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旅游景点传说故事何老爷建武侯祠

西汉水浩荡西去,蒹葭苍苍而隐忍于先秦故里,千古英灵铸就了湮没于史册的辉煌,叫人俯首又催人自强不息。礼县何氏宅院就坐落于山环水抱的何台村,是清末礼县东路著名的乡绅“何老爷”所建私宅,历时10年,于光绪15年(年)建成,土木结构,现存11间,加院落共平方米,其砖雕、木雕均极为精美。

该宅院完整时为前后两院,坐南朝北,院内高大气派,石雕精致,起脊瓦兽的上房,有美观大方,雕花门窗的道庭;东建有马坊院,北建有花园和两层木质结构的戏楼,整个宅院加风水林共占地亩,俗称“新院”。

如今,残破的庭院中,石子砌就的石子院还保留原貌,颇含儒家思想之妙,方院,院中央是太阳放射光芒的圆形石子图案,暗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和睦相依的理念。雕花精致的木格门窗,皆由一个个花朵、笔墨纸砚、传统人物故事组成,叫人向美向善,虽然陈旧但依然器宇不凡。高大的主房正在后人的复原建设中,在炎热的盛夏,让我感觉到沧海桑田的清凉,我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祖先的良善相依,和历史的沉重叙说时间的永恒。

何氏宅院像一颗明珠闪烁在秦皇故里,与祁山堡同呼吸共命运,历经风雨,沧桑而厚重。

祁山是一条山系的名称,它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是三国时祁山古战场的天然屏障,为魏蜀必争之地。祁山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祁山大寨,是诸葛亮的祁山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据《水经注》载:“西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山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是城也。汉水经其南,城南三里有诸葛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祁山堡是依山就势修建的城堡。在东西长达百余里的宽阔川坝中,一峰突起,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挺拔。峰顶浓荫之中,城堡隐约可辨。登堡远望,西汉水绕堡滚滚西去,堡北山麓诸葛大军的九寨故垒历历在目,堡南有集驯战马的圈马沟,观阵堡,藏兵湾,有孔明试马的上马石,南面遥对的即是岿然屹立的大祁山,东北有当时称卤城的盐官镇,过卤城则是射杀魏将张郃的木门道和天水关。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自出茅庐,辅助刘备,联合东吴抗曹,进军西川,夺得汉中,建立了蜀(汉)国。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后又授命辅助刘禅。为巩固蜀汉政权,匡扶汉室,实现国家的统一,南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腥风血雨,战火烽烟中,他运筹帷幄,治军严谨,爱护百姓,宽抚夷戎而深得人心。公元年8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54岁。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官府祭祀、百姓怀念,甚至敌对的魏国群臣也追思不已。

据《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地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据《诸葛亮新传》中的相关史料记载,“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先是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南北朝时,凡诸葛亮出师过的地方先后都修建了祭祀诸葛亮的庙宇。

礼县现存的一些史料记载中认为祁山武侯祠建于南北朝。

据《陇右金石录》辑录的祁山庙碑记载:北宋时,祁山庙(武侯祠),曾建在山脚下,后又建乐楼即戏楼。明代万历七年(年),礼县知县礼瑁将武侯祠迁建于祁山堡上。

建筑祠堂及戏楼,款项和人工均来自民间。歌谣曾说“修祠庙,看何沈”,当时就由果敢刚毅,儒雅稳重,靠跑马帮起步并一步步发展为马帮帮主的礼县东乡(即何台村)的何老爷(应该为何腾汉祖父或以上)倡导,联合西和县长道镇川口村大家豪富沈老爷,并召集南祁和北祁等四邻八乡颇有声望的绅士慷慨解囊,捐资捐物,建造武侯祠并塑蜀相诸葛亮的金身。历代何老爷均乐善好施,关心周边穷人疾苦,精通医术,知恩必以涌泉相报。

清道光十二年(年)河承奉命两河行巡天水道谒武侯祠后,又重修武侯祠与戏楼。出资捐款最多者是何老爷。祠堂由坐北向南改为坐南向北。

光绪年间,何老爷又以身作则,再塑丞相金身,因出资特巨(沈老爷出资位列第二),深得百姓拥戴,被推举为武侯祠祠会总会首(亦称会长)。沈老爷为副会长(据民间传说,沈老爷为“沈贡爷”,名树藩,为光绪丁酉科拔贡(生),学问精深。),其余按出资数额多少依次排出其他会长,成立建祠会筹备建筑。建造成功后,唱大戏秦腔四天四夜,一方面以表对忠臣大智慧者诸葛丞相的敬仰和爱戴,一方面以祝贺建祠顺利成功。然后由会首何老爷主持召开会长会议,商讨确定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为庙会,唱大戏四天四夜。以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文革中武侯祠遭到了破坏,唯诸葛亮、关羽的塑像因庙宇当粮仓,粮拥塑像,保存完好。年新建祁山公社社址时,拆除戏楼。但庙宇的基础基本得到了保存。年以后,民间耆老多次组织乡民,对武侯祠尽心修葺。年祁山武侯祠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有关专家,诸葛亮只在建兴六年和建兴九年两次到达祁山,有两次接近祁山,两次未到祁山。六出祁山是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也是丞相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精神的象征。

何老爷及其家族一脉相承,以仁义慈善诚信忠勇名闻乡里且远誉西北,他讲究信誉,善待他人,富有马帮冒险精神的传统,有坚韧不拔的信仰,有朝圣性虔诚的精神追求。民国27年(年),当时礼县县长张东野、教育局长刘文郁等政府官员十分重视教育,提出“捐资助学”,于是在礼县全县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建校办学热潮。

何台村的何廷杰,字俊峰,众称何老爷,曾任国民党礼县第二区区长。他与教育局长刘文郁关系密切,深受刘文郁教育思想的影响,率先响应“捐资助学”倡导,献出风水宝地5亩,捐大洋余元,建校木料都是在自家在洮坪开办的林场所伐,人力和骡马北驮运送而来。何老爷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他外出考察,然后亲自设计,亲自负责监修,一年后(年),建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储藏室、宿舍、灶房、厕所等32间,建造了一座高大的西式校门,上书“俊峰学校”,投入使用。何老爷任首任校长。民国29年(年),私学“俊峰学校”改为“国立何台国民学校”。

俊峰学校是当时祁山及其周边唯一的一所新式学校,周围十几里的学生在此聚读,西和县邻近的一部分学生也在此聚读。

何老爷考虑问题长远,建校选址宽大且留有余地。年学生增多已无法容纳,就利用后面空地新建了第三排教室。

何老爷注意到学校虽然选址开阔,敞亮向阳,但地处高台,地势较高,学校离山脚下的小巷道口还有多米距离,孩子上学遇雨泥泞路滑难行,就组织村民捡运石子,并请人砌成了石子路,部分石子路一直沿用至今。

何老爷创办的俊峰学校,由他创办时提出和确立了“仁义忠孝立校”的办学思想,“施善忠孝”的校训。这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与历代“何老爷”的仁义施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解放后,当时的祁山乡政府、卫生院、何台小学等在何氏宅院安置办公,俊峰学校改为祁山中学,现为何台小学,仍在投入使用。

散文作家田兴辉曾讲述过给《活宝戏牡丹》的故事,让我了解了最初由脚户发展成为著名马帮帮主的何台村的“何老爷”何小宝。

清朝康熙年间,卤洮古道是西北著名的茶马古道之一。家庭贫寒靠叔父抚养的何小宝,高大英武,聪明上进,天生神力,精通拳脚之术,在一年一度的卤城马坪山冬季赛马拳术比赛中,由于在马上一口气徒手拔出冰封的十八根木桩得到众人惊叹,加之武艺高强,拳脚了得,不管是马术、射箭、还是武术等各项技艺,样样精通,品德高尚受到马帮的认可,于是小宝成了马帮中最小的一员,时年仅16岁(跑马帮要求20-50岁),作为马帮的伙计,专门走卤洮古道。

小宝家贫,冬天穿草鞋跑马帮,脚被冻伤,无法前行,就滞留于大潭古城太塘驿赵家店,疗伤做短暂休息,巧遇长于唱山歌的豆蔻佳人赵牡丹,互表爱意,并私定终身。药材店铺赵老板嫌弃小宝家贫,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牡丹就冲破重重阻力逃到牛脊驿,嫁给了何小宝。并在牛脊驿开了个小店,是牡丹的智慧、勤劳,活宝的乐观、勤恳让他们生意越做越兴隆。有了积蓄之后,小宝就组建了一支庞大的马帮队伍,自己当上了马锅头,并发展成为马帮帮主。

后来何小宝在西礼县成了家财万贯何老爷,他孝善闻名,对双方的老人百依百顺,并按当时的礼仪尽到了孝道。他乐善好施,每年都要开仓放粮。他扶贫济困,卖来土地让穷人种,不收租子。他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舍饭,让穷人度难关。他造福桑梓,修桥修路修河堤。他与牡丹一生恩爱,生了八个儿子,丁财两旺,成了古道上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爱的佳话。

世事更迭,春秋几度,野史相传,正史有续,“何老爷”成为仁爱、忠孝、协作、友爱等文化符号而声誉远播。遗憾于何氏家谱在文革中被查焚烧,故而何氏一族的发展和延续有较长一段时期的断裂。从史书记载可以了解到的只有近当代的何老爷。

据民国22年(年)纂《礼县新志》卷三《人物》记载“何腾汉,字云亭,县东乡(今祁山镇何台村)人,邑之富家大室也。(循)例援(官)典簿(七品级),同知(正五品级)衔。事亲孝,待侄诚,下及臧获(奴婢),莫不得其欢心。”同治年间(年前后)礼县兵荒战乱,反清回军占据卤城盐官,何老爷捐资修复加固三国时诸葛丞相构筑的观阵堡(今何台堡子),制造武器,训练乡勇,资出积蓄财粮,分散全堡之人,以为防守之用。后又焚烧所有债务账簿,鼓励乡党民人据为坚守。凡是被回军抓获,本人家族无钱财赎回者,无论认识不认识,何老爷均竭尽所有积蓄代为赎回。回军多次攻扰其地方,全仗何老爷组织自卫,更依赖其据有坚固城堡予以保全,故乡民伤亡无多。兵荒过后,瘟疫严重,乡民贫病交加,何老爷精通医术,诊病施药,救活无数性命。光绪十六年(年)修《礼县新志》及民国23年(年)修《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皆有其传。唯其生卒年不详。由此可见,何老爷何腾汉继承了祖上英武果敢的马帮精神,拥有治病救人,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是一位富含高风亮节,颇有大局意识的慈善家。

何腾汉之子何其正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民国县志传曰:“其正,字乾伯,附生(即礼县县学之附学生员),乐善好施,世济其美,荒年减价粜谷(于)市井,传为美谈,婚、葬贫病之家,无不慨然相助,其所作为,颇有乃父之风!后公举孝廉方正(六品级),其素孚众望可知矣!”《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选举》录其科名。其生卒年不详。

何腾汉之孙何廷杰深受长辈影响,他和其父一样,经常做一些惠及百姓之事。何廷杰(-年),字俊峰,众称何老爷,民国26年(年)以前曾任国民党礼县第二区区长,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乐善好施,有资料记载还短期担任过礼县教育局局长。他思想开明,学识渊博,深知兴教办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民国27年春,率先响应当时礼县政府、礼县教育局“捐资助学”倡导,创办了新式学校——“俊峰学校”,后改为“国立何台国民学校”,现为何台小学。常年维护缮管祁山武侯祠香火庙会诸事。民国18年(年),甘陕川等地饥荒严重,他设点“放舍饭”,赈济各方灾民。后来,为表达感激之情,灾民凑钱为何老爷立碑纪念,碑联曰“汗流如雨祁山泪,人在春风细雨中”。

何廷杰之子何仲斌(-年),字保全,民国时乡间尊称“小老爷”,为人谦谨厚道,乐于助人,仍然秉持了勤劳、勇敢、谦虚以及急公好义的家风。建国初期,遣发新疆劳改,因其积德行善,仗义疏财,确为劳谦君子,而得到劳改农场领导的赏识和厚爱,故而未受打压,正常工作,年平反恢复公职,返回何台故里,得善终。今其后裔亦淳朴本分,谦恭随和,勤劳自立,耕读合一,有祖上和善遗风。

“何老爷”乃很长时期的礼县著名乡绅,多田产,广资财,懂医疗,通拳术,重教育,好施舍,一门历代皆和善,颇有公德之望。其积德行善的故事至今仍在礼县县域大部分地方以及西和、天水、陕西四川等地区广泛流传着,可想到其影响力之大!

(采集者,何书毅。采集地,陇南礼县。)

来源:陇南旅游

监制:张琼编审:刘健编辑:苏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白癜风丸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