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l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22/4358927.html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

第一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

山东·济南丨年6月26至27日

年6月26至27日,第一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研讨会为期一天半,期间共有13位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5位专家做了专题发言,另有四场分组讨论以及五场研究生论坛;近百所高校的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开幕·致辞26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万光侠副校长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对外国语学院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平台和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他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共同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和“双一流”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与教育的交叉和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文学研究与外语教育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苏晖主编在致辞中介绍了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她讲到,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传统并进行现代转化的需要:文学教育是立德树人最好的阵地,进行文学和教育跨学科研究是当前新文科建设应对新挑战、新机遇的需要,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提出,本研究领域的学者可以对文学中的教育元素、文学的教育功能等进行不同层面的理论及教育实践的探讨,亦或对文学和教育学的关系展开研究。

专家主旨发言26日及27日上午,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杜传坤教授先后做了主旨发言,发言分别由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教授及于冬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湖南大学陈晞教授等主持。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以“文学的教诲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题从五个方面展开报告:第一,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轮流的表达形式,具有教诲功能。第二,非功利性审美是文学的另一种功能,但不是基本功能,道德教诲即为文学的基本功能。第三,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文学批评(包括审美在内)都带有功利性质,实际上非功利的文学与批评是不存在的,因此新唯美主义的观点不成立。第四,教诲是功能,审美是方法;教诲离不开审美,审美是理解文学和获得教诲的方法。第五,文学是用于教诲的工具;文学教诲价值的核心是教人做正确的选择、教人做人。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浪漫主义:对文学教育功能的颠覆”。蒋教授从文学教育功能的历史追溯出发,指出“寓教于乐”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凸显出文学的“功利性”。随后,蒋教授阐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提出的文学“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浪漫主义排斥文学的社会功能,表现出对“寓教于乐”和“功利性”的“反叛”,开启了西方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传统,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然而,蒋教授认为,文学创作的“功利性”并未因浪漫主义的影响而消失,教育功能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作为艺术形态的文学所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宿命”。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围绕“新的外国文学教学:重学科外延拓展还是重内涵提升”展开报告。刘教授首先从新学科的建设出发,针对目前人们都在呼吁的“文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们不仅要打造文史哲,也要将教育转向价值传授。对如何建设新学科这一问题,刘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新学科建设首先应注重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要通过“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浙江大学吴笛教授的报告以“普希金作品中‘独生女儿’的教育问题及其伦理教诲的审视”为题。吴教授从普希金小说出发,讲述了作品中反映出的教育主题以及文学伦理教诲,根据作品中由平民、贵族、军人三个阶层对独生女儿的不同家庭教育引发的悲剧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及其伦理教诲等进行了讲述。吴教授指出,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和《上尉的女儿》不仅以审美价值影响了俄罗斯小说的进程,而且具有鲜明的认知价值,普希金通过独生女儿的形象对文学伦理教诲功能进行的审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同样具有伦理启示价值。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报告题目为“叙事与反叙事:外国文学教育的动态平衡性”。王教授认为在如今剧烈变化的时代下,文学被“边缘化”是令许多人唏嘘不已乃至痛心疾首的问题。文学中蕴含着人文的传统,关涉着我们的审美情怀,在工具理性似乎弥漫渗透于一切学科领域的今天,文学批评在外国文学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王立新教授对教育和文学教育进行了区别。文学教育在探求文学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需要重视文学对具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因此外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考虑和处理好“叙事与反叙事”的双重逻辑关系。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以“新世纪美国文学城市书写的教育功能”为题展开报告。杨教授指出,新世纪美国文学中众多以城市书写为题材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叙写了城市面貌,不仅赋予其独特的地理景观和复杂的人事变故,而且展现着人文主义的色彩。城市启智增慧,通过阅读这类文学,读者能够感悟到城市半隐着某种独特的角色,研究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对此展开探讨。21世纪美国小说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大都市的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特征,并发挥着某种社会教化的作用,展现出文学的教育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的发言以“假如我被要求替代人类: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人造人叙事困境、伦理顿悟与伦理选择”为题。尚必武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在图灵测试中提出的问题“机器能否思考”,然后指出,作为文学对这一话题的回应,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作品中这个问题演变为“机器能否替代人类”。尚教授认为,在石黑一雄的笔下,人造人在选择是否替代人类时陷入了身份混乱的认知困境。尚教授运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造人与人类不同的伦理选择,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对自己以及非人类所承担的伦理责任提供了警示。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文学教学和研究互换回归初心:也谈‘英文系的衰退’”。王教授通过引用英国教育学家威廉·查斯的文章“英文系的衰退”中“英语教学/教育的伦理道德缺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文学教育和研究的思考。王教授从EnglishStudies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EnglishStudies兴起及其初心、EnglishStudies的发展与文学使命、学科的繁荣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强调文学教育是道德和审美的统一,文学教育要回到初心,引领读者提高共情力、道德判断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以“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能力指向”为题进行发言。罗教授首先指出了目前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文学课程的能力要求指向的是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文学课程不可能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11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