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没有人生来笃定,最初总要

喜欢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里的“好事”当然包括道德判断上的意义,即“对他人有益的事”,但又不仅限于此,还包括是非判断上的意义:“正确的事”,还包括价值判断上的意义:“有价值的事”。综合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去做好当下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事,那么,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似锦前程自然而然地说来就来。这个逻辑成立源于对“行”本身具有的力量的坚信,以及对“行”必然带来“前程”这个结果的笃定。

《无问西东》通过点睛台词“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所表现的精神内核,正是这种坚信和笃定。我十分认同其现实意义,处于青春之中的人们甚至远离青春的我们时有迷茫,都需要这样的指引。

电影很可贵的是,这种指引自然不生硬(尽管有些台词有些尴尬,最尴尬的还被黄晓明承包了),也不高高在上地惹人嫌。几个主要人物虽有很博大的家国情怀,但在意志品质方面并不高大全,具体表现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坚信和笃定,是后来一步一步找到的,是一点一点追问来的,他们先是“问了”,明确了自己的“前程”,之后才是“无问”,朝着笃定的“前程”无悔前行。

20年代的吴岭澜是一名处于时代交替的洪流中的清华学子,他的文科全部满分,而实科属于不列(大概相当于不及格),他陷入了迷茫之中——要不要转到文科去?文科很显然自己更擅长,但在当时,最好的学生都会选择读实科,如果他转读文科似乎在向人向己表明自己不够优秀。

梅贻琦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又告诉他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梅老师问的是“真”和“实”,但回答的却是一种诗意的“虚”,引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问自己“吾谁与归”,找到“平和与喜悦”。这才是真正的智者,ta不告诉你具体怎么做,ta启发你的性灵,引你自己去思考,去追问,这样得来的才深刻,才有落到实处的真和沉甸甸的实。

跟随老师的指引,吴岭澜看到了河的彼岸白雪皑皑处拉小提琴的身影,听到了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美妙琴音,迎接着“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的货郎“响亮叫卖”的“命运安排”,终于明白:艺术的诗意浪漫才是自己真正所爱,才是灵魂的皈依之所,才是自己真正该选择的。听泰戈尔演讲之时,他与老师视线交汇,释然一笑,转读了文科。追问自己的本心,他因此获得了平和与喜悦;遵从自己的本心,他因此拥有了坚信和笃定。

第二段故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中出现的沈光耀,人如其名,耀目闪光。出身显赫却无骄矜之气,会修汽车,会踢足球,又会打棒球,运动能力max,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做好”,长得帅,穿着白衬衫,一笑就露出洁白牙齿……就像一个行走的发光体。

在严苛的招飞考试中,沈光耀在其他学子无一人成功的情况下上台,完美地通过测试。上台之前的他很难说动机有多“纯正”,有几分出于真心,又有几分受“什么都能做好”的傲气驱使,诚然,他也受到了飞行教官动员时说的话——“这个世界上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的很大影响,但那种情境下,这句话更像催眠,他并不是很有实感地理解它的含义,因为他很快就动摇了。

听闻沈光耀要考飞行员的消息,他的母亲从家乡赶来,反对他的选择,她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这番话中我们听到了父母的慈悲心,尊重儿子的选择,希望儿子能享受到质朴平和的生活的乐趣,叮嘱儿子不为任何人包括父母只为自己而活,祈望儿子能在世间长长久久地活。同时,我们还听到了这个三代五将的贵族家庭对后代的理想的理解,因为经历过太多风云,所以他们眼中的理想的另一个名称是功名,最终不过“人生的幻光”,像海市蜃楼一样光怪陆离却转瞬即逝,过眼成云烟。沈光耀一面被慈父慈母心打动,一面怀疑自己真的在追求幻光,他跪在母亲面前反复说自己错了。

母亲走了,轰炸来了,沈光耀见平日里一忙起来就像跳舞,总是给客人加很多料的面馆小伙计被炸死了,见一个找不到亲人的孩子站在街头茫然大哭,见躲在山沟里仍然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中弹,见美丽的昆明处处疮痍……这时候他重新问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之时投笔从戎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为了出风头?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功名利禄?这个选择真的如母亲所说是“人生的幻光”?问过之后,他明白了:都不是,他为了守护!守护雨水滴到肩膀上仍坚持上课的执着,守护“静坐听雨”的诗意,守护大雨中披着蓑衣垂钓的从容,守护“容得下一张书桌”的安宁,守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守护家园之上辗转求生的人民,守护只想让子女活得幸福的慈父慈母心……如果他不去守护,这些诗意的、浪漫的人生光芒终将被侵略者摧残、破坏、损毁,才真的成了幻光。

沈光耀成为了飞行员,训练之余还有“副业”,就是给孩子们空投食物和生活用品,因总沿着同一条航线投掷而被飞行教官惩罚,在回答教官这么做的原因时,他大声回答:“这个世界上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个时候,他真正理解了“真心、正义、无畏、同情”的含义,他分外笃定,就朝着这个方向走,不怀疑,不回头。

沈光耀不知道在他空投食物的时候,在表演“晃晃”的时候,也把“真心、正义、无畏、同情”的种子播撒进一个孩子的心田,这个孩子叫陈鹏。成年后的陈鹏是这四个故事中唯一一个一开始就坚定的人,他明白自己的真心,对所爱之人饱含同情,坚持正义,无畏流言,无畏“丑陋”,无畏苍老,“虽千万人,吾往矣”。

站在陈鹏对面的人——李想,辨不清什么是正义,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坚持;害怕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害怕流言,把和王敏佳一起做的事都推到了王敏佳一人身上;不知同情的高贵,因此不能理解王敏佳假照片上的“真实”,在王敏佳最需要他的时候明哲保身。所幸,陈鹏所说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活着的人好点儿。”让他深深思索: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在第四段故事中找到:雪山上,李想牺牲了自己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李想救人的故事相信张果果从父母那里不止一次地听说过,为什么最后一次给了他最大的触动呢?因为他那时正是辨不明方向的时候,要不要背后使个绊子,将构陷自己的上司推进漩涡?要不要继续资助四胞胎,不顾他们可能带给自己的无穷麻烦?

再次听到这个故事可谓恰逢其时,张果果可能问了自己和李想一样的问题: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把上司推进漩涡固然解气,可自己也将掉进名利的漩涡,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不资助四胞胎应该能避免麻烦,可自己就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不管社会多么物欲横流,却始终对其有一份责任感,不能改写大的历史,却能用微弱之力惠及几个孩子、一个家庭的人。张果果因问自己而掀起的头脑风暴一点都不比李想、沈光耀、吴岭澜少,所幸,还是所幸,他做出了和前辈一样的选择:遵循内心的声音,成为了最想成为的人,找到了最想走的路。

人生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道选择题,我们问东问西,问师长,问智者,问领路的人,过去的自己问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又问未来的自己,溯洄从之,上下求索,问之时固然是艰难的,问之后便是海阔天空,海面浩瀚,天空空阔,哪里还分什么南和北,西和东……

司空摘星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