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各市,居住在这里多年,你清楚它的由来

兰州市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

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公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公元1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公元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公元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公元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平方公里。

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武威市

武威市,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甘肃省下辖市,中国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河西四郡之一。武威市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武铁路、G30、G国道贯穿全境。

武威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4A级景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享有"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金昌市

金昌市,位于东经°04′35″—°43′40″,北纬37°47′10″—39°00′30″,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张掖市山丹、民乐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

金昌市人民政府驻金川。截至年,金昌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永昌县平方公里,金川区平方公里。至年,金昌市土地总面积达到平方公里(折合.95万亩),其中总耕地面积.61万亩(净耕地.83万亩),园林地62.38万亩,草滩地.40万亩,城乡村镇、厂房等用地17.71万亩,交通用地8.55万亩,水域面积10万亩,剥蚀山地、沙漠戈壁等占地.3万亩。

金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年由永昌县析置金昌市。金昌盛产镍,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类矿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镍都之称。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区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白银市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白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20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历史悠久。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说明距今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西汉以后,境内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白银地区建县之始。西魏至唐,属古会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明置靖虏卫、会宁县。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至此,境内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说明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民国时期,白银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年9月,白银解放。从此白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白银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强湾乡莲花山南麓的齐家文化遗址,说明在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坚城初筑于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汉初为匈奴族游牧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武威郡媪围县。

西晋初,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

东晋义熙五年(),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

南北朝时,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

隋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置会宁郡,区境属之。

唐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属陇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

南宋宝庆二年(),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

元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

明代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

清代,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

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废道,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

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年8月,白银市建制恢复,白银区划归白银市。

 天水市

“天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前称上邽。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当时繁华、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于是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

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张掖市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万。张掖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最,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

张掖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毫米,年均气温7℃。市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万。

张掖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镇远楼最为著名,邻县有肃南马蹄寺、山丹军马场、新河驿等景点。张掖有国道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规模。

平凉市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公元年,秦符坚欲讨前凉,于高平镇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

平凉也是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和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旅游业有望培育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酒泉市

甘肃的酒泉这个名字的来历居然有段胜利者的豪气和浪漫的故事。那是中国汉朝武帝的时候,匈奴为祸中原,,整天有事没事跑过来杀人放火,弄得多了,,人见人厌,百姓怨声载道,皇帝心里也烦,我正要做明君呢,你老是给我添堵也不是个事,于是“这个小朋友也太烦了,要打打屁股”的决策就下来了,历史上气势磅礴的帝国反击战也由此展开。

在这当中有个很帅很年轻的将军叫霍去病的,立的战功最大,犁庭扫穴,封狼居胥,做到了以前的前辈没有做到的大事,把强悍无比的天子骄子---匈奴打得落花流水,闻风远遁,最后居然有一部分凶悍骄子流落到欧罗巴,把那个花花锦绣江山搞得一片狼藉,罗马也是这眨眼工夫完蛋的。呵呵,可想而知当时汉军是如何的强悍了。这之后我华夏族群傲视强敌,不畏强权的千秋信心就是在这时奠定的。当霍帅哥凯旋班师回到那个当时还不叫酒泉的地方的时候,,皇帝庆功酒到了,可惜只有一个小坛子,帅哥自己都不够解渴呢。当然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喝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美酒倒在溪水里,让所有的人都喝上胜利甘泉,体会胜利的滋味。

以后他还多次参加了驱赶侵略者的战争,不过很可惜死的时候只有24岁,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话,还有酒泉这个美丽的名字。

嘉峪关市

嘉峪关是明朝长城西端的关隘。关城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雄踞河西,峙立于嘉峪山下。因而得名嘉峪关。南边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长城即从祁连山上迤逦而来,直抵关下,从关北转折而东,伸往茫茫的戈壁沙漠。关前有一道清泉,它不仅是古关的命脉,而且还为关城的景色增添了生机。

嘉峪关的修建,据乾隆《肃州志》记载,始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年),其后曾短期废弃,至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方重新增修加固。嘉峪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

庆阳市

“庆”字的繁写为“慶”,创作于“甲骨文”。春秋年间“庆”为姓。“庆祝”即祝贺,“庆典”即庆祝典礼,“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处的结局而高兴。周先祖“不窋”的曾孙,周老王圣人“陶”的长孙,周三圣“公刘”之长子名“庆节”这是“庆”字用于人名的最早记载;庆阳之“阳”字最先从哪里来?为什么“阳”字要用于地名?根据《毂梁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何为阳?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庆阳)凤凰城位于环,柔二江交汇之处,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特别是:面南迎江“水北为阳”;北靠“草龙岭”(后世又名二谷塬)此岭长达一千余里之遥。皇城背后山口系“草龙头”既有龙角、龙口、龙须、龙爪。还有皇城区东西长街此地系“草龙”口中“宝珠”。民城区凤凰城名为“凤凰”所以实为“龙凤呈祥”!!这正合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历史记载,也真显露出了“风水先生”的高见。

公元前五世纪在“七雄战国”时期(庆阳)一带被少数民族“义渠戒族”占领,秦孝公时期“义渠族”跟秦国多次发生战争,四处攻伐秦国郡城,直打到秦国渭南,夺取了无数的土地牲畜。秦穆公时采用“商殃变法”的政治之策,彻底实行了“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大大地进化了一步,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出兵来了“义渠族”,从而至今再无“义渠戒”的名称。自此始秦国首先实行“郡县制”,在今天甘肃省地界设立了二郡,西郡“陇西郡”东郡“北地郡”(庆阳)。

汉朝统一天下后(公元前年)庆阳仍为“北地郡”。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年)改“北地郡”为“弘化郡”(庆阳)。隋汤帝大业十年(公元年)委唐国公李渊(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秦安县)坐镇“弘化郡”任“弘化留守使”保安“北大门”。

唐高皇武德二年(公元年)改了“弘化郡”为“庆州”,(今庆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庆”字。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年)范仲淹给朝廷送章《再议攻守》:“臣谓:功近而利者,在近安庆阳之间……”。这是“庆阳”二字用于地名的最早记载。

宋宣和七年(公元年)改“庆州军节度为“庆阳府”;只是“庆阳”正规用于地名的正规纪载。综上所述,北宋以后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庆阳”沿用宗名;故庆阳得名“庆”字为早,“阳”字仅得余宋。

“庆阳”二字用于地名,至今已一千多年真可谓历史悠久,意义深远;也正好显示:“庆阳”

定西市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

金皇统三年(3年)始设定西县。定西盛产胡麻,历年播种胡麻15万亩左右,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定西有扁豆之乡之称,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其种子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洋芋为定西特产,味美质优,近几年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定西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衡器等屡有发现,故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陇南市

武都区。周秦为白马氐羌地。秦置武都道,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置武都郡。“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故址在今西和县洛峪乡。东汉武都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永嘉之乱后为杨氏所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置武都郡于石门县。

石门以地有天然石门坎而名。同年又置武(阶)郡,郡治地以拾级而上得名。后魏置盘堤县,“以盘堤山得名”(《旧唐书·陇右道·武州》)西魏大统元年()置武州,因远离天池大泽省“都”,以扬武为州名。唐景福元年()更武州曰阶州,治兰皋镇(在康县境)。阶州之名据乾隆《阶州志》云:“因旧城地处陡峻,由城门而上如升阶然。”金元仍之。明洪武四年()降州为县。“五年()建千户所城于万寿山东,即今治。”(同治《武阶备志》)洪武十年()复为州。年改阶州为武都县。县名始于郡名,沿称至二十一世纪。年,陇南撤地设市,武都县改设为武都区至今。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年11月设立。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市,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

临夏也称之谓河州(大夏河边的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在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属古西羌地。羌人是藏族的前身,当时的羌人活动范围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川西北,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甘南是羌人主要发祥地和活动地区之一,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遗物。据史料记载。羌人首领无弋爱主要活动在甘南河曲一带。秦穆公37年(公元前年),秦国向西扩展,拓地千里,今临潭、舟曲等地进入秦国版图。汉武帝元六年(公元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河湟设护羌校尉,甘南东部地区就正式纳入了中原封建王朝郡县制之中,今临潭县属陇西郡,西部仍为羌人之地。三国时,甘南州境内东部属魏国。公元年后迭山以南属蜀国。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自西晋永嘉末年()年,度陇而西,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建国于郡羌之地,至唐龙朔三年{年)为吐蕃所灭。

甘南为吐谷浑统辖,吐谷浑人开辟的“丝绸南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西藏、印度的交通要道,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吐蕃正式占领洮州,统治甘青大部分地方至公元年,本州境均归吐蕃管辖。对开发青藏高原,发展汉藏关系贡献很大,有名的唐蕃古道就经过甘南。公元年,河湟流域的吐蕃人建立了角厮曙政权,藏史称“宗喀王”,本州境大部分地方为其所辖。据史学家考证,甘加思柔古城(现存遗址)便是角厮啰政权所建。角厮昭采取“联宋抗夏”的方略,启动茶马交易,开通“丝绸南路”,发展了汉臧友好往来关系。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部众先后进入青藏高原,将青藏高原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尉司都元帅府,本州境就在其管辖之内。。明朝洪武五年(年),朵甘思内附大明。洪武七年(年),设置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甘南。公元17世纪(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众由天山以北迁居青臧高原,成为青藏高原的统治民族。甘南西部在其管辖内。至清雍正初年罗卜藏旦律反清失败,由清朝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辖河州、朵干、马斯藏三卫,甘南西部为青海循化厅管辖。

民国时期,甘南属甘肃省。民国十五年(年),析导河、临潭及循化县设置拉卜楞设治局,驻拉卜楞(今夏河县拉卜楞镇)。民国十六年(年),升格为县。民国十七年(年)3月,改县名为“夏河”,以地处大夏河滨而得名。民国二十八年(年),以卓尼土司辖地改置卓尼设治局,局所驻卓尼(今卓尼县柳林镇),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更多有趣内容

?甘肃有两个国家公园,快看看在哪里?

?为什么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斯坦福经济学家告诉你惊人的真相

?永远不要自毁前途!叫醒自己的22张图

金城通

JCT

长按识别左侧







































白癜风治法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