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值80~95f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正常值27~32pg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值(百分比)0.32~0.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正常值(百分比)0.~0.
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表1)
表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
MCV
RDW
正常人
—
—
缺铁性贫血
↓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
溶血性贫血
↑
↑
铁幼粒细胞贫血
—
↑
单纯小细胞贫血
↓
—
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正常值6.3~10.1f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6.网织红细胞
成人绝对数(24~84)×/L,百分数0.~0.
新生儿绝对数(~)×/L,百分数0.02~0.06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障碍性贫血、大出血;
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百分比)约0.,绝对数</红细胞
临床意义
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2.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正常值(百分比)
幼稚中性杆状粒细胞0.01~0.05
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0.50~0.70
临床意义
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6%,为轻度左移;>10%,为中度左移;>25%,为重度左移。
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叶白细胞>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3.红斑狼疮(LE)细胞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