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其活动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中国大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一致认为,乞巧文化及逐渐演变形成的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并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全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乞巧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乞巧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乞巧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期望和梦想。乞巧女儿节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体现了年轻女性祈求智慧与技艺、交流生存和生活经验的渴望,展示了女性们争取家庭幸福美满的追求。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乞巧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从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看,乞巧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展示慧巧、感恩拥有的精神内涵。从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看,乞巧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女性争取平等、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乞巧文化既反映了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表征,又反映了人类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弘扬乞巧文化,既利于光大中国女性勤劳贤慧、淳朴善良、向往美好的传统美德,又利于克服好逸恶劳、奢侈浮华、精神颓废等社会不良现象。更重要的是在于倡导赋权女性和性别平等,着力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营造平等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广大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积极作用。
乞巧文化有助于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维护妇女生存发展权益、让女性同胞们在同一蓝天下更加幸福、美好地生活是乞巧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展现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扩大乞巧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原文有删节)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刘琼编辑:马丽红
——————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