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的

又是一年七夕,吃饭、买花、送礼物,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逐这一传统文化时,却常常忘记了七夕节日的真正内涵,在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传承与弘扬显得十分重要。

七夕节传承发展

七夕,听文物讲古人爱情故事

当第一缕秋意弥漫在呼吸之间,“迢迢牵牛星”和“皎皎河汉女”的相会之日——七夕又将来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人们向往怎样的爱恋,又如何表达内心的深情?说不完的传奇和数不尽的悲欢,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大浪淘沙般留下一件件精美文物,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相思与忠贞。

在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第12号陪葬墓,一枚不起眼的银带钩暗藏着隐秘的誓言。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着“长毋相忘”四个字。它的主人——江都王刘非的妃子淳于婴儿选择让这动人的情话隐在钩身之间,随身而佩,只有自己与丈夫二人知晓。

长相思,勿相忘。汉朝,既诞生了霍去病这样在战场上张扬书写光荣与梦想的英雄少年,也包容了淳于婴儿低调含蓄的情真意切。在多年后,当小小的银带钩成为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主角之一时,一下唤起观众心底的柔情。

时间的脚步来到唐朝,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爱情表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面真子飞霜镜直白地以铭文表达爱情:“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每当主人揽镜自照,镜子背面的心事便昭然于世。

更加热烈直接的爱情表白,在长沙博物馆的唐长沙窑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词壶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一份爱而不得、相见恨晚的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今人感叹复感动。

古往今来,爱带给人们的,不尽是惆怅。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这是古代夫妇新婚之夜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战国船棺墓出土的“合卺杯”就见证了这样甜蜜而美好的时刻。

这件“合卺杯”是一件木质双联耳杯,用朱、黑二色绘成。与数百件精美的彩绘漆器、青铜器等一起成为陪葬品。据考证,墓主人是一位古蜀国贵族妇女,人骨测定身高公分左右,面容美丽。通过这件“合卺杯”,我们不难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在神秘而遥远的古蜀国中,这位姿容绰约的女子不仅出身高贵、安逸顺遂,而且拥有美满的婚姻和爱情。因此,她才会在人生的尽头,选择将“合卺杯”带往生命的彼岸,让见证自己一生中最甜蜜幸福时刻的信物生生世世陪伴左右。

无论是缠绵缱绻,还是张扬炽烈,不同时代的文物和风格各异的表达背后,是真挚而赤诚的情意相通。跨过千年光阴,这些情意依旧让你我心向往之——

时光可老,愿爱情恒新!

(以上来源:新华社施雨岑童芳-08-16)

七夕节中寻找文化振兴动能

又到七夕节。提起七夕,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其承载的美好爱情。一条银河横贯夜空,漫天繁星中最亮的那颗星就是织女星,银河对岸,织女星的东南方向,有一大两小一字排开的三颗星,中间那颗最明亮的星就是牛郎星。传说中,那是牛郎用扁担、箩筐挑着两个孩子,到银河边与织女赴鹊桥会的情景。

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男子勤劳、女子心灵手巧十分重要。牛郎星、织女星就是这两个典型意象的代表和化身,一个是耕作的劳模,一个是纺织、女红的明星。特别是织女星,更成为广大女性心目中的“巧娘娘”。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未出嫁的姑娘都会参与隆重的乞巧祭祀活动。星空之下,人们搭起供桌,摆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对着明亮的星星和皎洁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坐巧、迎巧、祭巧、拜巧……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

民间歌谣,传唱着千年不变的期盼。乞巧,表达的是民众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仰,是对劳动技能的崇拜,包含着我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意义。

所以,七夕节不仅是“爱情节”,也是“拜师节”“爱技能节”。七夕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着“走鹊桥”“摆巧果”“拜七娘”“赛巧会”“赶巧集”等传统民俗。如甘肃西和、浙江温岭、山东沂源、山西和顺、湖北郧西、广州天河等七夕文化丰富的地方,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特色的七夕文化节庆活动。今年甘肃陇南第十届乞巧节,主题就是“传承乞巧优秀文化,凝聚脱贫精神力量”。

陇南市把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脱贫攻坚、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电子商务、劳务输转、生态文明等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乞巧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乞巧文化已成为推进精准脱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陇南西和乞巧节,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民俗活动之一。它是集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活跃在西汉水流域的近20个乡镇、多个村,经常性参与的群众有50多万。

距离西和县城不到10公里的姜席镇,有6个村落就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晚霞湖周边,因为该地的乞巧民俗活动保留较为完整,当地政府将其打造成乞巧民俗村。姜尧村是其中之一,随着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传习所、乞巧人家、乞巧坊等众多乞巧元素入驻姜尧村,这个曾经脏乱差的贫困村蝶变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16岁的姚会琴从小在晚霞湖旁长大,听着“牛郎织女”的传说,知道乡亲们口中的“巧娘娘”便是天上的“织女星”。她与同龄的任佳佳等姑娘,今年参演了当地一台大型原生态情景歌舞,将长达七天的乞巧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

西和县乞巧民俗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促进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乞巧人家,随处可感受领略原生态的乞巧民俗文化。湖边有自行车租赁点、农家乐,七夕前后前往该地,租辆自行车来一场环湖行,走在路上便能看到走街串巷拜巧的乞巧队,姑娘清脆的歌声在耳边萦绕。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由未嫁姑娘参与的民俗活动,近几年当地妇女也开始参与,将其当做一场盛大的节日生活,成了当地旅游的一张名片。据西和县旅游局统计,去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巧嫂”“巧妹”巧致富。“巧”是姑娘们对人生的憧憬,“巧”也成为西和人改变命运的法宝。近年来,西和县以绣花枕头、鞋垫、荷包、吊饰等为主的乞巧文化产品不断走俏,刺绣产品由妇女“赠品”转为妇女增收的“商品”。该县组建成立了乞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刺绣女红为主、剪纸书画为辅,策划研发了“乞巧坊”十大系列多个产品;在全县多个村成立了“乞巧坊”刺绣协会;建成了“乞巧坊”文化旅游产品电商旗舰店;建成多家乞巧文化产品网店,带动乡村女性就业近万人。

该县还把发展乞巧文化与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积极实施妇女发展项目带动工程;突出“互联网+”“文化+”,扶持培养了一大批女书法家、女艺人、女电商、女个体户等。

西和打造出“巧嫂”“巧妹”“巧汉子”劳务品牌,数万乞巧儿女走出大山,活跃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劳务市场。

七夕,这个源自传统农耕文明的浪漫色彩的节日,在当代社会延展出更多的功能。传续文化基因,保护文化根脉,彰显文化自信,七夕文化、乞巧女儿节由曾经的乡村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不断注入新时代女性全面发展的现代元素。妇女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渠道日趋多元,“巧”的外延和形式更加丰富。乡村振兴中,女性慧巧的双手正编织着更多绚彩画卷、锦绣篇章!

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看重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的婚恋观,也将启迪并激励当代乡村青年抵拒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纯洁美好爱情,共建幸福和美家庭,推进乡风文明。

(以上来源:农民日报程天赐-08-17)

七夕邂逅《天下有情人》央视“浪漫之约”等你来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又到一年七夕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匠心打造的央视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如期而至,以美轮美奂的实景现场和尽显文化气质的节目编排极致打造央视“天下有情人”的七夕文化品牌。

首次两地取景南北相融实景山水打造极致舞美

自年推出《天下有情人》特别节目开始,6年来央视力求突破,让七夕文化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今年的特别节目更是勇于创新,首次设置南北双会场,目的是通过南北文化的交融和共鸣架起一座联通中国的“鹊桥”,传达文化大同的概念。南北会场特意设置在两个与七夕节颇具渊源的地方,西安昆明池和新余仙女湖。节目以一南一北平行进行、交叉剪辑的方式呈现,用虚拟现实的技术来实现空间对接,将南方的温柔婉约和北方的古朴大气尽显无遗,从而呈现出一幅精彩绝伦的七夕夜宴图。

此次特别节目的舞台以天为幕、山为景、水为台,以昆明池和仙女湖的大水面为背景,穿古越今,与主舞台形成一副情景交融的艺术山水画。在舞美呈现和视觉技术的选择上,节目运用了多种最新最炫的现代舞台技术。雨丝幕、镜面膜、无人机、虚拟技术和追踪投影等被广泛应用,将山水星月、现场舞台以及节目内容融为一体,真正呈现出一幅流动的具有中国情怀和中国传统的大型浪漫情景画卷。

星光璀璨助力七夕之夜传统与流行唱响“中国情人节”

除了极致的舞美视觉之外,本次晚会的明星阵容可谓十分强大。不仅有“白娘子”赵雅芝献唱《青城山下白素贞》勾起满满回忆,齐秦用《月亮代表我的心》深情表白,还有“情歌王子”张信哲带你重回《初恋的地方》,陶喆《就是爱你》尽显爱的忠贞,杨宗纬《越过山丘》追忆青春年华……更有西安音乐人王建房乐队、惠敏莉的秦腔新唱《长相忆》以及新余盛小云、高博文带来的评弹《月圆花好》为观众展现南北文化的差异之美。

此外,节目特别邀请了西安交大西迁教授周淼冬夫妇、空间技术专家王曙群夫妇、运-20专家黑文静夫妇三对嘉宾夫妻与观众一起分享他们“先大家后小家”的爱情故事,带领人们感受那段激情岁月和家国情怀。更令人动容的,是断臂军人王俊景和妻子吴新芬靠书信恋爱的浪漫往事,“今生欠你一个拥抱”是王俊景一生的遗憾,“你是我的脑,我是你的手”则是吴新芬爱的誓言。而两人不离不弃的爱情,也令现场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三大板块紧扣“爱在七夕”古今爱情再现“情满中国”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成立后推出的首场七夕特别节目,此次节目以“爱在七夕,情满中国”为核心理念,主题从爱情观向家国情怀延伸,将节目分为“金风玉露一相逢”、“南北七夕巧寄情”、“家和国兴梦起航”三个篇章,分别围绕中国人对爱情的审美、对幸福的理解、根植于血脉的家国梦等主题对节目进行编排设计。整场节目以歌颂“中国爱情”为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依托,通过融入音乐剧、评弹、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讲述一个个经典浪漫的爱情故事,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传统七夕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忠诚、坚守、勇敢、自由的爱情追求从未改变。而时至今日,新时代七夕内涵更加深远,以小家铸大家、追求国泰民安的大爱是更为宽广的意义。此次的七夕特别节目从个体着手,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直抒爱的主题,通过传达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来推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让央视的七夕文化品牌能够不断践行“用传统节日打造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

爱在七夕,情满中国,央视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将于8月17日七夕夜19:30在CCTV3准时播出,与观众赏月华星辉,话牵牛织女,赴浪漫之约!

(以上来源:国际在线责任编辑-08-16)

挖掘七夕节日内涵,适应时代需要。应当积极弘扬七夕永恒、人性化的爱情主题,这不仅契合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本源,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是对西方“快餐”爱情的一种反驳。我们要七夕文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主题,维护家庭团结稳定。七夕节举办的一系列的相亲类活动,有助于增强年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更进一步的能够牵手走到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也能够让人们对七夕节的来历、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情节框架有了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收获了感情又促进了传统节日的传承。

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传播七夕文化。在当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传媒手段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民众自觉的爱护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影视媒介方面,比如《牛郎织女》、《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宣扬了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纪录片方面,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样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

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一是坚持“引进来”,即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要以开放的胸襟接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近些年来,西方的一些节日在传入中国后,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比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坚持“走出去”,即是说积极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推向世界。在西方圣诞节、情人节走向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要力争把中国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推向世界。

文化大数据

文述

赞赏

长按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小孩白癜风治疗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