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每日一讲1103

  

          LOMO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直方图

(一)白细胞直方图   血液分析仪在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还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横坐标为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称为细胞直方图。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3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最右侧峰又低又宽为中性粒细胞峰;左右两峰间的谷区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的部分原因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

主要原因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

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峰抬高增宽

原始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异常

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直方图多区出现异常

以上多种原因引起

  (二)红细胞直方图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fl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50~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红细胞,从~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

  (三)血小板直方图   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

方法学评价   (一)仪器性能的评价   新仪器安装、每次仪器维修后须对仪器性能进行测试、评价。ICSH公布的血液分析仪评价方案,包括下列内容:1.可比性   指血液分析仪部分测定参数,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经配对t检验比较,若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别,表明与常规方法有可比性。2.准确性   指测定结果与真值一致的程度。真值由决定性方法或参考方法得到。经配对t检验处理,若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与真值一致。3.总重复性   指同一份样本多次测量的结果接近的程度,反映仪器的总精密度,包含随机误差、携带污染两个变异因素,受批内精度、仪器校准、仪器漂移和携带污染的影响,若总重复性评价在较长时间内完成,样本贮存和稳定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精密度   分为批内、批间两种精度。批内精度是对同一批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批间精度是对两批或两批以上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评价样本应覆盖整个病理范围,选择低、中、高值样本。5.线性范围   评价仪器测定值与稀释倍数是否呈比例关系,求出最佳线性范围,线性范围越宽越理想。6.携带污染   指不同浓度样品间连续测定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高浓度样本对低浓度样本的污染。方法是连续测定1份高值样品3次,记录为i1、i2、i3,随后立即测定1份低值样品3次,记录为j1、j2、j3,按下列公式计算:携带污染率=×%。

  (二)干扰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产生假性结果的情况

参数

假性增高

假性降低

WBC

溶血红细胞抵抗(尿毒症、胎儿和新生儿样本)、出现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和冷纤维蛋白血症、血小板聚集、副蛋白血症、多量巨大血小板、异常血红蛋白(如AS、SS、AC、AE、AD、AO-Arab)、肝病、冷凝集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纤维蛋白丝、高脂蛋白血症、脂肪污染样本、疟原虫、不稳定血红蛋白

因抗体或细胞膜改变出现肿瘤细胞引起白细胞之间或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如抗体介导中性粒细胞聚集,淋巴瘤细胞或肿瘤性浆细胞聚集)、血液放置时间超过3d引起白细胞溶解、室温贮存达24h、冷凝集素、微小凝块

RBC

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血症、多量大血小板、高白细胞、高脂血症

冷凝集素、EDTA依赖性凝集、极小红细胞或碎片使红细胞落在阈值下限以外、因样本运输不当或异常红细胞的体外红细胞溶解、微小凝块

Hb

高脂血症、内源性或胃肠外营养、高白细胞、副蛋白或高丙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

MCV

高渗状态、冷凝集素和EDTA依赖红细胞聚集、样本贮存在室温、高白细胞、EDTA过量

低色素红细胞、低渗状态

Hct

MCV增高(除冷凝集素外)、RBC减低

MCV减低、因极小细胞或体外溶血引起RBC增高、冷凝集素、微小凝块、高血糖

MCH

Hb增高、RBC减低、血管内溶血引起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

MCHC

Hb增高、血管内溶血引起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Hct或MCV和RBC减低、低渗状态

MCV减低(除冷凝集素外)、因多量巨大血小板引起RBC增高、高渗状态

PLT

冷球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脂血症、白细胞碎片、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血红蛋白H病、微生物、经加热的血液样本

部分凝集样本、采血时血小板活化、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肝素诱导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卫星、巨大血小板落在血小板阈值上限以外

Ret

红细胞包涵体、红细胞内寄生虫、白细胞碎片、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

样本贮存室温

临床应用   (一)部分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   反映红细胞内Hb含量异质性的参数,用单个红细胞Hb含量的标准差表示,正常参考范围为24~34g/L。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RDW、HDW明显增高,为小细胞不均一性高色素性贫血。

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1)鉴别血小板减低的病因:   (2)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MPV正常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未抑制MPV减低败血症时,骨髓造血受抑制MPV增高白血病缓解时MPV和血小板计数持续减低造血衰竭MPV先上升,血小板计数随后上升骨髓功能恢复时

3.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仪器测量一定数量血小板体积后,计算所得外周血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用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CV)来表示。PDW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PDW减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4.LFR和HFR   (1)骨髓移植:网织红细胞计数是监测骨髓造血恢复的重要参数,通常移植成功后网织红细胞比白细胞提前3~4d增高。HFR增高提示有较多未成熟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故HFR变化比网织红细胞计数变化具有更重要意义。   (2)贫血:溶血性贫血时Ret、LFR、HFR明显增高;肾性贫血时HFR上升、LFR下降、Ret正常。   (3)放疗和化疗:长期化疗导致网织红细胞亚群发生变化,HFR、MFR减低早于LFR。骨髓恢复时,HFR、MFR又迅速上升。

5.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MFR+HFR)/LFR×。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RMI减低,提示骨髓衰竭和造血无效,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6.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   指未成熟网织红细胞与总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未成熟网织红细胞体积较大,含RNA的量多。1)监测骨髓移植后的情况:骨髓移植后,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是监测骨髓恢复造血的早期指标,其中IRF是骨髓移植成功最早、最灵敏的指标。   (2)监测肾移植后的情况:IRF是肾移植成功较早、较灵敏的指标。

  (二)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1.小细胞性贫血   (1)RDW正常:红细胞主峰左移,分布在55~fl,波峰在75fl处,基底较窄,为小细胞低色素均一性图形,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   (2)RDW轻度增高:红细胞主峰左移,分布在55~fl,波峰在65fl处,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缺铁性贫血。

  (3)RDW明显增高:红细胞显示双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波峰在50fl处,大细胞峰顶在90fl处,基底较宽,为小细胞低色素不均一性图形。   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经治疗有效时。

2.大细胞性贫血   (1)RDW正常:红细胞主峰右移,分布在75~fl,波峰在fl处,为大细胞性图形,见于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RDW轻度增高:红细胞峰右移,基底增宽,分布在75~fl,波峰在fl处,为大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RDW明显增高:红细胞峰右移,出现双峰,以1OOfl处峰为主,为大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初期。

3.正细胞性贫血   (1)RDW正常:红细胞分布在55~fl,波峰在88f1处,为正常红细胞图形,见于慢性病贫血、急性失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   (2)RDW轻度增高:红细胞分布在44~fl,波峰在80fl处,为红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血红蛋白异常、骨髓纤维化。   (3)RDW明显增高:红细胞分布在40~fl,波峰在90fl处,为红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早期或混合性营养不良。1.电阻抗(库尔特)

  1.电阻抗(库尔特)脉冲高细胞大,脉冲多细胞多。2.光散射(白细胞)①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过氧化物酶E,N,M。②VCS:V细胞体积,C细胞内部结构,S细胞形态和核结构。③电阻抗与射频法:E,B,WBC,IMI。④MAPSS法。0°前角大小10°狭角测内部90°垂直核分叶   ﹣90°偏振E区分3.细胞直方图横为体积,纵为频

余闻龙

赞赏

长按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