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星期二多云
心灵手巧话非遗
唐骅一大早来到著名的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景区。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著名驿站。改革开放前,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经济长期滞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这里已是国家级4A景区。走进村里,处处姹紫嫣红,绿树成荫,令人流连忘返。一座花桥横贯河上,美轮美奂,宛如待嫁的新娘。
接下来,我们赶到西和县大山深处的刘河村,参观了麻纸技艺传承人胡凤钰的麻纸制作过程。沿着一条奔腾翻滚的小河,我们走进一处静谧的小院。院子坐落在一座山坡之上,周围是茂密的植被。我们和胡凤钰师傅攀谈起来。胡师傅说,麻纸的原料取自当地漫山遍野的的枸树皮,要经过多达72道工序才能完成。
这种纸韧性极强,不腐不烂。以纸为绳可以吊起十几斤物品。胡家至今保存的同治年间文稿就是用这种麻纸所写。此外,麻纸制作技艺对环境影响很小,一池浆水可反复使用。目前,在县领导和非遗干部的扶持下,从事麻纸制作的专业户已经由最初的4户发展为40多户,很多人家就此脱贫。
胡师傅和他的媳妇现场表演了造纸过程。先把纸浆搅拌均匀,然后两个人通力合作,用一袭竹帘托起纸浆,左右震荡。然后把竹帘平稳举起,一层纸浆已经均匀铺在竹帘之上。还要经过晾晒等工序才最后完工。可以看出,这貌似简单的操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很难做好的。同时,这种独特的技艺也是胡师傅不断努力的结果,体现了非遗传承人身上共有的工匠精神。
接着,我们参观了陇南影子腔的表演。据说,陇南影子腔在这一带已经流传几百年。可惜在漫长的岁月中,大部分剧本已经毁损。在观看了现场表演之后,我们在传承人马福奎家中看到了自同治年间到现在保留的三十八本手抄剧本。年深日久,许多手抄本已经开始破烂不堪。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否则,古人遗留的许多宝贵的资料将荡然无存。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陇南著名的风景区晚霞湖。这里是西和县“乞巧”活动的场所。据介绍,这里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乞巧文化节。“乞巧”是民间少女乞求天上的“巧娘娘”(也就是织女)赐给她们智慧、才艺和一双灵巧的双手的一项民俗活动。这项活动有着强烈的农耕文化痕迹。男耕女织是农业社会中男女的主要分工,而“女红”和相关的手工技艺则是历代女子的必备功课。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很多技艺已经被机器取代。
但是,每一件手工艺品中蕴含的个性化因素:独特的情感生活,审美趣味,风格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是机器所没有的。因为,它源自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当今市场经济中,这种手工技能呈现出越来越高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项活动自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连续举行七天八夜。整个过程又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环节。场面恢宏,仪礼繁多。可惜佳期已过,我们只能从乞巧民俗博物馆中领略当时的盛况。
通过西和县一天的参观,更加体会到,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源于民间,植根于生活之中。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土壤。天色已晚,晚霞湖上飞起一片白鹭,远山近水一片苍茫。湖边的“巧娘娘”安详地俯视着这片古老的大地。我似乎回到年以前的东周时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身处当年的秦地,领略秦风古韵,一种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我感到了来自远古的呼唤。
结语
在现代教育中,人们所获取的知识大多是抽象、间接和灌输式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同,它是一本鲜活的,呈现强烈感性形式的书,是一本需要不断解读的宏篇巨著。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作用于你的感官。人们可以从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审美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眼前的对象,却很难看清它的全貌。另一方面,无论阅历深浅,文化程度如何,你总可以在那些丰富多彩的形式中找到启迪心智,触动心灵的那一页。
徜徉在非遗的汪洋大海中,你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生动有趣的人文自然知识,还可以感受到先人丰富的想像力和激情。唯有带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怜悯之心才能读懂这本大书。黑格尔曾说,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这种高度的凝聚力。它超越时空,横贯古今,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古人对话,感受古今先贤的思想、智慧、才艺和审美理想,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关乎国运,传承文脉,造福子孙的宏基伟业。
甘肃之行,让我们认识到甘肃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干部贴近民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欣喜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这里上下一心,形成共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大型民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乡村改造、文旅产业和精准扶贫也都围绕非遗开展得热火朝天,成绩雯然。
祝甘肃人民幸福安康!祝甘肃非遗事业兴旺发达!(作者简介:唐骅,外交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和西方美术史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美学,文艺美学,视觉艺术以及企业文化。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科技美学”系列讲座。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语言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的研究,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和文章。主要专著《文艺美学导论》和《视觉艺术论》。此外,作为北京社科联教授演讲团成员,在北京大专院校和图书馆举办过几十讲科普讲座。)
非遗传承人展播突谷舞之金永九
金永九,女,藏族,出生于年,舟曲县曲告纳镇灿干村人。从小能歌善舞,经常性地参加村里举办的突谷舞、采花、祭祀等民俗表演活动。一直以来把“突谷舞”表演作为大事来做,通过多方面研究,把原有的单一表演程式改为灵活多样的形式,使突谷舞表演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现为甘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谷舞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
qq.白癜风心理辅导白癜风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