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西和县认真贯彻落实陇南市委“”发展战略中关于“在金融支撑上集中突破,提升经济发展保障能力”的决策部署,以构建“3+1”立体化金融支撑体系(着力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积极参与设立中小企业融资增信资金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全力打造政府投融资平台,解决重大项目融资问题;同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夯实金融支撑的信用基础)为目标,紧紧围绕增投放、推改革、防风险三个重点,聚焦精准扶贫重点发力,全力推进金融改革发展,金融运行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西和县人民政府荣获年度“市长金融奖”,得到陇南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截止年4月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0.81亿元,比年增加18.05亿元,增长24.81%;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1.07亿元,比年增加21.27亿元,增长71.38%;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0.87亿元,比年增加17.34亿元,增长73.69%;存贷比达到56.24%,比年提高了15.29%,金融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强化措施抓推动,金融支撑作用得到新提升。西和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金融支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三农”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一系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办法措施,为金融支持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着力健全金融协调服务体系,组建成立了县政府金融办,引进设立了甘肃银行西和支行,完成了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为全县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出台了《西和县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挂钩考核办法》,将金融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进行考核,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县金融工作会议并颁发“县长金融奖”、每季度召开一次金融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全县金融工作中出现的全局性和阶段性困难和问题,有效增强了各乡镇、各部门和金融机构抓金融工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了金融支撑,带动了全县信贷投放总量的快速增长。
上下联动抓落实,惠农贷款发放实现新突破。不断加大惠农贷款政策落实力度、扩大惠农贷款覆盖面,自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35亿元、“双业”和中药材产业贴息贷款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57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建立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严格审核,乡镇责任主体,驻村帮扶工作队全力帮扶,银行高效服务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率先在全市完成了贷款发放任务,累计为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投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0.亿元,惠及全县74%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西和农商银行成功创新推出“半夏宝”惠农信贷产品和“电商通贷款”产品,累计发放“半夏宝”贷款万元、“电商通贷款”万元,农行县支行率先在全省发放农行“农家乐”贷款30万元。高度重视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建设,建成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实现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把加快在贫困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作为金融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县贫困村便民服务网点总数达到个,覆盖率达到96.61%,有力夯实了贫困村金融基础。抢抓甘肃省实施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的政策机遇,建立了户、融资需求总规模23.25亿元的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库,正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项目贷前调查,努力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壮大县域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农户致富,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完善机制抓配套,“三农”融资难题得到新破解。把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作为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自年启动了农村“三权”(林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特别是年底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后,西和县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试点工作协同推动机制和金融机构主办机制,制定了“1+7”一揽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中“1”是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7”是指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出台的农地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抵押登记暂行规定、风险补偿基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工作实施方案、乡镇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站设置指导方案、关于公布西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各类作物抵押评估参考价格的通知、关于为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等7个配套文件),县政府设立了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筹集万元建成了市、县、乡三级联网的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平台,并为县内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开通了接入端口,进一步完善了土地确权、价值评估、抵押登记、流转交易、风险补偿、司法保障等配套机制。同时,鼓励各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探索出了“农地抵押+五户联保”“农地抵押+个人信用”“农地抵押+资金池增信”“扶贫再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地抵押贷款”等试点模式,开发了“半夏宝”“药贷通”“陇药通”“金薯宝”等多个农地抵押贷款信贷产品,提高了贷款授信额度,降低了贷款门槛。2月17日,全省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现场推进会在西和召开后,西和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要求和全省现场会议精神,积极吸收借鉴其他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逐步升级了产权交易平台的功能,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线上”办理和存量贷款补录工作。截至5月18日,全县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笔、3.73亿元{其中通过平台办理笔、1.13亿元(其中今年办理农地抵押贷款75笔、.2万元,办理农房抵押贷款笔、.8万元)},年新增42笔、万元,余额为1.59亿元。有效缓释了银行贷款风险,初步解决了涉农主体贷款抵押缺乏的问题,促进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搭建平台抓对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新破解。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经常组织县内各商业银行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开展“行长企业行”活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县内企业现场达成了一批贷款意向,解决了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西和县政府筹资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与陇南市政府和其他八县区政府共同组建成立了陇南龙江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累计推荐中小微增信融资企业65户、融资规模1.25亿元,实现中小微企业增信融资万元。主动邀请兰州银行陇南分行在我县拓展业务,累计为全县中药材种植、农牧产品批发等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万元。建立直接融资推进工作月报制度和联络员机制,对县内企业直接融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开展协调服务。举办县内中小企业挂牌融资辅导培训会,先后推荐4家企业成功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托管挂牌,总市值达到万元。扎实做好“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培育调查推荐工作,经过宣传动员和分层筛选,全县有5家企业进入全省重点后备企业培育资源库,有2家企业有了在“新三板”挂牌的意向。
打造平台抓规范,重大项目融资难题得到新破解。进一步完善了西和县金泰实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西和县土地储备中心纳入了国土资源部名录并达到银行融资资质要求,县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加大协调力度,积极沟通衔接,累计争取到国开行城区供热管网改扩建项目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贴息贷款万元、棚改贷款2.49亿元,争取到农发行政府债券项目万元、省易地搬迁公司项目资本金万元、省财政厅发行新增债券1.51亿元,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贫困村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额度8亿元,非贫困村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难题得到初步破解,县政府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合作迈入新境界。
拓展市场抓保障,保险业发展得到新壮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重要意义、主要工作和基础保障,着力推动现代保险服务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年实现保费收入万元(其中能繁母猪、玉米等涉农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77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长51.0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9元/人,人均比年提高72.97元;保险深度达到2.93%,比年提高0.78%,保险保障程度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管并举抓诚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新优化。坚持一手抓贷款投放、一手抓金融监管,努力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夯实发展普惠金融的信用基础。深化“诚信西和”建设,大力开展“十百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和“五星级文明户”道德信贷工程,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万多户,评定信用农户5万余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多名,完成了姜席和苏合2个信用乡镇和3个信用村的创建和授牌颁证工作,全县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扎实做好灾后重建贷款和到期妇女小额贷款清收,回收率分别达到88.32%和%。成立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出台了《西和县处置非法集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广告资讯信息、互联网金融风险、P2P网络信贷风险、非法集资风险、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了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工作制度,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开展现场检查,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金融领域的犯罪,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县金融安全。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法治宣传和风险教育,通过电视、网站和武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