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北京,心向西和,想起了西和扶贫工作的日日夜夜,想起了西和的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国家级贫困县。年12月到年12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西和县委副书记,参与西和县精准扶贫工作。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面对数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作为扶贫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也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1、扶贫先扶志,改变旧思想
古人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西和县,通过走访一些贫困户,也了解到在贫困地区有一些人不想脱贫,整天想着怎样享受扶贫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财物,同时害怕“被脱贫”了,就不能享受一系列国家的优惠政策。这部分人尽管不多,但是影响不小,他们不思进取、懒惰成性,也不愿改变现状,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被列入重点扶助名单中,他们更关心村里访贫问苦是否来到自家,当得知国家正在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他们更是在家坐等、希望能够不劳而获。无疑,从扶贫实践中看,如何改变一些贫困户和贫困村存在的“等、靠、要”懒汉思想,将是扶贫攻坚战推进的第一场胜利。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也发现这些人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缺乏改变旧思想的魄力。扶贫先扶志,改变旧思想,扶志远比给钱给物难度大,可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又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
2、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
在西和县稍峪乡创办了国学示范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当地村民,提升老百姓的道德文化素质,引导群众积极主动的改变贫困现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与支持,许多企业、单位与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国学村送来“乡村落地项目”及爱心物资,截至目前已收到各类物资余吨。稍峪国学村正推动国学扎根农村,通过整合中医文化、乡村电商、乡村书院、乡村旅游等各方资源、人才,用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最基层的地方,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国学精粹活起来,让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与此同时,按照县委安排,强化指导稍峪乡整体脱贫工作,年,全乡实现稳定脱贫户人,整村脱贫4村,全乡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78%。
没有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扶贫工作的成功,要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更要发挥义务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个孩子,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3、扶贫选典型,示范作用大
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明显。榜样有无穷的力量,典型是最好的教材。“一花引来万花开”,在县域内创建一定数量的扶贫示范乡镇,打造一批党建扶贫示范基地,是一种可行的扶贫方式。贫困地区的党员通过学习扶贫先进典型的事例,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将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转化为扶贫创业的扎实行动。贫困地区的团组织也能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团组织犹如河渠,而贫困地区的青年人则是需要疏导的水流。青年人是脱贫致富的生力军,也是每个贫困家庭中的中流砥柱,更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关键环节。贫困地区的团组织要紧密联系青年人,引导青年人正确的脱贫方向,指导青年人科学的致富路径。河渠因势利导,水流才能畅流不息奔向前方。脱贫攻坚看甘肃陇南:当精准扶贫遇上互联网+,带来了哪些变化?
4、各类扶贫中,产业扶贫好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从我在西和扶贫的实践来看,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产业扶贫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群的生存发展问题,使该部分人群具备增加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造血”功能。
我在西和县引进了河南容大牧业公司,经过科学规划运作,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形式,公司负责种猪、乳猪引入和饲料的生产供给,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生产,开展疾病防治,负责产品对外销售,养殖过程中的疾病、质量、价格波动、市场销售等风险均由公司承担,在确保养殖户零风险前提下,促进致富增收。目前已在西和县兴隆乡和卢河乡试养成功,下一步将全县推广。所以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具体到各县区、乡镇,更要“因组制宜、因户制宜”,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的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使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总之,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产业既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
5、借助互联网,扶贫进万家
在电商扶贫上,西和县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在脱贫攻坚中的有效作用,加强与京东集团、苏宁易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内电商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规划建设了总面积平方米,集电商运营、培训交流、创业孵化、快递代办等为一体的高标准电商“双创园”,具备电子商务信息化采集、电商大数据建设、农特产品网络集散、电商物流仓储和实训基地等多种功能,目前已入驻企业13家,个体电商创业者9人,物流快递代办点8个,解决了多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同时我认为,如果只把互联网+扶贫局限于电商扶贫,又无疑有些简单和肤浅。互联网+扶贫除了电商扶贫,更应该把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融合进扶贫工作中。曲天军做序《农村电商》:在电商扶贫的探索路上携手同行
6、走近群众中,走进群众心
走近群众中,树立“在其位谋其政”的意识,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将自己真正作为乡镇、村里一员,谈何驻村扶贫?从贫困户家庭、收入、产业发展情况,到贫困村发展重点难点、目标方向,都必须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寻贫困根源,形成帮扶规划。在这其中,既要有不做客人做主人的心态,学会说农家话、走农家路、吃农家饭,融入贫困地区;也要充分尊重群众,避免大包大揽,鼓励群众根据自身情况大胆尝试,趟出脱贫新路子。
仅仅走近群众,扶贫干部与群众之间终究有一层无形之墙,必须以惠民举措打开群众“心门”。走进群众心,就是要坚定“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信念。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诉求精确扶贫——从基础扶贫入手,切断贫困地区起跑路上的“穷根”;推动能力扶贫,扎牢群众脱贫根基;新村扶贫和生态扶贫,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了“走近”群众到“走进”群众后,便可以根据摸底情况,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使扶贫攻坚的过程成为党群同向一个目标发力用劲的“大合唱”。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挂职的一年很短暂,又很充实,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当代扶贫干部只有真正走近群众,走进群众的心中,解民之忧,解民之惑,才能汇聚起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强大力量,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动力与活力也将竞相迸发。
欢迎来西和,相约年七夕,也是西和县七巧女儿节!
甘肃西和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李士龙:在陇南播撒文化的种子“经过一整天的舟车劳顿,我从北京终于来到了这个即将要生活、工作一年的地方——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这里没有北京那般灯红酒绿,没有车来人往……这里的一切都弥漫在宁静里。我全身的疲惫也随之消失殆尽,对这座小城充满了期待……”年12月1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产业部部长、“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活动部部长李士龙随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来到西和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他在抵达西和县当天写下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首先介绍道:“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42.8万人。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然而,西和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是西和的标志。截至年年底,全县有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1万人,居全省第七,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级财政贫困县。”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李士龙坦言,自己和一起来陇南市精准扶贫的五位博士服务团成员早已融入陇南这片土地。而西和县也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许多的改变。
李士龙(左二)称已融入到陇南这片土地,而国学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与支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向世界宣传西和
无论何时,衣食住行始终是人类恒古不懈的追求,推动人类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活,但贫困也无时无刻不羁绊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李士龙永远记得刚到西和县所看到的那一幕幕:“我刚到就和几位县领导一同去太石河乡、大桥乡、蒿林乡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当看到荒凉的处地、资源的约束,看到老人无所依、孩童无可靠,看到破损的房屋、简易的学校,以及教室中那一个个被冻得鼻涕不断,双手冻得发青的孩子……我的心紧紧地揪着。”
经过调研,李士龙发现,西和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桥、洛峪和晒经三个特困片区,占贫困村总数的83.6%,有贫困人口6.98万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全县个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大,是制约脱贫攻坚的主要短板,是推进脱贫攻坚最紧迫的任务。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布局还不合理,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农业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没有形成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格局,巩固脱贫成效难度大、任务重。可以说,个贫困村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1+17’精准扶贫措施,认真对照中央、省市委关于脱贫工作的具体指示要求,以市委‘’发展战略为统领,立足贫困现状、紧盯目标任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进程。”李士龙坚定地说。
“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漾水河流域;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陇南先民开拓最早的地区之一;北部河谷是秦王朝发祥的摇篮,氐羌民族又在南部高山崛起;三国时期,诸葛亮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魏晋时期,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余年称雄一时;唐代诗圣杜甫入蜀途中,路经西和,留有《仇池》《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等著名诗篇……”李士龙认为,源远的历史文化正是西和县的鲜明符号,我们何不进一步挖掘西和的文化特色,以文化的力量助推精准扶贫,拉动地方经济,向世界宣传西和,充分发挥文化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李士龙邀请到山西久盛影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来西和县筹拍电影《碧血西城》和《八亩良田》,并带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西和县档案馆、汉源镇城隍庙、上城堡、仇池碑林、姜席镇晚霞湖、苏合乡泰华山、稍峪乡碑楼寺、云华山、石峡镇八峰崖、大桥镇仇池山、兴隆乡象龟寺等地,为两部电影选景。
李士龙说:“目前,电影《八亩良田》拍摄已圆满杀青,预计电影《碧血西城》将在今年年底正式拍摄。而微电影《深情的黄土地》也通过协调将在CCTV央视网络和凤凰卫视网络免费播放,并参加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甘肃西和党建数字电影《八亩良田》开拍承载百年沧桑巨变的西和》
以国学推动经济
与此同时,3月10日,西和县稍峪乡国学示范村正式启幕,“我们的目的是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当地百姓,提升百姓的道德文化素质,引导百姓积极主动地改变贫困现状。”
成立至今,国学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与支持,许多单位与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国学村送来乡村落地项目,以及国学机、台式电脑、投影仪、国学经典图书、运动鞋、床单被褥、灯笼、衣物等爱心物资,截至目前已收到各类物资约吨。北京青联国艺研究院专家为国学村投资建设一座国学馆,并利用当地电视台和微博、等新媒体在西和县范围内免费播放《中华德育故事》等国学视频。中国电影基金会为国学村投资修建一座露天电影院,现已建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国学村投资修建一座图书馆。
此外,西和县还邀请到23个省的全职国学义工入住国学村,开展《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国学教育,通过国学熏陶,村民们在生活素质方面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并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入驻国学村,对村民,尤其是孩子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深圳一家企业为国学村7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常年资助,直至考入大学。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国学村举办了“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文艺汇演活动,有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国学村的国学教育开展得非常顺利。在学校中,国学文化已渗透进每日的教学活动,每日一堂国学经典课程使孩子们在接触古圣先贤的教诲之后变得懂事、有礼;国学大讲堂让国学村里的民风、民俗、民貌有了很大变化。“如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早上五六点起床诵读国学经典,清洁村容村貌,这些变化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吸引了游客,开发了民宿,而且发展了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百姓收入。”看到国学给当地百姓和村庄带来的变化,李士龙非常欣喜。
他介绍说,在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国学村每日接待来自江苏、浙江、重庆、成都、北京、天津等地方游客均在-人,为当地村民创收每人每天约元净收入。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腾讯众筹网还为西和县贫困儿童分别启动了名为“助西和县00名小学生梦想起飞”和“心怀善念,让爱起航,一桌一椅圆甘肃山区儿童的国学梦”众筹项目。李士龙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目标筹集1百万元,截至目前,已筹到570元;腾讯众筹网目标筹集1万元,现已完成;腾讯众筹网目标筹集2万元,为国学村国学讲堂购置桌椅板凳,也已完成。当前,稍峪国学村正加大力度推动国学扎根农村,通过整合中医文化、乡村电商、乡村书院、乡村旅游等各方资源,以国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年第18期总第期。)
来源:氧分子网-凌云,西和生活网整理编辑
商务合作:-
小编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