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牛郎织女传说的源起与陇南西和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这首已经传唱了几千年的“迎巧歌”在西汉水流域的几十个村庄里再次唱起,姑娘们用这种特殊的民俗方式表达着自己春情荡漾的心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代诗人林杰笔下的民俗如今仍在甘肃陇南西和、礼县一带流传着。

乞巧节   乞巧文化是中国丰厚文化资源丛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其活动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秦人古老遗风传承

  七夕乞巧,是中国传统民俗,流传甚广,历史悠久。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后来演变成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已经记载七月七为重要民俗节日,但并未言及乞巧,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文献中关于乞巧民俗的最早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求,“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盛行于陇南西和县长道及礼县永兴、盐官一带20多个乡镇的乞巧习俗,据传是秦人古老遗风。因为这里是秦帝国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和秦人立国以至后来统一中国的摇篮。据专家考证,秦人东迁前建立的第一个都邑西垂即位于此地,秦人四大陵园之一的西垂陵园即被发现于礼县大堡子山上,乞巧习俗是这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秦人后裔从事的民间祭祀活动。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相传周人的始祖叔均发明了牛耕,女修与叔均的传说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后形成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也是我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的反映。

  西和乞巧风俗中的“汉”字,既指天上的星,也指地上的河。秦人先民居住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也称作“汉”,“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秦人将银河北侧呈三角形排列的一大两小三颗星称作织女星座,以纪念自己的始祖。而专家指出,西和民间供奉的“巧娘娘”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但实际上就是织女。

乞巧民俗活化石

  西和境内湖光山色,峡谷丛岭,为其构成了灵妙地利;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等故事,更为这片土地抹上了神秘色彩。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和世代相传的乞巧节。

  西和乞巧节是秦人古老遗风,“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长纺织,被演绎为天上善织云锦霞衣的织女。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

  资料显示,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在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多有记述。唐朝王建“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诗句就是一例。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到了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受到空前的重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

  乞是乞求,巧则是心灵手巧,“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

  出于对劳动的热爱和崇拜,西和女儿怀着对先祖“巧娘娘”的虔诚崇拜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每年都请她下凡“赐巧”。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唱巧”。唱巧,即姑娘们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表达夙愿、抒发情感、展示才艺。

  “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谁也不再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不断创作的结晶。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

  照瓣卜巧举行后,意味着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复唱到尽兴为止。深夜12时左右,乞巧组织者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至此,西和地区一年一度的传统乞巧活动落下帷幕。

来源:甘肃发布

编辑:泾川县网信办/邹永红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