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七夕节

《红楼梦》中的七夕节

笔者曾经撰文论述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写如何过清明(寒食)和端午节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这两个节日是不吉利的日子,甚至是忌日。近来发现,在《红楼梦》中,不仅没有描写大观园儿女们如何过七夕节,甚至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明确说七夕节是一个“不好”的日子。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女儿节,具有女儿崇拜思想的曹雪芹,为什么会认为这个与女儿具有特殊关系的节日是一个不好的日子呢?个中原因,颇值得探讨。下面笔者即依据七夕和牛郎织女故事的有关史料,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描写,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乞巧节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据现有史料可知,起码在汉初就已经有了“七夕”这个节日。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系,谓之‘相连爱’。”《西京杂记》又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此,我们可知七夕乞巧之俗自汉代便已开始,此后相沿成习。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由此得知,唐玄宗时,不仅仍然继承了七夕乞巧之俗,而且还增加了祭祀牛郎、织女二星的内容。

至宋代,作为节日的七夕节已相当隆重,京城中甚至还出现了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亦即世人所俗称的“乞巧市”。据南宋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记载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欢度七夕节时的热闹场面。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清李振声《百戏竹枝词·乞巧针》云:“明水金针傍玉苔,夜分空盼彩云开。支机最有经年恨,肯把闲情度巧来。”小序云:“七夕故事,以水一盂,曝日中,至夜分,乃掷针于上,观其影之所类,以卜巧,闺人戏也。”

由以上简略缕述不难看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便是“乞巧”,亦即乞求技艺、智慧之巧。据百度百科可知,七夕节的乞巧风俗习惯在我国共有十六种,依次为: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乞巧果。从具体内涵来看,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属于地域色彩甚浓的民俗习惯,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且不具有普遍性,本文姑置不论。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乃至乞巧果等都源于汉代的七夕节,属于乞巧类。“为牛庆生”和“拜织女”则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这两大类乃是本文的主题,笔者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证。拜魁星和晒书晒衣这类与文人有关的故事以及种生求子和供奉磨喝乐的求子类的这两个民俗,此处暂且简要论述一下。

先说一下拜魁星和晒书晒衣这类民俗。拜魁星反映的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追求和理想。晒书晒衣则更多地带有炫耀的成分,但在中国古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读书做官,所以,这类风俗也不具有普遍性。

下面再看一下供奉磨喝乐和种生求子的民俗。供奉磨喝乐这一风俗,源于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化,使原来的佛教人物变成了天真童子的形象,并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玩偶。其民俗功能是“乞巧”和“宜男”,有多子多福、祈佑吉祥安乐圆满之意。种生求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虽然活动内容不同,但动机与目的与供奉磨喝乐一样,也有乞巧和乞求多子多福的寓意。

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缕述来看,除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之外,我们并没有发现哪一条史料说七月七日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更没有像寒食(清明)和端午那样被明确记载是一个凶日。岂止如此,古人甚至还把七月七日当成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汪玢玲先生在《织女传说与中国情人节考释》一文中说:

据史料记载,从汉宫中七夕临“百子池”奏乐庆祝看,有乞子之意,早已说明此日“为妇人宜子”之祥。而古习七月七日生人是无比吉祥的。此日生子必贵。故每届七夕,求爱乞子乃是宫中旧俗。古昔帝王以七夕诞生婴儿为吉兆。这有两列可举,首例也见于《汉武故事》所讲汉武帝的诞生:“景帝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为彘。以己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第二例,《魏书》所记载魏太祖之诞生:“太祖母献明贺皇后寝息;梦日出于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以建兴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与参合坡北。其夜复有光明。”这两例可以说明七夕在古时,乞爱乞巧的同时,是乞子的吉期,且以七夕生人为最贵。

既然七月七日是一个“无比吉祥”的日子,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不愿意展开描写红楼儿女如何过七夕节,甚至还认为它是一个“不好”的日子呢?愚以为,这与七夕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故事的交汇密切相关。

严格说来,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毫无关系。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源头,只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交汇到了一起,甚至出现了牛郎织女故事喧宾夺主的现象,以至今日的人们一提到七夕,便会马上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便恰如夺淮入海的黄河之水,淮河下游的人们看到的只有黄河之水,却忘记了其真正的源流乃是淮河。

据现有资料可知,牛郎·织女最早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就有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处虽只是显示牵牛、织女这两颗星和银河的关系密切,但是,牛郎和织女这两个名字却已经为后世的人们将他们想象成夫妻关系而种下了因子。因为,郎代表了男性,织女的女则是女性,而在男耕女织的那个时代,男子以耕为业,且要配以耕牛,而女子则以纺织女红为巧。据现有资料可知,最迟至东汉年间,人们已经将牛郎和织女这两颗星星比拟为夫妻,并形成了以天河而分割两岸的爱情婚姻故事。

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其后,更有大量的诗词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较为著名者如曹丕的《燕歌行》、徐凝的《七夕》、杜甫的《牵牛织女》、罗隐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都可见出牛郎织女故事已经成型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个神话故事,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如下一条: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知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荆楚岁时记》引作“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这一则神话故事,虽然尚未具备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但其中却已出现“织妇”、“牵牛人”、“牵牛宿”、“天河”等关键词语,并且张华是西晋人,晚于古诗十九首产生的东汉时代,这说明《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诗所吟诵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当是另外一个更为完备的神话故事。

明代冯应亲《朎广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色彩。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这则故事大致相同,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时错将“七日一会”说成了“每年七月七日”一会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再往后则增加了神牛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一故事便已基本定型。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郎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就形成了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上述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梗概,便是牛郎织女故事与七夕这一节日交汇后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也是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甚至深受人们喜爱的黄梅戏《天河配》,也基本遵循了这一传说。与此同时,“为牛庆生”的习俗也产生于这一故事。由于老牛曾经为牛郎出主意,使牛郎得以娶到织女,在西王母派人把织女带走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见到织女,还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披着它飞到天上去追赶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因此,“为牛庆生”这一习俗,又叫“贺牛生日”。

在这一传说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又附会出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在我的家乡诸城,除流行着上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外,人们还说,在七月七日这一天是看不见喜鹊的,因为他们都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去了。另外,在七夕这一天的深夜,如果躲在葫芦架下静听,还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总而言之,自从牛郎织女的传说融汇到七夕节之后,七月七日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个“不好”的日子。

在《红楼梦》中,涉及到乞巧节的故事情节有:第十八回、第三十一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二回、第七十六回、第七十八回等。

第十八回中写到的“乞巧”,出自清代戏曲家洪昇的《长生殿》,据脂批可知,此处乃是借用杨贵妃的悲剧命运,暗“伏元妃之死”。也可以说,与乞巧节并无直接的关系。其他诸如第四十回,薛姨妈行酒令时所说:“织女牛郎会七夕”,第七十六回黛玉与湘云在连句时所说:“犯斗邀牛女”和“乘槎待帝孙”以及第七十八回宝玉在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所说“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等,都是化用了乞巧节和牛郎织女故事的典故。由此我们可知,曹雪芹对乞巧节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反感。然而,他为什么会认为七月七日是一个“不好”的日子呢?试看,《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王熙凤与刘姥姥的一段对话: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凤姐儿听了,自是欢喜,忙道谢,又笑道:“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

对于这一段话,我们用不着多加解释。这里虽然是王熙凤和刘姥姥的对话,但却也明确反映了曹雪芹对乞巧节的看法。

再一个明显不过的例子,便是第三十一回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双星”一词,古指牵牛织女二星。虽然研究者们对“白首双星”的具体内容尚未有统一的意见,但却都认为这也预示着史湘云后来的不幸命运,即:她不能与丈夫白头偕老或者是夫妻两地分居。

通过以上缕述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中涉及到与七夕有关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如元妃、晴雯、巧姐、林黛玉、史湘云等,个个都是命运坎坷的不幸女子。对于曹雪芹来说,七夕节虽是女性的节日,但对于织女这位悲剧性的“仙女”来说,不能与丈夫和两个孩子在一起过温暖的幸福生活,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婚姻悲剧。

因此,在曹雪芹看来,对于夫妻来说,不能白头偕老,这就是悲剧。两地分居的,也是悲剧。牛郎和织女既然被迫两地分居,那当然就是一种悲剧。甚至是亲人离得很远不能在一起团聚的,也算是悲剧,比如探春的远嫁等等。可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雪芹认为七月七日是一个“不好”的日子。细细研读《红楼梦》,我们就会发现,在《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七夕部分,都隐喻着一种悲情,以至于曹雪芹根本就没有展开描写大观园的少女们如何欢度七夕节,甚至更进一步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融汇到七夕节以后,不仅逐渐成为了七夕节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原来的“乞巧”主题逐渐变成向织女乞巧,也便给这个传统节日带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现在,七夕节既是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5月20日,甘肃省西和县申报的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湖北省郧西县申报的七夕节也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然而,一些媒体和商家却把七夕这个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节日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这种比拟不仅是不伦不类的,而且也是对这个传统节日的肆意歪曲。正如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所说:“传统的七夕节有特定的内涵和传统,没必要将其更名去和其他节日作类比。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说明全社会都应该把这个节日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中国也不存在‘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的文化根基,不能轻易改变。”

图片:网络

文章:红楼梦学刊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

本平台致力于推广普及《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