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道镇陈沟村的乔瑞德老人今年六十高龄了,每年七月,七天八夜的乞巧女儿节,乔瑞德都和同村的同龄妇女组织在一起,带领着村子里年轻的妇女小孩载歌载舞,身着传统服装,手拿绣扇,唱着欢快的歌曲,向巧娘娘祈福,祈求巧娘娘赐针、赐线、让女儿家心灵手巧,让全家人幸福美满。到了午饭时间,乔瑞德留几位同龄的老人在家吃饭,今天的饭是具有西和传统风味的漏饭鱼儿,这可是当地家家都爱吃,人人都会做的美食。大家一起动手做起来,忙的不亦乐乎!
制作漏饭鱼儿的做法有自己的门道,首先需要做一大锅馓饭搅团,先倒入半盆凉水,然后用手往盆里缓缓加入白面面粉,期间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也可加入少许荞面。随后加入碱面,不断提高面的硬度,一直搅拌,至无颗粒和面疙瘩即可。待大锅的水烧开,将之前搅拌好的面糊倒入煮沸热水的大锅中,开始顺着一个方向画圈搅拌,由于是一次性倒入锅中,立马会出现面疙瘩,但这是正常的,只需要在锅中继续搅拌,慢慢的面疙瘩就熔化了。火候的把握非常关键,先大火后小火,待到半熟的时候,加入玉米面面粉,慢慢撒落在锅里,边撒边搅,搅拌均匀即可。
等锅里(水)煮起,就把包谷(玉米)面抓上就一直这样搅,搅拌的细细的,就馓稠,馓的稠稠的搅拌的好好的。
边撒玉米面粉边看粘稠度,六成熟时,锅里就开始冒出气泡,这时候加入适量盐,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锅里的气泡更多了,为防止粘锅,改用小火,出锅前不能停止搅拌。待馓饭搅团熟透后,将大锅抬出灶台,放在一旁冷却。与此同时,准备好的凉水派上用场了,将熟馓饭搅团倒入专用的瓦制漏盆上面,搅团顺着漏盆的空隙,自然流下,一条条形状类似小鱼的漏饭鱼儿,掉进凉水,迅速冷却,像小鱼在水里游啊游!再过几遍冷水后,美味可口的漏饭鱼儿就做好了。
漏饭鱼儿做好后,炒点(酸菜)浆水、炒点韭菜、作为漏饭鱼儿的配菜。美味的饭菜端上桌,简单的漏饭鱼儿,朴素的几样小菜,但是难以掩饰大家对家乡传统美食的喜爱,亲朋好友围坐在桌前,你一碗,我一口,大家吃的津津有味。
以前小的时候就喜爱吃,现在做的人少了,我们每次来就是找一个老人做一下吃,因为我们年轻人做不好。现在吃起来也挺稀罕的了我是以前挨下饿的,喝下汤的,(吃)这馓饭鱼鱼都很稀罕。现在都成了生活好,改善一下都喜欢吃这个。这个现在是改顿,吃起来香,好吃。罐罐茶是西和茶文化的特色,西和人,每天早上都有喝罐罐茶的习惯。一个土火炉子、一只"小茶罐"、一撮茶叶、几块馍馍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
罐罐茶就是先把罐子烤热罐罐烤热然后就往里面倒水、下茶、水烧开把茶加进去煮三次出来,这便是罐罐茶的基本规矩。沈瑞各是土生土长的长道镇刘磨村人,曾整理出版过《西和民间故事》、《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民俗》、《凤凰山》等书籍。退休后平日里在家练练字,搞搞地域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闲下来就和老伴熬一壶罐罐茶,喝着自己煮的茶,吃几口西和锅盔,让这罐罐茶更有滋味,抓起一撮茶叶,放进茶罐,倒上水,放在火炉边,等茶慢慢煮沸,将茶清在小盅里,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喝下一杯让人神清气爽,人们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茶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口的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
当下正逢西和乞巧女儿节,长道镇各地纷纷举办各种乞巧活动,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也是全家人聚会的时间,在外工作的子女也纷纷回家,参加乞巧活动。一家人坐在屋子里,家长里短,聊工作,说生活,谈理想,陪在老人身边细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有子女温馨的陪伴,又有醇厚罐罐茶相随,全家人一起乐享天伦。
西和罐罐茶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我小的时候我祖父祖母都在喝罐罐茶。咱们周边的,包括天水的、礼县的老人都在喝罐罐茶。我父亲母亲也在喝,罐罐茶传承多年也是我们西汉水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沈瑞各喜欢民俗文物的收藏,他将过去用过的工具,旧时的用品,一一精心收集,几十年下来藏品已经摆满了几间房子,各种物品琳琅满目,有多件。每次孩子们回家,都要到父亲的藏品阁里去看看,交流交流。
这个是60年代我父亲手里出水喝茶用的泡壶,名字叫泡壶,这是喝茶用的茶罐。60年代喝过茶的茶罐,这是过去的一种老式茶杯,这些都是过去我父亲手里喝下茶的。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既有先秦文化深厚积淀,又有深厚的乞巧文化底蕴,饮食更是兼具南北特征,却又有所创新。五谷的芳香、山野的清鲜、秀水的甘洌,都会在西和人的手里变得格外生动有味,西和人生活中的那一点点辣,一点点苦和甜,尽在美味小吃中。
编导:冯雪峰罗松康配音:宋维涛
监制:杨东红责任编辑:杨雪锐编辑:叶仰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