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西和县 >> 西和县文化 >> 西和名称溯源

西和名称溯源

“西和”名称溯源摘要:“西和”之名始于南宋,最初为“西和州”,后改为“西和县”。“西和”名称含义丰富,最基本的意义与西垂秦人历史有关。关键词:西和名称溯源

西和县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和古代重要民族氐族的故乡,现在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先秦时期县域北部与礼县相邻接的长道镇一带,为秦人先祖居住地“西垂”,后为“西县”。秦汉之际在县南洛峪河谷设立武都道。公元前年,汉武帝设立武都郡(治今洛峪镇),成为陇南境内第一个最高行政机构,管辖九县,范围包括今天陇南市大部分及陕西省西南部分地方。后来,由于武都郡址南移,“武都”地名也南移至今天的武都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西和境内先后设立过南秦州、成州、南天水郡、长道郡、上禄县、长道县等行政建置。西和境内的历史,从伏羲时代算起,结合境内发现的宁家庄、西峪坪等仰韶文化遗址,至少在七八千年左右,西和境内的行政建置历史也在两千年以上。①

“西和”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初期,居住在北方的金人向南扩展,与南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今甘肃南部的天水、定西等地曾被金人占据。当时,今西和北部(包括礼县北部)为长道县(治今长道镇),从北宋熙宁七年()开始,长道县划归岷州(治今宕昌县理川镇)。绍兴元年(年),金人南下,岷州告急,镇守此地的南宋大将吴玠,将岷州南迁到所属长道县的白石镇(今西和县城所在地)。今西和县城南岷郡山为岷州南迁后的最初驻地,后迁至今上城堡。十年后,年宋金议和,把“岷州”改为“西和州”。“西和”之名由此开始。②

“岷州”为何改为“西和州”,原因有多种,现分析如下:首先,“岷州”之“岷”与金太祖完颜旻同音,宋金和好,必须避讳。③第二,宋金议和,本为大事,故取“和”字。④第三,岷州原称“和政郡”,与“和”的意义相吻合,所以取名“和州”。⑤第四,当时淮西也有一个“和州”,不能重复。⑥当时的岷州所辖地域范围已大大缩小,仅仅保留长道县及周边少许地方,具体包括三个县,即长道县、大潭县(治今礼县白关乡太塘村)、祐川县(治今宕昌县理川镇)。岷州新迁治地在长道县境内的白石镇(今西和县城所在地),而长道县所辖地盘包括今西和县北部、礼县东北部和天水市秦州区西南部,这一地域范围正好是先秦时期秦国故地“西垂”的地域范围。⑦“西垂”,本名为“西”。据《史记·秦本纪》等记载,秦人先祖称自己的居住地为“西”。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西”,象形字为,意思为“鸟在巢上也”。⑨秦人本为鸟部族,以鸟为图腾,“鸟在巢上”,意思为鸟部族居住的地方。同时,还有另一层意义,《尚书·禹贡》记载了“和仲宅西”的史实,即尧帝时期就有一支族人称“和仲之族”,擅长天文观测技术,被尧帝派到西部来进行长期的天文观测,他们所居之地称为“西”,即后来的“西犬丘”、“西垂”,具体为今天的西和县、礼县北部的西汉水河谷。“和仲之族”就是西垂秦人的先祖之一。⑩后来的秦人先祖一直称自己的这块祖地为“西”。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宗庙、陵园,以及都城。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第二年,首先来到陇右西垂的宗祖之地,目的就是祭拜先祖,接着,秦朝在这块先祖之地设置“西县”以管辖。“西县”之地,又名“西犬丘”、“西垂”。正是追溯这些历史,南宋朝廷将由岷州所改的“和州”前面加上一个“西”字,称为“西和州”,与淮西“和州”相区别。这就是“西和”名称的来历。

进入元朝,西和州所辖范围再一次缩小,只剩长道一县。至正七年(),撤销长道县,并入西和州。明朝洪武十年(),“西和州”降为“西和县”,“西和州”名称共存在年。“西和县”名称从明洪武十年()算起,至今已存在年。“西和”之名,从“西和州”到“西和县”,至今已存在多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西和县、礼县进行县界调整,西和县所属长道镇以东的祁山、盐官等地划入礼县,礼县部分地方划入西和,形成今天西和县的地域范围。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①杜万鼎主编《西和县志》,年版,陕西人民出版社。②⑦袁智慧主编《西和县志》,年版,甘肃文化出版社。③④⑤脱脱等编《宋史》卷89,志42,中华书局出版。⑧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出版,年。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年。⑩《尚书》,吉林人民出版社,年。赵逵夫《略论“空城计”的有无与西城的地望》。民国朱绣梓《西和县志》。(作者单位:西和县志办公室)

如果你喜欢本







































白癜风的治疗秘方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