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Lahu)人口:,

分布▼▼▼▼▼▼▼▼▼▼▼▼▼▼▼▼▼▼▼▼▼▼▼▼▼▼▼▼▼▼▼▼▼▼▼▼▼▼▼▼▼▼▼▼▼▼▼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江以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邻近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

▲▲▲▲▲▲▲▲▲▲▲▲▲▲▲▲▲▲▲▲▲▲▲▲▲▲▲▲▲▲▲▲▲▲▲▲▲▲▲▲▲▲▲▲▲▲▲▲▲▲▲▲▲▲▲▲▲▲▲▲▲▲▲语言▼▼▼▼▼▼▼▼▼▼▼▼▼▼▼▼▼▼▼▼▼▼▼▼▼▼▼▼▼▼▼▼▼▼▼▼▼▼▼▼▼▼▼▼▼▼▼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拉祜西和拉祜普三大方言。一般拉祜族兼懂汉语和傣语。过去,拉祜族没有文字,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宣教士曾为拉祜族创制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文字,通行于部份地区。一九五七年,政府把这些文字加以改革,创制了新的拉祜文。

▲▲▲▲▲▲▲▲▲▲▲▲▲▲▲▲▲▲▲▲▲▲▲▲▲▲▲▲▲▲▲▲▲▲▲▲▲▲▲▲▲▲▲▲▲▲▲▲▲▲▲▲▲▲▲▲▲▲▲▲▲▲▲历史渊源▼▼▼▼▼▼▼▼▼▼▼▼▼▼▼▼▼▼▼▼▼▼▼▼▼▼▼▼▼▼▼▼▼▼▼▼▼▼▼▼▼▼▼▼▼▼▼

  拉祜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古代甘肃、青海的古羌人。在历史上,古羌人部份支系曾向南迁徙,进入今日的云南境内,秦汉时期被泛称为昆明夷。唐代,此昆明夷之一支再次南迁,部份迁至澜沧江以西地区,称为拉祜纳,部份迁至澜沧江以东地区,称为拉祜西。在历史上,拉祜纳曾被称为大保黑,拉祜西称为小保黑。十三世纪以前,拉祜族已成为单一民族。

  拉祜是民族自称,拉是虎的称呼,祜是用火烤吃之意,拉祜即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据说拉祜族曾是精于猎虎的民族。另一说拉祜是幸福的意思。按不同的支系,拉祜族分别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

▲▲▲▲▲▲▲▲▲▲▲▲▲▲▲▲▲▲▲▲▲▲▲▲▲▲▲▲▲▲▲▲▲▲▲▲▲▲▲▲▲▲▲▲▲▲▲▲▲▲▲▲▲▲▲▲▲▲▲▲▲▲▲经济▼▼▼▼▼▼▼▼▼▼▼▼▼▼▼▼▼▼▼▼▼▼▼▼▼▼▼▼▼▼▼▼▼▼▼▼▼▼▼▼▼▼▼▼▼▼▼

  拉祜族居住的澜沧江流域山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最宜种植。拉祜族一直以来亦以耕种为主。碍于历史上种种原因,拉祜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均,经济生产甚为落后。在澜沧江以西的拉祜族种植旱谷、水稻、玉米、高粱、荞麦、豆类等农作物。生产工具只是竹、木等农具,连铁器也没有,加上技术落后,不懂施肥,产量极低,必须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来补充粮食。

  居于澜沧江以东的拉祜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农具与汉族相同,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他们亦是以种植为主,农作物有水稻、旱谷、玉米、高粱、谷子等。手工业有打铁、纺织、竹器编织等,多为自用,甚少出售。

  近年,经济方面得政府资助,农业的技术提高,田地的面积扩阔了,品种亦改良了,使农作物的质与量都大为提升。工业方面,亦发展农业机械、制糖、制茶、采矿、水泥等国营工业。

▲▲▲▲▲▲▲▲▲▲▲▲▲▲▲▲▲▲▲▲▲▲▲▲▲▲▲▲▲▲▲▲▲▲▲▲▲▲▲▲▲▲▲▲▲▲▲▲▲▲▲▲▲▲▲▲▲▲▲▲▲▲▲民族特色▼▼▼▼▼▼▼▼▼▼▼▼▼▼▼▼▼▼▼▼▼▼▼▼▼▼▼▼▼▼▼▼▼▼▼▼▼▼▼▼▼▼▼▼▼▼▼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他族通婚。青年男女可自由交往,父母一般都尊重儿女在婚姻上的选择。澜沧地区的拉祜族,婚礼多在男家举行,耿马及双江一带的拉祜族,则在女家举行婚礼。拉祜族有从妻居的传统,婚礼后,新郎要带生产工具到女家居住,一般住三年。三年后,夫妻可携同子女回男家定居。近年从妻居的时间已大为缩短,但最少也得住上三天。夫妻不和可离婚,要举行离婚仪式。

拉祜族能歌善舞,逢年过节,都会通宵达旦歌舞不停。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歌舞,歌曲则有颂歌、叙事歌、儿歌、情歌及丧歌五类。口头文学有民间传说和故事,内容包括民族来源、祖先迁徙、神鬼等。

饮食方面,以稻米为主,其次为玉米、薯类、豆类、蔬菜等,平时一日三餐,粮荒则减为两餐,喜吃辣椒,习惯喝山泉水。无论男女都喜吸草烟、吃煮茶、嗜酒。

拉祜族的村落多靠近水源,每村寨小至三、四户,多则一、二百户。房子多是茅草、竹子,木料构成的双斜面竹楼,有的是干栏式木楼房,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衣着方面,妇女穿开襟黑布长衫,开岔及腰部,袖口和襟边均镶以各式花边,下穿黑长裤。头缠黑色头巾,头巾两端饰以彩色长穗,腿上裹腿布。男子上穿对襟短衫,下穿黑长裤,裹黑色头巾或戴黑帽。各地服饰不大相同。

▲▲▲▲▲▲▲▲▲▲▲▲▲▲▲▲▲▲▲▲▲▲▲▲▲▲▲▲▲▲▲▲▲▲▲▲▲▲▲▲▲▲▲▲▲▲▲▲▲▲▲▲▲▲▲▲▲▲▲▲▲▲▲宗教▼▼▼▼▼▼▼▼▼▼▼▼▼▼▼▼▼▼▼▼▼▼▼▼▼▼▼▼▼▼▼▼▼▼▼▼▼▼▼▼▼▼▼▼▼▼▼

一.传统宗教

  拉祜族奉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附有米普灵,对人或善或恶,为求祛灾免祸,祈求保护,必须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他们对祖先的灵魂亦极为崇敬,因怕得罪祖先会惹祸,所以对丧礼极为重视。村中如有人新丧,全村人都要停止生产一天,以示哀悼。佛教在清代初期传入拉祜族地区,后来与自然崇拜混集一起,对拉祜族有很大影响。

二.基督教

  在二十世纪初期,浸信会宣教士永伟里(WilliamMarcusYoung)从缅甸(Myanmar)到澜沧县传道,首先租借糯福一座荒山,建成教堂,逐步向各地扩展。据一份不完全的统计,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三六年间,基督教在拉祜地区建立了一百多家教堂和学校,栽培了三百多名传道,信徒人数达二万多。一九四九年以后,数千名信徒逃到缅甸境内(因澜沧与缅甸只有一天路程的距离)。一九五○至一九五五年间有部份人返回澜沧。如是者,中国政府压力加重,宗教没有自由,信徒就逃到缅甸;情况改善,他们又再回来。据说在澜沧地区,年纪较大的人都曾到过缅甸。

  现时在中国的拉祜族基督徒约有五万,单在澜沧一区已有三万多,教会二十四家。有些地区几乎全区人都信基督教,变成基督教区。因着基督教盛行,其他宗教都萎缩了。

  拉祜族教会面对的困难,与其他教会无异,都是信主的人多,牧养的人少。许多拉祜族传道没有受过神学训练,只是靠三自教会或拉祜地区安排一些短期的义工传道培训班,栽培一些工人。

  由于信主的拉祜族在生活行为上都有美好的见证,讲究文明礼貌,据说甚至连政府都希望人民信耶稣。

▲▲▲▲▲▲▲▲▲▲▲▲▲▲▲▲▲▲▲▲▲▲▲▲▲▲▲▲▲▲▲▲▲▲▲▲▲▲▲▲▲▲▲▲▲▲▲▲▲▲▲▲▲▲▲▲▲▲▲▲▲▲▲注▼▼▼▼▼▼▼▼▼▼▼▼▼▼▼▼▼▼▼▼▼▼▼▼▼▼▼▼▼▼▼▼▼▼▼▼▼▼▼▼▼▼▼▼▼▼▼

1.《中国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

文章转自《世界华福中心》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