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克栋《陇南老山歌》为视点
蒲向明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如何推进陇南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文学而言,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中凝结成的民间文学书写是重要一环。从学术研究来看,民间文学是滋养许多新学术生长点的沃土。精心挖掘整理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基础材料,从中探索学理性问题,展开有深度的学术研讨,推出思想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条极富魅力而且前景广阔的学术道路。杨克栋先生《陇南老山歌》(上下册)的出版,是陇南民间文学与民俗事像研究的最新收获,在陇南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部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保留着生活的本真记忆与广博的生命体验,会成为陇南民间文学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凭依。
《陇南老山歌》,既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学文献,还是具有鲜明陇南特色的文学史料。这本书共分10辑,收录陇南传统特色本真而鲜活的山歌多达首,曲调31首。采集地区涉及甘肃南部3市17县(区),即今陇南市(西和县、文县、礼县、成县、徽县、康县、武都区、两当县、宕昌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秦安县),定西市(陇西县、漳县),展示出古往今来陇南世代民众歌咏的广博生活内涵与生命体验的本真、鲜活,为陇南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构筑了极其厚重的资料基础。以此为据,未来必将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作者数十年来在陇南民歌整理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结合陇南市及其周边县区(“陇南”也是一个历史地域概念,史料学上指晚清民国时代陇南十四县)的地域特色以及民俗事像发表文章、出版论著,诸如《抢救、保护陇南山歌之管见》《试论西礼乞巧节的地域特征》《仇池风·陇南山歌》《大美陇南·山歌集》《仇池乞巧民俗录》等等。就其整理的民歌资料,绝大部分是歌吟现场和亲口讲述时的采风成果,属于历史长河中民众辛勤创作、代际口传心授遗存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仇池风·陇南山歌》一书,曾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陇南山歌因之首获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