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长道镇著名乞巧传人罗书梅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

长道镇著名的乞巧传人罗书梅

乞巧文化是中国丰厚文化资源丛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历经七天八夜,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踢予聪慧、灵巧和如愿婚配,生活幸福美满。其活动传承之永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乞巧传人罗书梅

罗书梅,女,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人,年毕业于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现就任于一所幼儿园教师,乞巧文化爱好者与组织者,自幼深受祖先们的培训教导,从7、8岁一直参加乞巧文化活动。历届活动都有她的组织和排练,把她们最精彩的乞巧歌舞奉献给了广大人民,深受广大民众高度赞扬与好评!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和凝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西和乞巧是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中国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体现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这就是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流传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来源:西和生活网综合今日头条(秦韵之乡)、天之水网、百度整理编辑

商务合作:-

小编

.net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北京哪家的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