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做血常规的你能看懂里面的指标吗,看

中间部分指的是红细胞参数,整体来看,大于正常值临床意义比较分散,需要与其他检测手段一起来看。红细胞参数低于正常值表示贫血、失血等。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1)生理性增高

高山地区的居民:高海拔地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饮水过少,排汗过多:暂时性的血液浓缩。

新生儿:在宫内生理性缺氧状态,代偿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

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2)生理性减低

三个月到十五岁的人群: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孕妇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

老年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工厂产能不足)

3)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

某些肿瘤:如肾癌,肾上腺肿瘤,肝细胞癌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

药物因素: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4)病理性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

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

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2、血红蛋白浓度(Hb)

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RBC和Hb可出现分离。

1)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病理性减少: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等。

二、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等

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物理化学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三、红细胞丢失(失血)

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3、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红细胞压积增大:

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大面积烧伤。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2)红细胞压积减少:

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妊高症。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价值更大: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3)生理学改变:

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4)药物影响:

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病理学改变:

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临床上用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g/L表示。

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

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

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无变化。

赞赏

长按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