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连环画,告诉你妙西和陆羽的故事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m.360xh.com/201911/12/54166.html

公元年,唐开元23年,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在湖滨捡到一个弃儿。在禅寺的暮鼓晨钟中,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他以《周易》的《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为自己起名陆羽,字鸿渐。生活成长在禅寺的陆羽,虽然深受到佛家思想熏陶,但并没有成为一个出世的僧人,相反,年少时的陆羽,偏重儒学,渴望入世。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繁荣昌盛的大唐由盛而衰,连年不歇的战乱打断了陆羽的入世梦想,他不得不渡江南下,躲避战火。在24岁时,陆羽来到湖州妙西的苕溪之畔,结庐隐居,成为一名隐士。就是在这里,陆羽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茶经》。

初到妙西的陆羽正值人生的最低谷。他年幼遭弃,又被迫离乡;有心入世,世道却毁于战乱。他时常像魏晋名士阮籍一般,独行于旷野,到天黑兴尽,便嚎啕大哭而归。当时苕溪附近的村人,都把陆羽比作春秋时期的佯狂隐士接舆。

陆羽的草庐在苕溪之畔,毗邻杼山脚下的妙喜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妙喜寺就是其中之一。中唐时期,一个僧人的出现,让妙喜寺声名渐起,也对陆羽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佯狂隐士,一个入世诗僧,在这山水之间相遇了。皎然禅师,当时的妙喜寺住持,著名诗人。所著的《诗式》是唐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陆羽和皎然相识后,很快结为忘年交。在苕溪之畔,妙喜寺中,共同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禅茶文化的源头。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首《寻陆鸿渐不遇》就是皎然的名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中讲述的,就是皎然去拜访陆羽,而陆羽不在家的情形。那时的皎然,已经很有名气,与江南各地的文人墨客多有来往。陆羽为人真诚,但貌丑口吃,并不善于和人相处。初来乍到的陆羽,通过皎然和这里的乡人水土建立起了联系。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年),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颜真卿与皎然一见如故,并与陆羽结为至交。大历八年,颜真卿为迎接御史,在杼山东南修了一座凉亭,并让陆羽命名。因为亭子落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陆羽为亭子取名三癸亭。后来,颜真卿在《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诗中说:“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御史来过即走,非三癸亭之主。颜真卿筑亭是为山水之间的真隐士。

湖州山水秀丽,僧俗官隐,很快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探访。一天,张志和驾舟而来,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他即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中唐时期湖州种茶饮茶之风已经盛行,凡有客人来访,主人往往喜欢煮上一壶茶,对坐畅谈。今天湖州历史文化名人园里的这处雕像,展现的就是张志和、李冶等文人探访陆羽、皎然时煮茶畅谈的情形。居住的妙西,有好山好水,并盛产好茶,文人墨客常聚集于此,品茶论道,正是在这种氛围的激发下,陆羽开始专注于茶事的研究。他遍游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长兴、杭州、绍兴嵊县等地,此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史作了细致的考证和实践。从茶的品种、器具的分类、烹煮的方法、饮茶的步骤,乃至古人的评述,陆羽将茶的秘密最终都凝炼在了余字的《茶经》里。他细致地描述了烹茶的过程,其中宛然有天地。他看见茶沫在沸水中,觉得“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青萍与浮云,都是漂泊无根之物,随聚随散。世间万物迁流不停,在佛家术语里叫无常。无常出于偶然,不可预知,于是成为人们的烦恼。

陆羽一生命运坎坷,既无亲人,又逢战乱。在历经人生甘苦之后,陆羽在茶水中看到了浮云青萍,看到了人生无常。“啜苦咽甘,茶也。”陆羽在《茶经》里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

自陆羽之后,世俗煎茶也偏向了饮用清茶,人们学着品味这种似苦还甘的滋味。北宋梅尧臣曾为此写诗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烹茶,也烹煮自己的人生。他以一种淘腾历练的仪式感,抵达了精神世界的庄严。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

皎然是世上第一个提出“茶道”二字的人。他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将茶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陆羽规范了茶的物质形式,皎然提出了它的精神维度。茶作为一种饮品第一次被直接赋予了接近禅的精神内涵。

在陆羽写《茶经》过程中,皎然兼有多样的身份。他是一个长者,给予陆羽温暖与关怀;他是一个智者,给予陆羽的研究以批评和指导。在皎然的《饮茶歌送郑容》中,他说“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深山修行的童子懂得茶的深刻意境,而一个楚人(陆羽)写的《茶经》不过是得到虚名。陆羽整理出茶事文献、提供茶道美学,但尚未达到茶禅境界。皎然对陆羽的评论,强调茶的功效,更强调茶的意境,成为“茶禅一味”思想的先驱。

《全唐诗》里皎然叙述自己寻访、送别陆羽,以及与陆羽聚会的诗作近20首。陆羽终身视皎然为良师益友,皎然圆寂后,陆羽曾作诗追忆他们的友情:“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贞元末年,陆羽逝世于湖州青塘别业。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于杼山,与皎然的灵塔相伴。

多年过去,前人的遗迹已经泯灭于山林之中,但是妙西百姓种茶饮茶的风气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妙西百姓的奉献精神,被称之为“我是一叶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