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庆路——凤游寺(路)口可见秦淮区委党校指示路牌
▲凤游寺(路)上悦动·新门西园区指示路牌
▲凤游寺(路)上悦动·新门西园区指示路牌
▲悦动·新门西园区紧邻豆腐坊小区
▲位于悦动·新门西园区内的晓书馆
▲悦动·新门西园区+秦淮区委党校、秦淮区档案馆、晓书馆图自:园区
年,万科善跑入驻老门西,南京第一棉纺厂和南京印染厂华丽转身成悦动·新门西园区,从而改写了旧厂房的历史。秦淮区委党校,区档案馆也迁过来了。
我开车转了一圈,园区西界、南界为城墙,东到凤游寺路,北至豆腐坊小区,目前有19栋建筑,前期布局了篮球、射箭等体育健身等业态,以吸引年轻创业者落户园区。联通已入驻17号楼,拟打造物联网基地。平米的展示、认知物联网创新体验中心也亮相。
秦淮区委党校原位于金沙井,我去上过课,那个建筑是清末的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的宅子,做过太平天国王府。
说来也巧,区党校的新校址上曾经的主人也曾大名鼎鼎。
《清史稿》曾为其立传,我数了一下,多达余字。
年,南京党史办和宣传部编写的《南京百年风云》也给了他整整一页。
这就是今天有点怪怪的标题由来。
60多年前,这里还是邓廷桢(-)家的宅基地,他就出生在这里。时称万竹园。
邓廷桢大林则徐十岁,在共同禁烟抗英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又同时落难,被发配新疆充军。俩人感情甚笃、惺惺相惜、交往频繁,经常一起赋诗唱和,作品被后人辑为《邓林唱和集》。
邓廷桢生于斯,长于斯。还留下不少励志和治家的佳话。
他少年读书时,曾在室中拟联以自警:“满盘打算,绝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仔细思量,仍有一条出路,文通即是运通。”
17岁时,邓廷桢考上了生员(秀才),入钟山书院攻读经学和文学,成了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得意门生,学问大长。
嘉庆五年(),邓廷桢在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天道酬勤,他果然不负众望,以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的文章得到考官好评和赞赏,中第四名举人,名列五经魁(即前五名)之列。
第二年(嘉庆六年),邓廷桢赴京参加会试、殿试,又联捷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职,从此步入仕途,一路通达,后累官至安徽巡抚、两广总督等高位。
文通即是运通——当年,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
清白做人,自强不息是邓廷桢家训。
邓家家谱表明,他家子孙中有很多清史留名,《清史稿》说其子尔恒,亦官至陕西巡抚,自有传。
大海有能容之度,明月以不满为怀。绎史诵经思在古昔,登高望远显于今时。
这是邓廷桢写的另二幅对联。
▲万竹园邓廷桢家训曾上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建议秦淮区委党校在校园里为邓大人塑个像,起码也立块碑。学员入校后,第一课就可说说林则徐铁杆大哥的故事。
《清史稿》虽粉饰了朝廷的瞎指挥和乱处分,但对邓大人评价甚高,说其名节播宇内、焕史册矣。
是啊,一个忠心耿耿的地方大员被甩锅、革职,60多岁还弄到当时很荒凉的新疆充军。
之后,又无怨无悔的工作,70多岁也不退休,死在任上,真正的鞠躬尽瘁!
很多人是因为禁烟这段历史而知道邓大人的,其实,他的人品、诗词、文章也特别好。
《清史稿》称他: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论学不辍。尤精于音韵之学,所著笔记、诗、词并行世。
邓墓在地铁四号线灵山站附近的邓家山,是江苏省爱国教育基地。地方较偏,比较难找,不如在这里种片竹林,方便教育后人。
附一些考证资料,抛砖引玉:
▲清代出版地图上的万竹园
▲城墙内西南角曾是万竹园,现是区党校新址
▲这是学生帮我找的曾是加密级的民国时军用地图,其中的建筑应该源自实测,起码也是航测,所以地形、建筑物的比例相对准确。
此图上不是豆腐巷而是豆腐坊,所以,地名大全所说民初更名可能更可靠一些。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节选:
先正言公在宋宣和间为太学生,以诗谏花石纲,直声震都下。靖康之变,思陵南渡。公间关诣行在所,拜左正言,屡陈时政。与执政牾,乃罢归。栖迟吴县洞庭西山之明月湾,遂家焉。殁后葬倚里,至今子孙蕃衍。曾孙小子廷桢,于嘉庆癸亥之春,渡湖谒祠庙,松楸故无恙也。着《栟榈集》廿八卷,乐府附焉,乾隆间采入四库。公为词不涉绮语,如《长相思》云:“一重溪,两重溪,溪转山回路欲迷。朱阑出翠微。梅花飞,雪花飞,醉卧幽亭不掩扉。冷香寻梦归。”《生查子》后阕云:“孤馆得村醪,一醉空离绪。酒醒却无人,帘外三更雨。”正如蓝水远来,玉山高并,读者可以知公出处之节概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