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
原庄村民委员会
YuánzhuāngCūnmínwěiyuánhuì
王桥镇
原庄村原来因袁姓建庄取名袁庄村,后因村中有一在外做官的给家捎信时把袁庄写成了原庄,遂改村名为原庄。
原庄村在明洪武二年(年)属于襄垣县永丰乡东北阳都原庄里。清宣统元年(年),属襄垣县永丰乡原庄保。民国八年(年),属襄垣县第一区第四十一编村(原庄编村)。民国26年(年)属襄垣县第一区原庄编村。民国29年(年)属襄垣县第二区(驻普头村)。民国32年(年)7月,属潞城县第七区。民国34年(年)9月,归回襄垣县第二区。年属襄垣县第二区原庄乡。年是襄垣县第二区原庄乡(乡公所在返底村)。年,原庄村为襄垣县原庄乡辖治。年9月,全县政社合一,原庄村属襄垣县王桥人民公社,称为原庄生产大队。年6月,原庄村属于襄垣县原庄人民公社,称为原庄生产大队,下辖4个生产小队。年4月,改为襄垣县原庄乡原庄村村民委员会。年,全县撤乡并镇后,原庄村属襄垣县王桥镇管辖。
原庄村下辖原庄、秦家庄两个自然村。东与井关村相邻,北与岭后村接壤,西和返底村为邻,南与潞城市各室乡儒教村接壤。原庄村是井毂关古兵道和原庄古商道的必经之地,是襄垣通往黎城及河北、山东的主要通道。襄黎公路五西线(即襄垣县五阳岭至黎城县上遥镇西社村)由西向东穿村而过。
原庄村共有户,口人,耕地面积亩,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收入。原庄村曾经是原庄乡政府所在地。村中有商店、商铺6个,药店3个,卫生分院一个,汽车修理门市2个,完小一所。村中安装了路灯、闭路电视,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原庄村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华东、华北与西北各省相互通商贸易的重要商道,原庄村因而也成为东西各省商贩互相交易商品的重要场所,成为襄垣县十大商贸集镇之一,尤其是从清康乾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原庄街商客不断,生意兴隆,其规模远远胜过本县的常隆镇、潞城的黄碾镇和黎城的上遥镇。
相传,原庄曾经是有上千户人家的大村,为方圆百里的经济、商贸中心,村中有双龙和、义恒生、义合堂三个商号、九大店铺、五座煤场。仅双龙和(又名义龙和)一户在原庄街上就开有粉坊一座、木铺一座、斗铺二座、杂货铺一座、银匠铺一座,还盖有藏粮楼一座,收纳武乡、沁县粮贩的大批商粮置于藏粮楼内,销往黎城、潞城及河北、山东。义龙和是种地兼买卖的商户,老掌柜郭炳旺曾是安德、善政、安宁、返底、原庄、井关、普头七村村长,是原庄村首屈一指的富户。原庄村的苏金龙在村中开有煤场两座,骆驼车马店一座,是原庄街上5座煤场、9座店铺中规模最大的。煤贩用牛马铁脚车和牲口驮队等,每天从潞城小河堡煤矿把大量煤炭运来原庄煤场,黎城、涉县、武安的煤贩又前来原庄买煤买碳,人车如流,生意十分红火。苏金龙的车马骆驼店也很出名,每天来自宁夏、甘肃、内蒙的驼队就有7帮住店投宿,6峰骆驼为一帮。其余各地的牛马铁脚车、牲口驮队也有不少人投宿过夜,其他8个旅店也生意兴隆,久盛不衰。
途径原庄集镇的货物十分齐全,从东来的有山东、河北及黎城的棉花、布匹、核桃、柿饼、软枣、花椒和山货,从西来的有牲畜、食盐、煤炭、粮食等。
抗战期间,日军侵略山西,占据襄垣、五阳,常来原庄一带“扫荡”,把沿途的庙宇、店铺和不少农宅烧毁,使原庄集镇一度萧条冷落。原庄义龙和的掌柜因保护钱财而被日寇砍掉双手,终因流血过多而死。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庄集贸市场得到恢复。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以粮食、煤炭、棉花为主的原庄集贸市场日趋兴盛,直到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后,原庄集贸市场才被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庄集贸市场又一次萌发生机。逢六日为集日的原庄集贸市场更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为襄垣、黎城、潞城个体商贩和当地群众购买生活、生产物资的重要场地。据年记载,原庄集贸日有多个个体摊点前来摆摊,有生活日用杂品,有布匹百货、鞋帽、衣服,有土特产如苹果、山药、花椒等,还有饮食摊点,有蔬菜调料,有文化卫生用品,一里多长的原庄大街两边货物琳琅满目,前来赶集的群众川流不息,来往车辆在村东村西排成长队,停车3个多小时。
原庄老君庙位于原庄村中部,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18.2米,南北宽30.3米,占地面积约为.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戏台)、正殿各三间;两侧建东、西妆楼各一间,东西配房各5间,东西耳殿各一间。正殿建于0.9米青石台基上,面宽3间,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六檩前廊式,单檐硬山顶,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窗,年进行了落架维修。山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石砌台基,砖砌方形入庙通道,上建倒座戏楼,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构架,单檐硬山顶,檐下设坐斗交异形出麻叶头,前檐墙为近代加建。
位于原庄村东四沟圪台郭家坟地的诰命墓碑,青石质,勒石于清?道光二年(公元年),距今年。这篇我国清代帝王封赠官员的诰命诏文,原物早已不知去向,但石刻在墓碑之上却有幸保存至今。这篇题为《奉天诰命》的诰命诏文是清道光皇帝赠予捐职守御所千总郭肇修之父郭天祥为武德左骑尉、赠予郭肇修前母路氏为宜人、封予郭肇修生母阎氏为宜人的诰命诏文。这样保存完整的诰命诏文,对于研究我国清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价值。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