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方富饶的热土,而这里的人们更是集勤劳和智慧与一身,这里的美食更是独具特色。西和的美食丰富多彩,其中锅盔、杠子面、饸饹面、洋芋丸子、扯面、搅团鱼鱼、罐罐茶等最具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变,但难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家乡味道的留念。在西和,用荞面、玉米面乃至白面做的馓饭漏饭鱼儿依然是当地人最喜爱的美食,今天小编带你走进长道品味西和美食。
长道镇陈沟村的乔瑞德老人今年六十高龄了,每年七月,七天八夜的乞巧女儿节,乔瑞德都和同村的同龄妇女组织在一起,带领着村子里年轻的妇女小孩载歌载舞,身着传统服装,手拿绣扇,唱着欢快的歌曲,向巧娘娘祈福,祈求巧娘娘赐针、赐线、让女儿家心灵手巧,让全家人幸福美满。到了午饭时间,乔瑞德留几位同龄的老人在家吃饭,今天的饭是具有西和传统风味的漏饭鱼儿,这可是当地家家都爱吃,人人都会做的美食。大家一起动手做起来,忙的不亦乐乎!
制作漏饭鱼儿的做法有自己的门道,首先需要做一大锅馓饭搅团,先倒入半盆凉水,然后用手往盆里缓缓加入白面面粉,期间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也可加入少许荞面。随后加入碱面,不断提高面的硬度,一直搅拌,至无颗粒和面疙瘩即可。待大锅的水烧开,将之前搅拌好的面糊倒入煮沸热水的大锅中,开始顺着一个方向画圈搅拌,由于是一次性倒入锅中,立马会出现面疙瘩,但这是正常的,只需要在锅中继续搅拌,慢慢的面疙瘩就熔化了。火候的把握非常关键,先大火后小火,待到半熟的时候,加入玉米面面粉,慢慢撒落在锅里,边撒边搅,搅拌均匀即可。
等锅里(水)煮起,就把包谷(玉米)面抓上就一直这样搅,搅拌的细细的,就馓稠,馓的稠稠的搅拌的好好的。
边撒玉米面粉边看粘稠度,六成熟时,锅里就开始冒出气泡,这时候加入适量盐,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锅里的气泡更多了,为防止粘锅,改用小火,出锅前不能停止搅拌。待馓饭搅团熟透后,将大锅抬出灶台,放在一旁冷却。与此同时,准备好的凉水派上用场了,将熟馓饭搅团倒入专用的瓦制漏盆上面,搅团顺着漏盆的空隙,自然流下,一条条形状类似小鱼的漏饭鱼儿,掉进凉水,迅速冷却,像小鱼在水里游啊游!再过几遍冷水后,美味可口的漏饭鱼儿就做好了。
漏饭鱼儿做好后,炒点(酸菜)浆水、炒点韭菜、作为漏饭鱼儿的配菜。美味的饭菜端上桌,简单的漏饭鱼儿,朴素的几样小菜,但是难以掩饰大家对家乡传统美食的喜爱,亲朋好友围坐在桌前,你一碗,我一口,大家吃的津津有味。
以前小的时候就喜爱吃,现在做的人少了,我们每次来就是找一个老人做一下吃,因为我们年轻人做不好。现在吃起来也挺稀罕的了现在生活好,这个现在是改顿,吃起来香,好吃。罐罐茶是西和茶文化的特色,西和人,每天早上都有喝罐罐茶的习惯。一个土火炉子、一只"小茶罐"、一撮茶叶、几块馍馍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
罐罐茶就是先把罐子烤热罐罐烤热然后就往里面倒水、下茶、水烧开把茶加进去煮三次出来,这便是罐罐茶的基本规矩。沈瑞各是土生土长的长道镇刘磨村人,曾整理出版过《西和民间故事》、《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民俗》、《凤凰山》等书籍。退休后平日里在家练练字,搞搞地域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闲下来就和老伴熬一壶罐罐茶,喝着自己煮的茶,吃几口西和锅盔,让这罐罐茶更有滋味,抓起一撮茶叶,放进茶罐,倒上水,放在火炉边,等茶慢慢煮沸,将茶清在小盅里,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喝下一杯让人神清气爽,人们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茶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口的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
当下正逢西和乞巧女儿节,长道镇各地纷纷举办各种乞巧活动,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也是全家人聚会的时间,在外工作的子女也纷纷回家,参加乞巧活动。一家人坐在屋子里,家长里短,聊工作,说生活,谈理想,陪在老人身边细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有子女温馨的陪伴,又有醇厚罐罐茶相随,全家人一起乐享天伦。
西和罐罐茶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我小的时候我祖父祖母都在喝罐罐茶,罐罐茶传承多年也是我们西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沈瑞各喜欢民俗文物的收藏,他将过去用过的工具,旧时的用品,一一精心收集,几十年下来藏品已经摆满了几间房子,各种物品琳琅满目,有多件。每次孩子们回家,都要到父亲的藏品阁里去看看,交流交流。
这个是60年代我父亲手里出水喝茶用的泡壶,名字叫泡壶,这是喝茶用的茶罐。60年代喝过茶的茶罐,这是过去的一种老式茶杯,这些都是过去我父亲手里喝下茶的。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既有先秦文化深厚积淀,又有深厚的乞巧文化底蕴,饮食更是兼具南北特征,却又有所创新。五谷的芳香、山野的清鲜、秀水的甘洌,都会在西和人的手里变得格外生动有味,西和人生活中的那一点点辣,一点点苦和甜,尽在美味小吃中。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哟!
西和长道镇地处西汉水上游,距县城25公里,与礼县秦西陲陵园隔河相望,是先秦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广阔的耕地面积,孕育着多种农作物。这片土地上辛劳的人们创造出一道道极具特色的美食,其中饸饹面、洋芋丸子、扯面、搅团鱼鱼、罐罐茶等最具代表。
饸饹面长道人早上起来吃一碗饸饹面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饸饹面在当地又称荞面,属于中国汉族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在西和饮食文化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在西和长道镇西团村街边上有一家做饸饹面的小吃店,这家店由陈接力、陈耀辉父子两人共同经营,由于面条劲道,口味正宗,在当地小有名气。目前,饸饹面的制作主要由父亲陈接力完成。
陈接力:我们这个面是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也是我们长道镇的特色,做这个面我们长道镇是特别多,这个面是我们长道镇的传统,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饸饹面面条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考究。陈接力将荞麦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而这个比例,靠的是他几十年制作面条的经验。和好的面团要软硬适当,把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当地人叫压面床子,上面布满漏孔,用床子杠杆直接把面从漏孔挤轧成面条。面条入锅用大火煮沸。这种制作方式,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面食风味。面条在沸水种煮3、5分钟后,从黄色变成褐色,就表明已经熟透。捞出来的面条,立即放入凉水,在凉水里往返三次,这样的面条会更加劲道。然后用漏勺将水漓净,饸饹面条就做好了。陈接力将煮好的面条交到儿子陈耀辉的手里,就到了陈耀辉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陈耀辉:这(荞面)是我们长道非常有名的小吃,受我爷爷、爸爸的影响,我要把这种传统一直保持下去。
先往冷却了的面条上抹一层清油,使口感更爽滑。然后将面条盛入盘中,凭借长期调配的感觉依次加入食盐、蒜泥、花椒、油泼辣椒,这几样简单而常用的调味品后,一碗色泽鲜美、酸辣爽口的饸饹面上桌了!
饸饹面本身就是长道镇的特色美食,而陈接力、陈耀辉父子做的饸饹面世代传承,味道正宗,前来吃的客人络绎不绝。
食客:长道镇买饸饹面的比较多,但他这家地道。这个面有当地的特色,每一个人赶集或者路过都要吃一碗,面蛮好吃的,自己吃了回去还要给老人、小孩带一点。洋芋丸子在长道镇西团村街道上,还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小吃店,店里的主打美食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洋芋丸子。为了保证顾客吃到的洋芋丸子质量,王巧玲女士每天制作的洋芋丸子都数量有限。洋芋丸子的制作材料很简单,就是洋芋。把洋芋打成糊状,加拌适量的面粉、白矾、食盐、调料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丸子的形状,在蒸盘上摆放整齐。王巧玲盆里看到跟面一样的这个东西其实它不是面。它是土豆做成的,粉碎之后直接就成这样的,它里面没有添加任何一点面。把捏好的洋芋丸子放在蒸笼中,蒸10分钟,蒸好的洋芋丸子色泽亮丽,热气腾腾。将丸子盛入碗碟,调入由食醋、酱油、辣椒、蒜泥等调成的汤汁,一碗美味的洋芋丸子做好了。食客:好久没吃过这个味道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这是我们甘肃最有名的小吃,名字叫洋芋丸子。它的味道一直这么好,没有变过。王巧玲的小吃店除了经营洋芋丸子外,用洋芋粉制做的手擀粉、麻辣粉也同样受到当地人们民众的喜爱。王巧玲:这个手擀粉,它是土豆做的。我们做的麻辣粉、洋芋丸子,都是我们亲手做的,擀面杖擀的,口感、味道都挺好吃的,本地人都挺喜欢,外地游客来了也都喜欢吃。扯面扯面的制作至今已有年历史。在过去,长道人基本都是替人打工或者田间耕作,每天都要消耗大量体力,为此,吃上一碗简单而又可口的扯面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人到中年的赵新忠因为从小对厨艺很感兴趣,年轻当兵的时候,就在部队做炊事员,也取得了国家二级厨师的证书。退伍复员后,和妻子在长道镇水泉村开起了农家乐,扯面就是他家店里最有名的招牌。
扯面的制作非常简单,关键就在这个扯字上。面条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扯起来。长道镇的扯面,在和面的时候加入少许盐,顺一个方向将面团揉透。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条,抹上薄油,放置半小时。扯面时,将面团压扁,用擀面杖擀开,在中间部位横压一下,让面条有一定的宽度,手揪住面条的两端,在案板和空中使面借弹跳之力不断拉长。赵新忠:这是我们长道的特色美食,名字叫扯面,纯手工面,自己在磨里磨的面,吃起来非常劲道。这个历史非常悠久,传承了好几辈人了。出锅后的扯面放进盘中,一般是一根扯面一盘子。午饭时间是客人最多的时候,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现今人们在吃扯面的时候往往搭配几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小菜,一桌美味的扯面上桌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水上游的仇池故里西和是一个餐饮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长期以来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深远影响,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并为百姓津津乐道,传承至今。
来源
陇南之声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西和交友微论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