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专题大美西和,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

观光指南

西和简介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辖8乡12镇、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境内平均海拔米,年均气温8.4℃、无霜期天、降水量毫米,森林覆盖率37.5%,城镇化率24.9%。西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是甘肃最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地区之一和久负盛名的中国半夏之乡,境内铅、锌、锑、金等金属矿产资源富集。

  近年来,随着十天高速的开通,打破了旅游地域的局限性,便利的交通,吸引了更远地方的游客来到西和县,同时西和县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旅游推介会等多形式宣传西和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进一步提高了西和县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旅游风光

风光

  西和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西秦岭南麓,具北方之雄奇和南方之隽秀。瑰丽俊俏的丹霞地貌,雄奇壮丽的崇山峻岭,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天然绿色生态环境。走进西和,以历史悠久的仇池古国遗址为起点,晚霞湖、云华山、八峰崖、凤凰山、香山,宛如一条翡翠镶缀的珠链,使您目接不暇。同时,旅途中,赏晚霞湖荷花,听乞巧歌传唱,目睹身姿多变、手法独特的羊皮扇鼓,在热情、幽静的农家小院小酌几杯,定当是人生旅途中一种难得的际遇与享受。

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60公里处的大桥镇,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其山四面壁立,峭绝险固,上有平田百倾,如世外桃源。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在此立国三百余年。诗圣杜甫途经仇池以诗吟咏,宋代文豪苏轼得仇池奇石因梦寄怀。山上景点星罗棋布:伏羲仙崖、金龙滚珠、八仙上寿、石勺奇潭、无根东水、洞漏神鱼、小有洞天等。仇池山之雄、险、奇、秀,正等待世人寻古探幽。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西和县城北部25公里处的长道镇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叶茂,虬枝婆娑,相传曾有凤凰栖落此树,又因此山势奇特,远观似凤,故名为凤凰山。凤凰山与祁山隔西汉水遥遥相望,大柳河、西汉水相环抱,地势奇特,风景殊胜,其“前朝龟嘴,后应龙岗,右带塔山,左环汉水”,系风水学者眼中之宝地。

岷郡山

  岷郡山坐落在西和县城南1.5公里处,俗称“萨爷殿”,是陇南乃至全省闻名的道教宫观。漾水河与赵五河交汇山前,向北而涌流。苍茫之中,一峰独秀,绿阴森森,萨真人祠雄踞于山头。

观山

  西和县城东,一山由东南蜿蜒而来,峰回势转,巍然东峙。这里常年苍柏葱郁,景色清幽,风光秀美,这就是观山。观山之巅,地势开阔,在其最高处建有朝阳观。

云华山

  云华山,距西和县城20公里,坐落于县城东北的稍峪乡境内。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山,每有皓月临空,万籁静寂,气象宏远,有“圭峰秋月”之胜景。云华山古风送至,悬崖高峻,四面临空,只有一面与塔子山山脉的“天桥”相连,独岭奇径,宛如通往瑶池的天桥。天桥险绝,两无旁依,行走其上,直觉山转云绕,如临深渊,就地势而言,比之西岳华山更为奇险。云华山人文历史悠久,山形险峻,可与华山媲美,有小华山之称,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境。

晚霞湖

  晚霞湖,距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镇境内。蕴水量万立方米,湖面面积亩。经数年精心打造,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有环湖公路、湿地公园、悦湖广场、中药材基地等景点。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内快艇、扁舟随您领略湖光山色,周围农家院内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山上林果繁茂,春可赏花绚烂,秋可品果香鱼肥,令人有天上人间的逍遥之感。

八峰崖

  八峰崖,位于距县城30公里的石峡镇,八峰耸峙,如莲座肃立,里面有玲珑之观,峰峰有俊俏之态。在孤起一峰的山腰,有一条高约20米,长约60米的石窟,名曰“峰腰石龛”,内有殿宇14间,造像余尊。小巧精美、栩栩如生,与麦积山石龛同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隍城

  隍城位于西和县城的西山山麓,古时曾叫做南山、凤凰山、今名隍城,已被建成隍城森林公园。山势高厚雄壮,从山脚至山顶绵延四里,隍城与观山遥相呼应,俯瞰县城。西和县委、县政府将其作为县城重点休闲娱乐场所,进行总体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修建有山门、凉亭,拓宽硬化了上山公路,新僻铺油了隍城至晚霞湖公路,新建了仇池碑林以及侧柏园等植物园,隍城正以其靓丽的风姿成为西和城区居民的又一个休闲娱乐场所。

旅游产品

1

草编

  早期流传的西和民间草编工艺为麦秆编织,产品以草帽为主,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玉米皮编织,又有麦秆、玉米皮混合编织,大大拓宽了草编产品种类,产品主要有:工艺杯垫、坐垫、提篮、手袋等。

2

麻纸

  西和麻纸制作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主要产于西高山乡朱河、刘河两村,村中50%以上的农户都设有麻纸制作作坊,所产生的麻纸细腻、柔韧、实用性强,是书画创作、产品包装、收藏馈赠的理想产品。

3

仇池石

  仇池石产于伏羲之乡——仇池,即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据传说,伏羲创世时,其妹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所余之石弃置仇池,故有此石,当地群众称之为“五花石”。而“仇池石”之得名则始于宋代文豪苏轼之诗。苏轼梦游仇池,醒而咏杜甫“万古仇池石,潜通小有天”之句,遂将自己珍藏的一块爱石命名为“仇池石”。苏轼所咏之仇池石与西和所产之仇池石,名同而实异。彼仇池石是一块观赏石的名号,此仇池石则为一种石料。称呼即久,两石相混。但却更显出仇池石之历史和深刻诗意。

4

刺绣

  西和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村头巷尾时见绣娘飞针走线,且多采用本土出产的丝线,“精、细、雅、洁”,主要有门帘、枕头、鞋面、鞋垫等,内容多为民间花鸟鱼虫。质地色彩鲜亮,造型夸饰,讨人喜爱,又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大大丰富了刺绣工艺的创作手法。

乞巧

  在西和县,农历七月初七,天气舒适,花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或"女儿节",乞巧之俗,在西和由来已久,非常活跃,而且规模盛大,持续的时间最长,有七天八夜,且名目繁多,为世所罕见。整个乞巧过程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

春倌与说春

  在西和民间,长期活动着一支支春倌说唱队伍,这些出身春倌世家的报春使者,以独有的形式和悠扬的曲调演唱着一首首丰富多彩的春倌歌,民俗厚重,历史杂陈,乡土浓郁,深受群众喜爱。春倌又称说春,每年冬至前后,县南石峡镇坛土关村村民,扮成“春倌”,肩搭钱衩,手提环棍,抱上缠绕五彩木雕春牛,召集出行春倌商讨改年说春事宜,并向春牛举行祭礼。仪式结束,春倌头将另一只缠绕五彩丝线的木雕春牛和二十四节气表交给外出领头的春倌,由他分派春倌到各路说春。

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又称单鼓、羊皮鼓、扇鼓,是流行于氐、羌民族的民间舞蹈。西和县石峡镇的羊皮扇鼓传承悠久,延续时长,形成一整套娱乐表演形式,成为健康向上的民族歌舞奇葩。近年来,随着保护西和民间文化遗产力度加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异彩,得以挖掘保护,在众多民俗文化中脱颖而出,并被搬上舞台,为民俗专家青睐。7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将其列为展演节目,亮相央视,影响深远广泛,为世所瞩目。

西和山歌

  西和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民歌资源,山歌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山歌是西和民间的一种“口碑”文化,无数的父老乡亲,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樵、负运、农稼等的劳动中,一代一代的辛勤创作,口头传唱,其独有的语言、情感、意境、形象美和比兴唱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西和杨克栋先生历50余年之久精心收集、整理的陇南山歌集《仇池风·陇南山歌》,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该书收集、整理陇南山歌约余首,为研究陇南山歌提供了可资凭借的珍贵资料。

影子腔

  影子腔是民间戏班演唱皮影、木偶时所运用的戏曲腔调,流行于西和、礼县一带,渊源于用兽皮刻画人形,借灯光在纱幕上显影的民间皮影戏,其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是当地艺人用陇南民间小调表演皮影而形成的腔调,又名“灯调”,介于秦腔和眉户、道情之间,属于北方梆子剧种。历史上的西和影子腔有专门进行演唱的皮影戏班,如石堡包集村、稍峪白杨树村、洛峪康河等村的戏班,剧目丰富,传承悠久,享誉陇南数县。

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社火

  西和社火通常从农历的正月初六开始,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六日结束,过去的传统社火,以村为单位,组队就地走村表演,有龙、虎、狮、春牛、跑马、滚灯、推车、旱船、高跷、霸王鞭和花灯队。西和社火种类繁多、花样齐全,各具特色。南关老龙、北关狮子、老庄老虎、东关的彩船、大水街的秧歌、长道高台倍受人们青睐。另外,县直单位、厂矿企业也充分利用西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将乞巧民俗、羊皮扇鼓舞、春馆歌演唱等民俗文化,经过精心改编融入社火表演,使人耳目一新、独领风骚。

(还有更多的精彩,







































中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