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九窑十八卓
文图/范忠山
在白水县城周边,流传着“九窑十八卓”的说法。其含义是在白水县城周边分布着九个名叫“xx窑”和十八个名叫“xx卓”的村庄。笔者对此颇感兴趣,并猜想这背后会有些什么故事,或者社会现象。于是查阅县志,实地走访,尚未得到意外收获,但还是了解到一些实况。
先说“九窑”,包括哪些村庄?县城东面的桥沟两岸有:梁家窑头、董家窑头、胡家窑头、陈家窑头;城南白水河北岸有:王家窑头、郭家窑头,再加上白水河两岸的窦家窑科、苏家窑、以及北山头村的西窑科和汉积村的窑科,已经达到十个“窑”。这些窑头、窑科村,距离县城基本都在十华里以内。因为“九窑十八卓”仅仅是流行于县城周边的一个说法,自然不包括白水其它地方的“窑”了。这些村名中的“窑”字,人们为了书写简便,现在大多写成了“尧”字。这里的“科”字,笔者以为是用同音字代替了“窠”字;过去,人们常把采石场说成“石科”,应该也是这个窠字。
梁家尧头新貌
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在县城周边,会有这么多“窑”?
我们看看县城周边的自然环境就会明白。城东不到5华里就是桥沟,城南、城西又紧临白水河,而这些叫作“窑”的村,原来的老村庄基本都是位于沟掌或者沟弯里。人们在沟掌高崖下挖土窑,修院落,依崖而居。这对于生产力尚不发达时期的人来说,土窑洞既经济又实用。在改革开放实行土地责任制以后,这些建在沟畔的村庄先后都搬迁到了附近的平原上,但仍然保留着以前的村名。就是现在,到这些村庄随便走走,仍然可以看到沟坡上因废弃而变得凄凉的老村。那一面面或完好或倒塌的窑洞,显示着这里曾经是祖辈们虽然艰难但却温馨的家园。
王家窑头古槐
那么,位于沟边以窑洞为住所的村庄非常多,为何这些村庄叫作“窑头”?有一种观点,用时尚的话来说,这些村庄大多都是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村一品”,比如做豆腐的豆腐窑、烧石灰的石灰窑、烧碗烧砂锅的瓷窑等等。这样的解释,可以作为一家之言进一步探讨,又像澄城县的尧(窑)头镇就是著名的瓷窑场。
再看“十八卓”,包含哪些村庄?从城北到城东有:和家卓、西和家卓、范家卓、小卓、上徐和卓、下徐和卓、富卓、卓子、李家卓、刘家卓、耀卓、洼里卓,再有口语中称为卓但县志中没有出现的冯雷卓,共计13个村。即就是扩大到全县范围,也只有史官的卓卓、许道的新卓2个村,还是凑不齐18个。所以,笔者以为,“九”和“十八”,仅为虚指而非实数,是言其众多而已。
可是,这些村名为何叫“xx卓”,卓又为何意?卓在词典解释为“高而直、卓立”,在此可以理解为地势偏高的地方。比如范家卓、小卓、李家卓等村都位于相对较高的黄土梁上,但是,洼里卓仅从名称上看就矛盾了,其它一些“卓”也不一定就在高地上。如此看来,用村庄所在地形来解释村名,尚不能自圆其说。
另有观点认为,明朝初年山西人移民白水后,他们把“庄”读为“卓”,所以村名中的“庄”就变成了“卓”。如果仅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些带有“卓”的村庄,基本都分布在城东、城北20华里以内。当时把山西移民就近安置在县城周边也在情理之中,似乎可以讲通。但是,移民是明朝初年的事情,在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白水县志》里依然是“庄”字,一直到民国二十八年()后,这些村庄才基本变成了“卓”,所以“山西移民说”从时间范畴来看,也站不住脚。
刘家卓古槐
在白水县城一带,口语发音有近音字混淆的现象,比如:侯、胡不分都读为“胡”,门、煤不分都读为“煤”。所以,笔者以为,也可能是庄、卓不分都读为“卓”吧,书面也就随之写成了“卓”。那么“卓”的真正由来是什么,还有待探讨。
鉴于笔者掌握资料、拥有知识所限,要阐释这个学术性的民俗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权当抛砖引玉,以期方家高见,以冀白水地域文化的解密。
于.8.18
精彩回放:
出了北门雾腾腾小卓赛北京
白水县这支村歌要火了!
白水的后花园你去不去
庙山人家
紫荷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