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夫妻同行记在西和县十里镇驻村

“哥,您来了,快进屋里坐!”“老三,最近还好吧?家里没什么困难吧?”12月17日一早,西和县十里镇仁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郁万盛像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贫困户刘老三家中走访,一见面,两人像亲兄弟一样热情地打着招呼。

与此同时,在距离仁义村12公里远的西和县十里镇初级中学,郁万盛的妻子何润花走进教室,开始给八年级的孩子们上数学课。今年初,郁万盛、何润花先后来到西和县十里镇,夫妻俩一个扶贫、一个支教,一个“扶身”、一个“扶心”,携手奋战于扶贫一线,在当地传为佳话。

夫唱妇随先后踏上扶贫路

今年51岁的郁万盛,是甘肃长风电子科技公司物业公司副经理,年底,长风公司派驻仁义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任职到期后,郁万盛主动请缨提出接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当时有人劝他说:“老郁,你都50多了,又有高血压,还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干啥?”可是郁万盛笑了笑却说,“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有个心愿,让农村摆脱贫困,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现在去驻村正是完成我心愿的好机会啊。”

在申请驻村前,郁万盛把驻村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何润花,本以为妻子会反对,可没想到何润花不但表示支持,还告诉郁万盛也想去基层支教。“其实我也一直想下去支教,给农村的孩子们上课,把城市里面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和城里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正好老郁说他要驻村,我想这也是个机会,既可以方便我照顾他,也能实现我多年来的心愿。”何润花说。

在郁万盛申请驻村的同时,何润花也向所在的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提出了支教申请,得到了学校的同意。

就这样,今年年初,郁万盛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仁义村,两个月后,妻子何润花被分配到十里镇初级中学担任八年级数学老师。

来到十里镇初级中学后,为了方便教学,何润花住在了学校安排的宿舍里。学校里只有学生食堂,为了解决妻子吃饭问题,郁万盛在宿舍里为何润花置办了一套简单的厨房用具。只有周末,何润花才能到离学校并不是很远的仁义村和郁万盛见上一面,帮着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子。

“原本以为在同一个地方,还能经常见面,互相照料,现在看来当初还是想的有些简单了。”何润花笑着对记者说。

“我俩刚下来时,原来的同事开玩笑说:陇南景色好,你俩这是去度假了吧。本来我也想周末有机会带她去周边转转,但来了以后才发现忙得连见面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去哪里旅游了。平时村上工作多,周末加班是常态,何老师在学校里教学任务也重,我们现在只有周末才能见一面,比原来在兰州时见面还少。”郁万盛说。

帮扶: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仁义村是个有着户人的小村庄,过去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村内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无可靠收入渠道。年,仁义村成为甘肃长风公司的帮扶村。在长风公司的帮助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水通了,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脱贫的信心树起来了。

今年初来到西和后,郁万盛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配合水务部门,为仁义村一社铺设水管米,修建了一座10立方米蓄水池,解决了一社23户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全村小巷道硬化工程;走村串户,摸情况、找问题,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找路子……

仁义村48岁的贫困户刘老三是个单身汉,多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一直没有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虽然日子过得差一些,但是刘老三人非常勤快,院墙垒得整整齐齐,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郁万盛了解情况后,协调村两委给刘老三争取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不仅生活上有了保障,还能在家照看母亲。

前不久,郁万盛自掏腰包还给刘老三家里买了一个取暖炉,刘老三母亲激动地说,“郁书记啥都惦记着我,我最怕冷,天气冷了老寒腿就犯病了,他知道后就给我买了一个炉子,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从来不叫他郁书记或者郁队长,我都叫哥,他对我就像对亲人一样,我心里非常感动。”谈及郁万盛,不善言辞的刘老三的眼圈红了。

仁义村一社的村民王根须听说郁万盛要来家里,早早地站在路口等候。“要不是郁书记,我对生活早就不抱希望了。”

王根须原来住在仁义村最偏远的山上,从家走到村口至少要步行两个小时。妻子患有痴呆症,家中的母亲年迈多病,再加上年初年幼的女儿不幸夭折,种种挫折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天抱着酒瓶子混日子。

郁万盛了解到王根须的家庭情况后,经常上门找他谈心拉家常,又动员各方力量,帮助王根须搬到了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帮他盖起了新房,搭起了牛棚支持他养牛发展产业。在大家的帮助下,王根须渐渐地从灰暗的日子里走出来,新家里添置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

“有郁书记给我加油鼓劲,有大家一起帮我,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王根须说。

“这一年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扶贫重在扶志,物质上的帮助只能改变一时,关键在于改变贫困群众的观念,要多鼓励他们,真真切切地把他们当亲人,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从思想上想脱贫、要脱贫。”郁万盛说。

“郁万盛和贫困户交朋友,把村民当弟兄,是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致富引路人。不到一年的时间,仁义村由过去一个长期老大难、人人提起头疼的后进村,转变成班子强、产业兴、风气正的先进村,镇党委高度认可,人民群众非常满意。”十里镇党委书记刘卫平说。

支教: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

下课铃响起,又有几个孩子围到了何润花的身边:“何老师,您等等,这道题我还不理解,您再给我讲讲……”

给孩子们讲完题,回到宿舍已是中午12点半了,何润花简单地炒了点白菜土豆作为午饭。

从三月份支教以来,短短一个多学期的时间里,何润花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高度认可。打开何润花的手机QQ,里面全是学生在课余时发来的问题,她也总是一遍遍给孩子们耐心地解答。

在何润花的床头,放着一叠厚厚的草稿纸,上面列着各类习题的解答方式。“有时候孩子们问问题,我就边做题边解答,电话里说不清楚,我就把解题思路写在草稿纸上,拍了发给他们。”

来到西和前,48岁的何润花已经在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

来到西和支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部分家长也不够重视,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书没念好,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刚来时,一个班上60多个孩子,数学考试能及格的不足10个。”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何润花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义务给孩子们补课。为了鼓励孩子们来听课,每个周六,当她到仁义村时,都会让丈夫开车把附近的孩子接到村委会,义务为孩子们补习2小时,然后再送回家。

仁义村的初三学生路小俊是个“问题孩子”,由于基础差,辍学思想严重,一心想外出打工“挣大钱”。当何润花得知这一情况后,每周六都会让路小俊到村委会补习,慢慢地,路小俊落下的课程赶了上来,不再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十里镇初级中学校长孙航说:“何老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理念,为年轻老师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她对学生满怀仁爱之心,所带班级学生成绩进步明显,特别是后进生成绩更是有了大幅度提高。”

“何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后耐心任教,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和老师们交流,今年还被我们学校评选为‘师德模范’教师。”十里初级中学副校长党文辉介绍。

“郁万盛、何润花夫妇俩是众多驻村帮扶干部的代表,他们用真情帮扶,用脚步丈量西和县的山山水水,用爱温暖贫困家庭,为贫困户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西和县委副书记杜宏程说,“驻村干部发挥所长,各尽所能,为西和县实现整体脱贫贡献了力量。”

在采访的尾声,郁万盛说:“明年我的驻村工作就要结束了,一年来,我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村民们,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向组织申请再多待一年,为村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来源:协商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s/7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