山巅。圣阳山又叫铁笼山,以其艰险陡峭、迷人的风光以及三国古战场而闻名遐迩。

在阳光的照耀下,圣阳山像几位朦胧的少女披着神奇的面纱,又宛若几瓣绽放的莲花。高大险峻的山峰直插云霄,几座庙宇若即若离,雕梁画栋,相互呼应,高低错落有致,密疏结合。站在圣阳寺门口俯瞰,山川尽览眼前,山上清泉甘洌,流水在石缝中整日淙淙作响,从高处落下,形成一个个不大的瀑布。遇到阴天,嵯峨的山峦烟雾笼罩,褐红色的石崖上藤萝缠绕。沿着古林道攀登,山泉从上飞泻而下,形成水帘。崖畔上,苔藓就像一副副绮丽的墨绿色壁毯挂在眼前,人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沿着宽约1尺的羊肠小道爬山,沿途的风景尽收眼底,杏林绿树成阴,褐红色的山岩和绿阴相映,使人在色彩的对比中尽情领略圣阳山独特的风光,游客大都尽兴而来,兴尽而返。山泉从险峻陡峭的山崖中穿流而过,使人在不经意间产生幻觉,感到好似在梦幻的仙境中游玩一般。遇阴雨天,山腰浓雾弥漫,山下细雨绵绵,偶尔一道彩虹伸出来,真像正在创作的一幅水墨画。西汉水和红崖河像两条玉带,缠绕着圣阳山,使圣阳山越加显得俊秀奇险。

圣阳寺以前也曾遭受劫难,“文革”中,圣阳寺被毁,寺院周围的那些百年古柏被砍伐,圣阳寺一夜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虔诚的香客只能面对残墙破壁膜拜。20世纪80年代初,西和县人何氏慕名来到圣阳寺,掘洞为屋,在寺院周围种上蔬菜和瓜果,四处奔波,力求重建寺院。他的举动得到方圆百余里民众的响应,筹资重建寺院,为佛重塑金身。用了几年的时间,圣阳山又恢复了昔日的面貌,香火渐旺。后来,当地电力部门在圣阳寺架设了专用电线,林业部门在圣阳寺附近载植了千亩山杏。如今杏林连片,每到3月,杏花盛开,漫山漫坡,像粉红色的浓雾笼罩着圣阳山。圣阳山像一位妩媚的新娘,美丽绝伦。

礼县湫山南海弘福寺

智简大师与弘福寺考录

北周天和九年(公元年),高僧慧思收弟子多人,首为智显,次为智度、智弘、智明、智中、智远、智虞、智宽、智道、智简、智净、智成、智醒、智永、智贤、智达、智量、智昌、智淳等数十人。高僧慧思收徒传灯时期,佛教禅宗演派已逐步形成。智显为天台宗开山祖师;智度为曹洞宗度门禅师,后住持金陵西霞寺;智永《千字文》书法碑帖传于后世,成为一代书法名师;智弘、智广、智明在江西九江一带弘扬净土教法,智简、智量、智贤、智达、智道等人在终南山及渭河流域、秦岭山以西各地弘法立教,传灯布道。

由此考证,弘福寺智简大师从北周大定(公元年)至隋代(公元年)在西秦、天水、兰仓、同谷及洮岷一带弘法,曾主持建造了仇池八峰崖石窟、翠屏山佛寺、湫山南海弘福寺、岷州红崖寺等寺庙。智简当为禅宗分灯演派之前禅宗高僧,禅宗在唐代分为五家,各立演派传嗣。由此考证湫山弘福寺为北周末隋代初所建,也就是公元——年这一时期。而相继在北周武成三年又建了蛟龙寺(旧址在湫山直沟炭窑湾沟口附近)。

注:据《中国佛寺志》、《灯录全书》、《宗门玄义》、《大正藏》等典籍和《兰仓志》、

《仇池志》、《西部佛教录》考录。

礼县尖山寺

尖山寺,又名通天观,亦称西五台,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土盆村之南,礼县戚家沟村北麓,海拔余米,是礼县、秦城、甘谷、武山共载的高大名山,属石鼓山之脉,故有“石鼓震声通天应,土盆灵芝岁岁生”之诗句《天水县志》。

尖山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八年(),距今已有年历史。清穆宗同治三年()曾修缮一次,年又修缮一次,解放后省政府立碑列为文物保护之古建筑。

庙宇公前后三殿,后殿玉皇,前殿两面侧和下殿有三霄、药王、娘娘、地司、三官、灵官、八海神等庙堂及钟鼓楼和山门。其布局前低后高,错落有序,庙宇宏伟、脊兽壮观,梁柱拱斗雕刻绘画精堪别致,壁画神像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山南侧悬崖险峻、奇石竟秀。山北麓松柏树葱茏翠青,杂木林密集茂盛,常有獐鹿野猪狐兔奔蹿。幽谷中山泉冒喷、溪水清澈、穿沟绕石,淙淙声脆。东西两方向数十里是青草茵茵的天然牧场,从春至秋花香扑鼻、鸟语悦耳,再加上一群群白的羊、黑的牛点缀于青草之中,

朴实敦厚的山民牧童吼出的山歌小调,或粗犷或悠扬,荡漾于山谷原野与鸟语虫鸣汇集成和谐的乐章。这里的春声夏韵、秋果冬雪都会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春夏秋之季的晨曦,半山腰常有支雾缭绕景象,宛如一条银带束扎,若此时伫立于山门平台上,眼前一片支海翻滚,山岭树木忽隐忽现,时清晰时朦胧,无形中会有腾云驾雾、飘然如仙之感。须臾,金鸡东升、霞光四射。一瞬间云消雾散,不见踪影,轻风徐徐,万里碧空。眺望四周,百里山川尽收眼底,俯瞰众山,唯我独尊。

因神之灵,册之秀,气候温凉,景色迷人,环境幽静,故祈雨求嗣,摇签问病之信徒香客,赏景观风,避暑游览之俊士游人终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然而由于山区民贫,捐资有限,所所筹资金远非建筑所需。寺庙僧侣,技工巧匠和当地群众纵有一腔热血,继续无尝投工,也难做无米之炊,整体修膳无法继续进行。

尖山寺,既是天水陇南两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名观庙寺,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气候清爽,山岩奇秀草场宽阔,森林茂盛,药材品种繁多,山泉溪水清澈,是极为理想的避暑旅游圣地。

礼县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县城西南十里圣泉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未建寺前因其黄土沟壑中突兀一泉,旱不枯,涝不溢,水质清澈甘甜,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常饮此水具有强身健体之效,被先辈们奉为神水,圣泉之名由此而来.据寺内碑记,有清知县之述,月明之夜,月映泉中,其清幽秀美,"圣泉映月"从而闻名瑕迩,被列为礼县八景之一.但其庙宇年久失修,所幸本世纪初,在圣泉寺现任住持释理珍大师的努力下,多方筹募善款,重修佛殿,重塑金身,这才使圣泉寺再现昔日辉煌!僧俗群众礼佛者、参观者络绎不绝,使更多的人了解礼县,了解圣泉!

礼县还有好多寺院呢,小编以后会一一介绍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吧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礼县交友微论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