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盐中国最早的人力加工盐

漳盐——中国最早的人力加工盐

漳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魁

郭大烈《新编禄丰县志稿》中有“群猴舐地”的记载;谢肇淛《滇略》中有“羝羊舐土”的记载;陈自仁在《漳盐的童年》中有原始先民在狩猎中看到“群兽饮啜盐水”、“舔食盐粒”而发现盐泉的传说;北美的弗吉尼亚有康纳瓦舐盐地,一直是古代印第安人和野牛等动物常去的地方等等,国内外无数史料记载和神话传说,从不同角度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文字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先民和人文史祖们总是根据客观事物,先创造相应的口头语言,然后根据事物的形态创造不同的象形文字,也就是说先有“物”,再有“名”,然后才有“字”。因而,口头语言远远早于书面语言文字。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在《甲骨文编》和《金文编》中均找不到“盐”字,而《金文编》中却有“卤”字,许慎解释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众所周知,人类对自然“卤”的发现和利用往往早在洪荒时代。可是,人力加工的“盐”是什么时候问世的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因为盐学界似乎尚无定论。西周是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王朝,代表着当时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中国盐业史》中说,西周末和东周初之金文中有‘卤’无‘盐’,似乎可以说明,当时在渭水流域、黄河中游,还很少有经过人力加工过的盐,或者说在周天子直接统治区内‘卤’和‘監’还是最主要的‘盐’。”《说文》中说广鹽,河东盐池。”鹽从古声,与卤一声之转。唐兰认为:“卤”就是“監”,即一种自然形成的盐。不过“鹽”似乎专指河东盐。在周朝,其直接统治区主要是渭水流域和黄河中游,是当时华夏生产力最先进的地方,这些地方还很少有人力加工过的盐,可想而知,其他地域尚处于蛮荒之地,就更没有人力加工盐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了。但是,从另一层含义理解《中国盐业史》中“在渭水流域、黄河中游,还很少有经过人力加工过的盐”,只能说明即是在当时生产力和文明程度最发达的渭水流域和黄河中游,人力加工过的盐还相当少,却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纯粹没有人力加工过的盐。

《中国盐业史》中又说:“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之一是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这里所说的山西运城的盐池,正是黄河中游的主要产盐地;陕西的产盐地主要是定边县与宁夏盐池县之间的花马大池,定边与宁夏灵武县之间的滥泥池、波罗池、莲花池,历史上由甘肃管辖,旧称花定盐区;甘肃的产盐地主要分为3类,池盐分布于民勤、高台、临夏、海原、永登、景泰,井盐产于漳县、西和,土盐产于皋兰东北。

中国最早发现的“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陶弘景注释《神龙本草经》曰:‘戎盐味咸,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西南角。’产于‘盐山’的盐,因称岩盐。秦汉时,称匈奴为北胡,居住在五原和阴山以北一带;北地,汉郡名,郡治今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酒泉郡治福禄城,今甘肃酒泉市,均系所谓“西戎”之地。在所谓“戎”“胡”居住地区所产的盐,或称“戎盐”,或称“胡盐”,两者并无质的区别,只是戎盐或胡盐并不仅指岩盐,也包括池盐在内。北地在周朝时虽属周天子统治区内,但却不在渭水流域,至于酒泉虽产“戎盐”或“胡盐”,但地处河西,已超出周天子直接统治区,且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周天子统治区域。至于渭水流域的产盐地,则盐川盐井镇是独一无二的,盐矿所在的“牛头山”亦称“盐山”,山脚下“盐泉”露头的地方叫作“盐场”,露头的“盐泉”被原始先民挖大即是“盐池”,到商周时早巳挖深而变成了“盐井”,所产的食盐被称作“王之膳馐”的“饴盐”、“戎盐”,成了中国最早的“井矿盐”。并因盐在“盐井”所在地形成了一个陇上明珠的大集市“盐井镇”,于是乎,把横穿盐井镇的这条小河叫作“盐场河”,把这个盛产食盐的川谷地带叫作“盐川”,漳县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因盐而诞生了这些最古老的名字。后来,秦穆公于公元前年左右因盐在盐井镇首设“盐川寨”,成为漳县历史上最早见于史册的县一级军政建置,再后来,到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因盐而析襄武地初置“障县”,并由此经历“彰县”、“鄣县”、“武阳县”而演变成了今天的“漳县”,同时,因盐而形成的“漳盐文化”便发展成为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立县文化”。

另外,漳县地域在周秦以前,一直是“騵戎”居住的地方,是戎族人生活的腹地,所产食盐理所当然被称为“戎盐”,根据盐的形态亦被称作“饴盐”。虽然“盐”字出现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但在商周时期,古盐川人力加工的“盐”,肯定已经问世。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语言早于文字,所以,在“盐”的文字产生之前,口头语言中早已有了“盐”的名称,因而,在《周官·盐人》中才可能有“形盐”用以供宾客,和“王之膳馐,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的记载。从《周礼》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最早的人力加工盐出现于周朝之前,只是具体的时间尚难确定。同时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朝时人们不仅食盐已相当讲究,而且从食盐的质量上,就可分出人的等级层次。饴盐者,就是加工成饴糖状的食盐,是以盐的形态而冠名,漳盐正是这种“王之膳馐”的饴盐。西汉人注《周礼》云广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唐代贾公彦在《周礼》注释中指出:“戎盐,即石盐是也。”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岩盐。戎盐者,即戎地所产食盐,是以盐的产地而冠名,《周礼》中所说的“饴盐”,西汉人所说的“戎盐”,唐代人所说的“石盐”,既不是海盐,也不是湖盐,《通典》卷十《食货》中说:其“掘地以出之”,“于戎以取之。”前者是以获取饴盐的生产方式而言,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最早的“井盐”生产;后者是以获取饴盐的产地而言,说明这种盐产自“戎地”。古盐川的“漳盐”在商周时期,正是这种“掘地以出之”、“与戎以取之”的“饴盐”、“戎盐”,它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自然盐之一,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井矿盐,而且是中国最早的人力加工盐,更重要的是,在西周直接统治区的渭水流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其质量也是黄河中游的山西运城盐无法相比的。它一直因质量上乘而作为朝廷的贡品,而且世代不衰,一直生产至今,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梁元帝萧绎在其《金楼子》一书中所谓“如水精”、“似琥珀”、“以供国厨”的“君王盐”、“玉华盐”正是这种盐。岩盐的记载,始见于《本草经》和《周礼》,进一步充分说明这种盐的发现利用和早期开发生产远远早于周朝,所以,古盐川的漳盐就是商周时期,生产力最先进的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还很少有”的最早的人力加工盐。









































白殿疯从哪里长
白癜风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