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的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平均海拔米。此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风淳朴,亦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陇南,即是“陇上江南”之意。
“轻轻的汉水我家门前过,
伏羲崖下喜鹊来做窝。
巧娘娘请到我家坐,
听奶奶教我的乞巧歌。”
这是流传在陇南西和县的乞巧节民调。同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出自《诗经·秦风》中的《蒹葭》,亦是流传于此地的民谣。传说诗中的“伊人”,隐喻秦先祖女修,后逐渐演变成织女的化身。
陇南市西和县自古有过七巧节之习俗。西和人尊称织女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过节程式,历时七天八夜。节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汉白玉雕像立于一侧,西和女儿身着节日盛装,聚于湖边,载歌载舞,乞赐灵巧。故其被誉为是“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和人家虽地处偏僻,然其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飞檐攒顶,户户悬挂书画中堂。天井内则遍植花木,且皆以收藏数量可观之盆景,蔚成风气,富有生活之情趣。
洋芋,在西和人饮食中占有半壁江山。洋芋即是土豆。此地所产品质超群,淀粉含量高,口感“软、绵、甜、香”,不柴不酸。既可空口食之,又花样迭出,令人百吃不厌。
洋芋搅团,即是最具传统的地方小吃。将蒸熟的土豆打成泥状,反复锤捣至黏后,加入料汁、辣椒油、蒜泥和韭菜末等拌食,似北方之年糕,吃口软糯,食之难忘。
洋芋手擀粉,即土豆粉条,宽细皆产。一排排晾晒的洋芋粉条,雪白如练,路边随处可见。尤以宽度近似腰带之手工粉条,最受青睐。其宜火锅煮食,亦可佐以五花肉同烧,口感弹牙,韧性十足。
洋芋凉粉则是陇南最接地气的民间小吃。多切成块状,佐以胡麻籽、辣椒油和包心酸菜等拌食,香辣适口。
陇南人在荞麦汤面中,喜佐以洋芋丝和酸菜,面汤微稠,酸脆开胃。据当地人介绍,其另有降血脂之功效。拌四片,则是最受欢迎的传统凉拌菜,地位如同岛城之“白菜拌海蜇皮”。四片,是指洋芋片、猪耳片、素鸡片和胡萝卜片等,清脆鲜爽,好看耐吃。
西和人在饮食习惯上,不可一日无洋芋。口味则多受四川和陕西地区之影响,食酸吃辣。面食亦多见,颇合北方人之口味。如酸菜烙饼、猪油酥饼、卷菜单饼以及豌豆粉制成的“漏鱼”、麦粒蜂蜜白粽和扁食(馄饨)等特色小食,齿颊留香,无愧是舌尖上的原生态美食。
立秋后的西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满目苍翠。陇南,果然风景似江南。
王开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