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A
为什么说乞巧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
乞巧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中国女性独有的期望和梦想。乞巧女儿节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体现了年轻女性祈求智慧与技艺、交流生存和生活经验的渴望,展示了女性们争取家庭幸福美满的追求。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说中国乞巧民俗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一首古人描写乞巧的诗,诗中描写的这一古老的节日在甘肃西和年年都在上演。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这就是在西和流传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为什么说乞巧是秦人古老遗风的完整传承?
上个世纪在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秦公大墓,就无可辩驳的证明这里就是秦人的老家。
专家们研究认为,民间传统中的织女就是秦人祖先。据考证,颛顼(黄帝的孙子)有个后裔称之为女修,女修织布时吃了凤凰蛋而生下大业(皋陶)。皋陶之孙名大费,他曾经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后来大费被赐姓嬴,成为秦人的祖先。
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认为,牵牛、织女两星名最早分别代表着商、秦两族的祖先。牵牛星就是史籍中记载的“服牛”,也就是殷商先公王亥;“织女”则是被人们神化了的颛顼孙子女修,她以善于织布而闻名。这两个人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后来,就演变成为中国最早的男女农民的象征。
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认为,西和礼县一带传承了数千年的乞巧风俗活动是秦人文化的遗留。
可见流传在西和县一带的乞巧风俗也可能就是当地的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的一种活动,只不过很少有人能想起织女就是秦人的先祖罢了。
为什么在陇南众多的文化中要主打乞巧女儿节?
中共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指出:弘扬乞巧文化,有利于光大中国女性勤劳贤惠、淳朴善良、向往美好的传统美德,倡导赋权女性和性别平等,着力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营造平等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广大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弘扬乞巧文化,有助于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维护妇女生存发展权益。陇南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展现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扩大乞巧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为什么说中国乞巧文化根植于甘肃陇南市西和县一带?
据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所著《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民俗》中说:“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的。因系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名星(织女星)。”又说,“先秦之时,称银河为‘汉’、‘云汉’、‘天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据此该文又说:“我以为西、礼两县(仇池地区)隆重的七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又据乾隆三十九年的《西和县志·岁时纪》中说:“七月七日夕,人家室女陈瓜果,拜献织女星以乞巧。”民国三十六年的《重修西和县志·民族卷》中说:“七月七日,儿女设香案,陈瓜果,拜织女星以祈(乞)巧,是夕于灯下折豆芽置水碗中,察影卜巧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乞巧民俗在甘肃西和县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从西周年间以来,作为西域和中原相交壤的地区,西和一带曾经建立过许多微小的西番国,其中著名的有妙庄国和仇池国,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温床。在更早时期,当西部海域因“天倾西南”的地质变化退去海水而成陆地后,人类在这里开始新一轮繁衍。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立八卦,炎帝神农发祥,都在这里留下了灵迹。
中国(陇南)乞巧有怎样的地理文化背景?
陇南西和县、礼县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长江流域西汉水的上游。境内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温暖带大陆型气候,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8.4摄氏度,境内生长有水杉、云杉、银杏、白皮松、野牛、大鲵、红腹锦鸡等珍贵动物及植物,旱半夏、淫羊藿、柴胡、黄芪、杜仲、黄江洋芋、白云豆等作物全国有名。地下资源富集,有铅、锌、锑、铜、铁、金、银、石灰石、大理石、陶瓷土、黏土、建筑用砂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铅锌矿已探明储量为万吨,金属量.5万吨,属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西成铅锌矿带向西延伸部分;锑矿已探明储量为.7万吨,金属量14.93万吨,为全国第三大锑矿;黄金资源初步勘探储量.6吨;非金属矿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17种。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生处、氐羌文化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摇篮。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及漾水河流域,是仇池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交汇融合之地。魏晋时期,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三百余载。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境内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乞巧文化造就了成长的土壤,乞巧在两县许多乡镇均有流传,北部乡镇更为盛行,可以说西和乞巧是秦文化在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中的集中体现和传承。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