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爱吃面,每日三顿至少两顿都是面。早上锅盔油茶或一碗牛大,中午回家的一碗面,晚上馒头花卷再来一碗浆水拌汤,这是不是已经三顿都是面了!也许有人会说晚上在外面开荤吃好的,不吃面!那你吃火锅最后不来一把龙须面?吃个大盘鸡不加一份白皮面?吃完烧烤不得一碗酸汤面?喝完酒还要来一碗羊肉面片!你看,是不是还是离不开面?
中国南北美食多如牛毛,南北风味口味大不一样。然而,让吃惯了米饭的南方人匪夷所思的是,北方人吃面食为何个个上瘾?为何百吃不厌?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揭秘北方人爱吃面食的“历史真相”。
不知道从何时起,在中国的美食江湖里,以“面肚子”自诩的北方人的面食情结已深入骨髓。在北方人看来,什么的鱿鱼海参,南北大菜、火锅料理、西餐日餐,都不如吃一碗面食那么舒坦,那么叫人惬意。所以,要说北方人最爱吃啥,面食当位列第一。
南方人以精细出名,但吃米饭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米饭的做法很单一。而北方人吃面则很讲究,不仅各种杂粮可以做面,各种菜肴可以入面,而且制作方法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如面食品种有臊子面、浆水面、炸酱面、散面饭、面鱼、麻食、打卤面、馄饨、麻食、炒面、炝锅面等等。制作方法包括搓面、擀面、揪面、拉面、扯面、削面等等,这些制作方法统称手工面。
西和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说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来,那可谓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如散饭、面鱼、浆水面、回族的牛肉拉面、拉条子、炒面、炝锅面等。汉族的炸酱面、打卤面、麻食、臊子面等等。
然而,在这众多的面食中,西和人对长面可谓是百吃不厌。尽管如今生活水准提高了,饭桌子上的盘盘碗碗比过去多了,菜品丰富了,手工面的花样越来越多了,但手工面依旧是待客的不二选择。
擀长面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过去,在农村,谁家过事待客,都要请村里的巧手媳妇来帮忙。村里的长辈认为:没有力气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不使力气娇贵的不知高低的女人也擀不了。有力气无智慧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有智慧无品行的女人也擀不了,力气、智慧、品行三者皆有的而无爱心不会爱人没有爱情的女人也擀不了。你看,一个擀面人,就被赋予了这么多的人文内涵,可以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这也恰恰反映了“面食文化”对于当地民俗、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其实,城里人也一样,大家伙早餐来碗面皮、馍、包子、锅盔等,那花样多的很,午餐吃一碗杠子面,晚餐馒头大饼配一碗浆水拌汤,就是一日三餐顿顿吃面食,也吃不烦,吃不腻。
西和人吃面时还讲究喝面汤,自古就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原食”,指的是面食,而“原汤”,是指煮这些面食的水。小编一直以为这是老人们随口一说,没有科学依据。最近,当我在网上请教了一位营养专家后则得知,“原汤化原食”这种说法,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化”有“消化”的意思。煮面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当加热到摄氏度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而且,面汤中还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掉,也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也就是说,喝面汤可以治“烂嘴”,不信你试试看。
只要你来到我们西和,生活在我们西和,吃在我们西和,你就不得不跟着“本地人”的嘴走。他们可以让你领略到啥是面鱼、散饭、浆水面,啥是地道的西和热面皮,啥是正宗的猪油饼,让你在感受西和特色面食风情的同时,也教你明白了火锅、西餐、米饭为啥成不了西和人主食的原因。同样,西和人的“大嘴”也很包容,你在这里依然可以吃到四川的冒菜,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甜品,北京的烤鸭,新疆的大盘鸡……
言归正传,说一千道一万,西和人就是最爱吃面。出差、旅游十天半月,一回到家乡,就直奔饭馆子来碗炒面或牛肉面,就着两轱辘子大蒜,吃它一个风卷残云,嘴上流油,额头冒汗,那叫一个舒坦……这种惬意感觉,就像贾平凹的好友、著名诗人姚学礼先生所说:出门在外,没有面吃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过的!
我们西和依山傍水,是名副其实杂粮小王国,其面食文化源远流长,用杂粮、小杂粮制作的面食以其无与伦比的食疗价值更是独具特色。现代营养学说明,食品多样性,更为有益于强身健体的需要,杂粮为食品多样化提供了内容。如果外地的您也好奇,欢迎来西和做客,小编请您吃面食!
来源:图文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
小编
.net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