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房分世系第一节姜氏族人的房分与辈份祖有远祖近祖之别,宗有大宗小宗之分。常言说:大房分出小辈分,从现在姜氏族人的房分与辈份来看,的确如此。有的宗族繁衍快,人丁旺,而有的宗族则繁衍慢,人丁稀。而族人千百年相传至今的习俗,总以为是风水的关系,故而千方百计请阴阳风水师傅布坟修墓,以达人丁兴旺之目的,这其中奥妙何在?因风水地理学是一冂深奥的学问,笔者对此确是外行在这里不便乱发议论,不过若依现代的科学分析,主要还是与遗传基因与染色体等有关、而不孕不育症则随着医疗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会逐步降低的,兹不细述。笔者就近年来姜氏族人散布于本县各乡镇甚至外县之与姜姓有关联者之房分与辈份略述如下,不妥之处,望知情者指正,以便下次修谱时,再重新校订。上文说到,由姜窑迁入姜川的姜氏族人分为一祖三宗即上下套、水沟院、川地里,后加水沟里成了四大房份,后来又陆续分布于姜席境内及外乡外县的十余个村庄。他们的宗族与辈分在近几年的访査中已略知梗概,有迹可寻,但是从四川大槐树迁入陇南其他外地的姜姓宗族辈分不得而知。姜氏族人在北迁途中有的散布于陇南各县,如武都马街有姜家山,成县抛沙有姜家坪,文、徽、成、康等县均有姜姓。天水之姜姓是汉初由关东中原等地迁入该地的古老土著姓氏,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天水地区的武山、张川等县的姜姓是从天水迁入还是从四川迁入的尚都是未解之谜,很可能在很早以前与西礼两县的姜姓或为近宗,这仅仅只是估猜,详情尚在调查中,故辈份也无从联系。但定西县姜家湾村的姜姓则是姜川上下套官人爷一支的近宗,武山县山丹乡任门村的姜姓则是姜川川地里远支阳山里一房分人,礼县中坝乡黄河村的姜家门就有四十多户姜姓人,是姜川水沟院里一头人(一说为川地里远支新庄里一头人),由于发展快,光阴好,后来一分为三居住于林家沟,另一支则迁居较远的红崖子河畔的八房村、谢家庄(今属礼县江口乡),另礼县罗坝有姜坪村,辈分不明。礼县中坝黄河村人的辈份,早在清代末年因和川地里认亲走动,和姜老爷(友贤)议过辈份,以此为据,差不多持平。原河口乡(今属何坝镇)的姜家湾人是姜窑村的崖上人,解放前曾有走动,辈份比崖上人低一辈。河口乡大池坝人和河口下的姜家人自称是姜川水沟里一支人,因和姜席籍人在该地有工作关系,如姜锐、姜维州、姜守忠等生前都和大池坝人谈议过辈份,和姜席姜川辈份差不多持平。不只姜席境内之姜姓还有本县其它乡镇之姜姓之房分和辈分都是有迹可循的,至于姜姓族人因工作关系,落户于外县者,或因占地分居外乡镇者皆有据可查(如席川、山坪、马集、马沟、彭寺、麻庄、青沟等零散姜姓)。形成大村落的姜姓一般说来姜川辈份稍高于姜窑,但也不全是,如姜川下套里的一支的小坟下辈份高一些,而场窠里辈份稍低一些。川地里一支的二房里的厨房院辈份就低一些,其它的则稍高一些。现如今姜川辈份较高的有下套里姜选子一头人,小坟儿下姜皇硕一头人。川地里岸渠边前和移居团庄里的一头人。辈份较低的有场窠里姜选儿家一头人,厨房院姜宁家一头人。姜窑村亦是如此,门套里、大崖底里房背后,前头门下,火头院里,辈份高一些,而旧院里、草园子里居中、底下院里、中院里姜风云家一支则偏低一些,截止目前在我姜氏族人中姜窑中院里姜风云之孙姜孝严,底下院里姜双喜之孙姜梓浩,还有那场里姜起儿之孙姜繁按谱系排列为十七世,为我姜族西礼二县最小的辈份了。马窑村的山庄上原是姜川水沟院里人,分住于山庄村的槐树底下(大庄)、蛾儿坪上和山背后的狼湾里这三处和姜川水沟院辈份基本持平。下胡安房村的姜姓既不属川地一支,又不属水沟院一支,以相传从场窠里迁过去的说法看,极有可能是上下套一支人,从其在姜川的祖坟与住处可以断定,但辈份远比姜川下套人高,和下套小坟下一支辈份差不多持平,这个辈份在原老姜医生(继忠)在世时就曾议定过。至于赵河水沟一支姜姓,是姜川水沟里迁过去的,这一个宗族比以上三个宗族的出现相对来说至少要晚近二百年,其渊源似与下套一支的官人爷一族有关联,民国年间另立为一族,属后起之秀者,其辈份和三大宗族的人基本持平。上套里迁移于苏合乡姜家湾和再迁移于席川的姜姓和姜川上套里人的辈份也基本持平。能论清辈份但尚未入谱的如礼县黄河村姜小明和笔者同辈,也是十三世传人,河口姜家湾姜长留辈份稍微低一些是十四世传人。而至今姜姓族人中论不清辈份的要数六巷乡的姜家台人,据姜家台姜学礼老人说,他们姜家和姜席的姜家是一祖三宗,老大住六巷的姜台,老二住六巷王化山上,老三住姜窑,而他们所在姜家台风水以前好(凤凰穴)叫四川封建给害了,人丁不旺。王化山上四世无男丁,都是过继招赘,最后都坐在了金滩坝、廖坝等村,还有一部分住于十里的园滩子,石家关,卢河的草关等村。现六巷河姜姓一支,数个村庄也只有十四户人,人丁少,辈份高,在先人手里都无法排辈了,时人称为“先人爷”。另太石河乡的姜家山原有几户姜姓人(现迁居于山下之魏坝),后迁居于桃崖寺村,还有迁入礼县境内的乔家沟、滩坪乡等处。如姜德怀老师年过花甲,老人去世早,辈份没传下,先人手里只说是和姜席姜姓亲,辈份可能持平或者略偏高些,总之由于历史原因,六巷姜姓的辈份看来是难以排清的了。有人一定要问,姜姓族人众多,你这个辈份是怎么排的,这话问得好,水有源,树有根,辈份是老一代人世代接触中口传下来的,姜姓族人历史悠久,如果说西礼姜姓是天水姜维后裔,那么从古老的姜氏族谱和现从网络上查到的唐姜公辅、姜氏宗亲表中得知,从炎帝到姜维已是姜氏一百世传人,而我们离姜维生活的三国时代已相距近一千八百年,这其中具体传了多少代,按古人三十年或者二十二年为一世之计算法可能起码也有七八十代人了,这样算起来我们西和的姜姓最小的辈份已经是第一百七八十世传人了吧。由于我们目前尚无确切资料和外地姜姓联谱,也不知道我西和姜姓的哪一代人是什么“字”辈与外地姜姓同辈,又从什么时代和外地姜姓失去联系?仅以姜姓族人从四川迁入西和作为始迁祖,若从明朝时期的洪武(—)年代算起,已近六百余年了。而有史可查的姜姓名人,乾隆、民国两朝《西和县志》所载为姜荣、姜浣为明永乐二十一年()的贡生,姜荣拔贡任河南光山县知县,姜浣岁贡任中卫县训导,升肃州学正,距今也近六百年了。而我遍查姜姓族人现存文字资料发现,姜窑村最早的文字约为乾隆十年()神主摺为嘉庆十八年(),先人幛为嘉庆十九年(),姜川下套里人姜绍家传神主摺为乾隆年间生人姜雄统,且六世祖三保为其父点主,看来文化最早,但那时已无法确认始迁祖至点祖人已是多少代了,只好缺如。但流传至今的赵河水沟一支姜龙转家传神祖主摺中,因是九世祖姜遇贤为其五世祖姜逢端点主,从此有了世系文字的依据,笔者则按现存辈份依此上下推算排出辈份,并按各村各房分列出姜氏族人世系表,以确保以后不乱辈份,但姜氏正宗的一祖三宗,始迁祖姓名、年代、辈份无考,按年代推算,相传近三十世人,因无文字记载,只好缺如。以清雍正六年()出生的五世祖姜逢端“逢”字辈的上下推算为准,这也就是姜氏族人世系表中的辈份排列之来历。上述排辈方法是否妥当确切,请族人共同探讨,敬请驳正。附录:《姜氏族谱》排辈榜保家卫国、逢霄自学、贤存武周、世广备德、维忠守信、昌义修节、绵延万代、辉映河岳(仅供起名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