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男性(4.0~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上面这个正常值数据,咋还男女有别呢?其实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是在此期间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有促进骨髓造血作用。
生理性增高:
1、高山地区的居民:高海拔地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3、新生儿:在宫内生理性缺氧状态,代偿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2、孕妇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药物因素: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病理性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RBC和Hb可出现分离。
正常值:
男性~g/L
新生儿~g/L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二、溶血性贫血①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②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等③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溶血性贫血等;三、红细胞丢失(失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4.0~1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白细胞计数增多白细胞计数减少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50%~70%(2~7)×10^9/L,
嗜酸粒细胞:0.5%~5.0%(0.05~0.5)×10^9/L;
淋巴细胞:20%~40%(0.2~0.4)×10^9/L;注:前面是分类百分占比,后面是绝对值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4)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5)嗜碱粒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男性(~)×10^9/L
平均值×10^9/L
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血小板减少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正常值:
成人0.5%~1.5%,绝对值(24~84)×/L;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男性:0.40~0.50(40~50vol%)
新生儿:0.49~0.60(49~60vol%)
②大面积烧伤。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2)红细胞压积减少:
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③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正常值:血细胞分析仪法80~fl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生理学改变: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病理学改变:②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RDW-CV11.5%~14.5%。
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
2、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
3、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无变化。
来源:医考之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