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吕敏讷雨润汉源

诗高原

周末·散文

作者简介

吕敏讷,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散文作品20余万字。作品见于《飞天》《散文选刊》《中国散文家》《东方文艺》《作家报》《甘肃日报》等。

雨润汉源

◎吕敏讷

1

惊蛰过后,第一场春雨,没有惊动任何人,乘夜色悄悄降临在这座终年缺水的小城。雨声窸窸窣窣,漫向山坡树林,大地干渴的嘴,贪婪畅饮油一样贵重的雨!趁着夜色铺天盖地而来的,还有一场料峭春寒。蠢蠢欲动的生物们却开始缓慢苏醒,活在了次日的阳光里。

一截断壁残垣,晒着丁酉年春日的阳光,在高楼林立的县城中心最繁华地段静静矗立,灰黑的荒草覆盖顶部,像多年没有打理的乱发。黄土夯筑的墙体外壳,经受一场春雨之后,依然显得坚硬干裂,没有生动起来的迹象,只残留了一些黑色苔藓。它虽然满身沧桑,在这个春天,它依然是活着的!它有着八百余岁的苍老面容,皮肤褶皱,身体风干。被青砖围栏保护起来的,是宋王朝的一截时光。它的脚下,已然绿草如毯,身旁一棵新植的柳树,嫩黄的芽儿爬满枝头,皇城的崖畔上,桃花烂漫,杏花如云。时光和宋朝在春色里永久对望。

导向牌上用汉英双语标注:古城墙(Citywall),西和州古城堡“十二连城”遗存残段。北宋岷州镇将李永琪始筑。

2

在西汉水上游一带,西秦岭群山簇拥的臂弯深处,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河谷,依山就势而成的一座黄土裹敷的丘陵小城,静卧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腹地。狭长的县城,夹在遥遥相望的东西两山之间,穿城而过的漾水河,在宽厚的河道里任其自然地流淌。这山,这水,和千年之前有着相似的模样。在今天,小城有一个温婉安闲的名字,西和。

先秦时期,其北部是秦人先祖所居住的西垂之地,本名为“西”,秦统一后,小城北部及礼县大堡子山以东的区域被设立为西县。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西”,意思为“鸟在巢上”。这原本是一块鸟部族居住的地方!秦人在丰茂肥沃的西汉水岸,养马发迹,他们以鸟为图腾,鸟有巢,便有了归宿。这个有温度的名字里,满是家的味道。

汉代,传说有星陨落于地成白石,状如龟,故命名此地为白石镇。自唐玄宗时期,这块土地被始筑为城池,至今已承载了多年的光阴。四百年后,南宋吴玠移岷州治于今天的崆峒山麓,白水河以北,旧时的城池,如今被一片密密匝匝整齐排列的青瓦房所代替,那里被称作北川,这白石镇的原址,恰是今天县城所在地。神奇和巧合的是,小城的地形全貌图,俨然一只面南背北的龟。古人将龟誉为与龙同列的国之重宝,奉为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的重大吉物。龟被认为是天下大治的象征,因而得以高居庙堂之上,与天地神灵列祖列宗同享世人膜拜。《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龙龟”。今天的县城,皇城脚下,和残存的一段古城墙隔着一条马路,新建的仇池金印广场的一侧,龟状的西和地形图,被做成一个醒目的标记展板,像一只古老神秘的龟,安卧在阳光里,供南来北往的人们观瞻。

穿城而过的漾水河,以倒淌的姿势,一路兼收并蓄蜿蜒北去,在祁山一带汇入西汉水。西汉水在西南绕过一个大弯,把小城从身后远远地揽入怀抱,而后汇入嘉陵江再入长江。这座身处黄河流域却属于长江流域的小城,因其地理位置接近发源于天水蟠冢山的西汉水,故而在唐代,又拥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汉源县。如今,“汉源”二字已演变成城关镇的行政名称。这个丰润而博大的字眼里,有着水的柔美润泽,利于万物而不争的格局。她包藏着与水有关的一切品性和内涵,其阴柔之气和阔厚之象显示出大唐的胸怀和盛世基调,因而我更喜欢用这个字眼,这个与富庶强盛的唐朝气韵相投的语词,来作小城的名字。

3

而“西和”得名,多少有些耻辱的意思。

自宋而降,小城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安宁时光被金戈铁马扰乱。

不断壮大的北方草原势力,一步一步介入华夏政局,文治武功不能兼得的宋王朝,臣强君弱、独相专权。甘肃,这个曾在唐代鼎盛发展的一块富庶之地,似乎就在一个王朝的更迭中,弹指之间就变成了偏乡僻壤,进而成为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激烈征战的前沿阵地。一面以光复为目的北伐混战,一面以妥协求和为目的和议退缩南迁,迫使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不断南移。狼烟与烽火是有宋一代贴给陇原大地的标签。

《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这是沃野千里的陇原在历史上辉煌发展的盛大佐证。而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镇陕甘时,曾发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悲叹!

宋金之间,长期的激战,夺地,掳掠,和谈,盟约,叛盟,轮番上演。

这一座藏在陇南山地的小城,因处于陇蜀交通要冲,是南宋西部的边防重地,在战乱中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一次次卷入历史烟云中,其西北两面受敌,在战火弥漫的漩涡里艰难喘息,成了宋金、蒙元鏖战的前沿。

公元年,宋高宗宝庆元年,南宋的脚跟还没有站稳,席卷南下的金兵,直逼四川、陕西。其剑门、汉中之地危急,大将吴玠率残兵在陕西大散关和尚原首次挡住金人攻势,阻住金人入川的企图。宋金南北对峙开始。

金兵浩荡南下之时,治今宕昌理川镇的岷州告急,小城北部(今长道镇)就属于岷州长道县,吴玠将岷州南迁至所属的长道县白石镇,最初驻城南岷郡山,后驻城北崆峒山麓,即如今的县城北川。吴玠派岷州镇将李永琪在南山,也就是今天的皇城重筑新城,最后迁至上城堡,这是一块高居县城西山的天然方邱,四面孤绝,易守难攻。为了阻击金兵,吴玠兄弟还“于南山高峻处筑十二连城,连缀相属,驻重兵以御金人”(《西和县志》民国版)。嘉定十七年()立《移白石镇碑记》记载,“倚山为墉,临谷为堑,地环十里,不隘不赢,为堡三,战台二,城门十八,楼橹四十二,井泉七十八。挖扼得要,进取退守,其势顺利”。此后城防不断扩大规模,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州县驻地。

岷州南迁至白石镇十年之后的年,以秦岭淮河为界,宋金达成和议。“岷州”被改为“西和州”,西和之名由此开始。宋向金称臣,因避金太祖完颜旻之音,还因岷州所辖范围大大缩小,又为了和淮西的和州相区分,为讨好金人,就在岷州旧称“和政郡”的基础上,给岷州取了一个新的名称——西和州。“和议”之后,宋陕西故地,只剩阶、成、凤、西和州,及商、秦州之半。

作为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存续时间最长的政权,历时年之久的宋王朝,在面对金人时的妥协退让、偏安求和态度,在游牧族强大的政权面前显示出的相对弱势,和对光复王朝所呈现出的不明朗的举措,给数百年的宋代抹上了一层萎靡和柔弱的阴云。

4

然而,有叫人振奋动容的事件,就在这座小城发生。这个事件留下了一个充满怅惘和孤绝感的词语:登楼望阙。

蒙古汗国的铁蹄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土地上接连踩踏。年西和的土地强敌压境,雪上加霜的是,一场巨大火灾,把耗费巨资新修建的西和州城烧毁,知州商震午像惊弓之鸟,误以为元兵烧城,便弃城而逃。年(宋理宗宝庆3年),西和州被元兵攻破。城防残缺,兵连祸结,人心惶惶,危机四伏。

正当危急存亡之秋,年,小城来了一位叫陈寅的文弱书生担任西和知州。陈寅,是宝谟阁待制陈咸的儿子,进士。西和历任知州,皆为武将。陈寅以文职身份,百倍的勇气毅然前来治理危难之秋的西和。六年之后,宋理宗端平元年(年),元兵10万大军再次入侵,攻破天水、成县后,逼近西和州。西和州都统何进,突退守陕西阳平关,并暗中迁走家眷。正当此时,西和城人心动摇,蒙古军十万人马兵临城下,自州城东南面攻城。

地处今天县城西山的西和州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然何进大军撤走,但陈寅却坚持全家28口人都留在城内,和忠义民兵仅千余人竭力防守。他说“人皆各顾其家,靠谁来共守州城!”他一面起草檄文瓦解投蒙兵士的斗志,一面“自执旗鼓,激励将士,迎敌力战”。两天两夜,忠义兵千余人应战十万大军,两军对垒,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在飞石箭雨中激战数十回合,元兵退兵后增加兵力达数十万,伐木造攻城器械再度围攻。何进接到陈寅求援,却按兵不动。陈寅苦守多日,西和州已完全被蒙军包围,另一路援军还在艰难的路途中,西和州粮尽援绝,州城遂破。

数十万蒙军如暴洪般冲开西和州城门,城内百姓顿时乱作一团,蒙军烧杀抢掠,血流遍地,战马嘶吼,婴孩哭喊声震彻山谷。陈寅眼看城池陷入混乱,就告诉其妻杜氏,“你尽快自己想办法!”杜夫人厉声仰天哭喊道:“活着与你一同享受皇粮,死时和你一起葬身火海,我虽女子,却能辩忠义。”话音刚落,随即奔赴而去,登上城头战堡,饮药自尽。两个儿子及儿媳携带幼子一同快速向城头奔去,自杀在母亲身旁。陈寅收敛了焚烧了他们的尸体后,冠戴朝服,登上城头遥望京都所在的东南方向,焚香跪拜,仰天长啸:“臣当初决心死守西和州城,把好蜀地大门。如今,城破了,臣也该当死了……臣不负国!臣不负国!”哭毕,再拜,伏剑而死,血溅城楼。一同赴死者,28人。顿时,满城血腥,高厚的城墙褐色的土层洒满斑斑血迹。忽而狂风呼号,乌云漫过天空,暴雨倾盆而下,山洪的浊浪,席卷了整个西和城,涨满河道的漾水河,裹挟着暗红色的浪,翻滚而下。据民间传闻,西和北乡杜家河及小杜家之杜氏,乃系陈寅杜夫人娘家之后裔,至今犹称杜夫人为“姑母”。

同陈寅一起守城并赴死的,还有西和州通判贾子坤及其全家12口。

年,厓山海战,南宋耗尽所有的余力,发出最后一声低沉的叹息。当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纵身大海,后宫、百官、将士随之蹈海者数万,“浮尸出于海者十余万人”。其中就有西和州通判贾子坤的孙子贾纯孝,这位忠烈之士的后代,和妻子抱着两岁的女儿同蹈大海,补充了忠烈的含义。

在南宋的靡靡之音里,这一声声铿锵作响,战鼓一样激越恢弘,在宋末苟延残喘的历史大势中显示出了颠覆与强劲的精神冲击。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在小城的记忆里,它依然清越明亮,震人心魂。

王朝更迭,战乱终究成为了过去。烽烟散尽,战火平息,这一块贫瘠的土地,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后,似乎除了满目疮痍,便一无所有。但那些人的名字却成了这块土地之上的恒久记忆,他们像一桩桩矗立大地的梁柱,站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为人们疲弱空洞的心灵撑起一片信仰的天空。仿若,一块多年干涸的土地,恰巧迎来一场久旱之后的春雨。

那一截活在今天的古城墙,有陈公洒落的一滴血,至今不肯倒下,它记得公元年的碧血西城。

陈、贾二公皆葬于西和城西北之崆峒山麓。陈墓在北,贾墓在南,红墙碧瓦,芳草萋萋。清明时节,天朗气清,崆峒山千层绿浪,满山的野桃花开了,人们纷纷来为其他们祭奠。而在此长眠的人,正俯瞰脚下的高楼林立,为他们血溅城池的红褐色土地赐福降瑞。

明洪武初年,废除中书省,西和降州为县,西和县名自此沿用至今。朱元璋倡导尊奉故去忠臣烈士为本城之守护神——城隍。陈寅,受封为“侯”,称为“忠烈侯”。而民间百姓称其为“福神”,年,西和民间集资,在原城隍庙寝宫毗邻处建成忠烈祠,后被一场大火烧毁。民间集资60余万元又重建两层重檐大殿,每逢初一、十五及佳节,四方朝拜者在这一条巷子里摩肩接踵。民间的纪念方式多种多样,流传已久、家喻户晓的是汉源镇南关社区百姓用写意手法制作的社火老龙,上元时节,数十名力气过人的莽汉让一条重约百余斤,长达40米的竹木骨架龙身,在县城人潮如水的街道上空呼啸奔腾,腾跃翻滚,一年的祥瑞就在这纪念陈公的耍龙仪式里降临。南关老龙出动,多年来成了西和年节里的一大盛事。

一场春雨过后,大地显现出空前的朗润和生动。漾水河畔,某一条弯曲幽深的小巷,正被香雾笼罩,阳光普照,佛乐和钟罄的回响在靠近皇城方向的天空散开,向着小城的四面八方弥漫。巷子的尽头,忠烈侯祠背靠着皇城西山,面朝漾水,龙脊雕梁,碧瓦飞甍。红门石狮的门柱有隶书阴刻楹联:“登吾堂皆端人正士,进府门须忠义君子。”

进入正门,气势恢宏的廊柱及门楹,蓝底金字的对联刻于其上。

“气震乾坤护西城墨痕血泪情同溅,心昭日月归南宋史笔犹褒忠贞义。”

“高阁俯一县四境人安,忠义著千秋万民景仰。”

民间百姓称为“福神”的陈公,威武端坐,身着官服,腰系绶带,手执笏板,方脸长髯,目慈面善,他一脸的微笑,乌黑的胡须让他永远都活在最美好的年岁,在今天依然是年轻的样子。

后世有人为陈公写下了诗篇,以示纪念:

十二连城宿雾黄,一门全节总堪伤。

指天方洒金戈血,唾地宁回铁石肠。

自分赤心终报主,非缘青史欲传芳。

一杯椒酒忠魂在,千刃丰碑照夕阳。

——明·陈讲《忠节祠》

元兵西下三秦路,城陷人亡几痛伤。

千古精忠辉汉简,一门全节烈肝肠。

荒祠严雅遗容在,何处沧埋玉骨香。

昭代只令多雨露,定应褒宠并睢阳。

——郑国仕《吊陈公忠节诗》

5

同样叫小城动容和记忆的事件,发生在年之后。

据康熙年间编纂的《西和县志》载,崇祯六年(年)岁末,西和发生大地震,城垛、房舍大量倒塌,民众被压死者30余人。

当此明末之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拉开序幕。天灾人祸四处蔓延。

崇祯八年(年)二月,李自成起义军长驱直入,转战于甘肃南部山区。崇祯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军多次袭击西和县城,“一炬再炬”,“新旧城内烧毁殆尽”(《西和县志》康熙版)。

李自成在西和几番攻城烧地,惨不忍睹。历史无需描述,一些事件被罗列如下:

西和廪生何光第率乡民在凤凰山(今县城西山)以死激战抵抗,寡不敌众,却不肯投降归附,他翻越皇城,跳峰坪峡(今晚霞湖前的峡谷)而死。峰坪峡如刀刻斧凿,深不见底,在今天,依然森然阴郁。

西和痒生薛国贞率乡兵决战来势凶猛的起义军,溃不成军,被围困县城,最终在西城门自刎。

西和知县耿桂芳,面对起义军万余人来袭,其小女和两个儿媳,誓死不肯做俘虏,三尺白绫,同时自缢。

西和兴隆乡贡生张斗南妻子张氏,来不及逃离,被俘,她抱起两个幼子,纵身火海。

西和西峪坪百姓刘必魁之妻,被俘后,叫骂不绝,毅然赴死起义军的刀剑。

康熙四十三年,西和知县董贞到任后,将县属所在地由上城堡迁至下城(今县政府所在地),修补城垣,自己捐资修建官仓学堂,收回寄存私人家里公粮,一系列举措伤及地方豪强的利益,被告以圈地、谋反等罪。年,朝廷刑部来行刑,董贞仰天长叹,拔剑自刎,家人皆服毒自尽。只剩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由卢姓奶妈偷偷抱到上城家中,喂养长大。后昭雪,民众捐资在今西和检察院旧址院内,建有董公祠。

......

尸体在遍地横流的血泊中躺倒,支撑站起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精神。

6

就在构思这些文字的当晚,一场春雨降临这块春意尚未烂漫的土地。小城汉源,这一只吉祥神秘的灵龟,富贵安康的吉物,安卧秦岭深处。这一只“巢上的鸟”,在静谧的夜色里归巢回家。在今夜,大地干渴的嘴在畅饮油一样贵重的雨。隔窗听雨,被雨声陶醉。西和,我竭力想把代表“和”字美好意义的所有词汇都赋予“西和”二字。和美,和顺,和乐,和睦,和畅,和润......来寓意我的这块历经风雨饱经患难的沧桑的故土,好让每一道皱纹一样充满褶皱的山岩坡地,都沐着春雨!

责任编辑:一亩

亲爱的朋友,也点一下末尾的广告哦!

吕敏讷

您的赞赏,就是力量!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秘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