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文史西和县城乡建设六十五年的回顾

何有明刘耀弟

解放后县城规划与建设的回顾

一、县城建设停待不前的三十年历程。从年底解放到年,县城建设受国民经济影响,以及后期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极左思潮的干扰,县城建设停待不前。三十年来,县城也经历了几次小规模扩宽改造,但是有发展、变化不大。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过境公路多年来南北向沿主街穿城而过。二是做为城乡物资集散地的县城无农贸市场,加剧了县城交通的混乱状态。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太差,原主街道宽度6-8m晴天扬灰路、雨天路难行;居民吃水靠泉水和部分压井,上世纪70年代县上才有了自来水站,隶属水电局管,日供水量有多m3,只能供应部分机关单位;电力供应更为紧张,就连民用照明也得不到保障。四是工业民用建设落后,城区面貌老旧单一,土地利用率很低。年前全城二层以上楼房屈指可数,有县委砖木二层楼一栋多㎡、县医院门诊砖混二层楼一栋㎡、县联社砖混二层办公楼㎡,人民银行营业办公楼一栋㎡,有百货公司三层营业大楼一栋㎡,有汽车站候车室两层㎡。年开工建设电影院一座㎡。当时,县城大部分单位均为砖、土木结构的瓦房居住、办公营业。居民基本都住在土木结构的安架、偏厦老式旧房。

年在马占山书记领导的县委领导班子重视下,由当时代管全县基本建设的县计委牵头,组织蔡大富、王忠义、蒲华、刘耀弟等科技人员第一次从白水河至三里铺(原加油站),东西从西城至漾水河为范围做了地形测量,对县城发展粗线条做了规划。南北主街路面宽度9m,人行道各3.5m路幅宽度16m,新开辟二马路确定为南北过境公路,路幅宽度21m再相汇交与一马路,形成二纵七横路网骨架。除东街实为17m宽,其余横街均为12m。当时的城镇人口包括农业人口1.4万人,预计到年人口发展为1.8万人。经县常委会多次讨论通过付诸实施。在原来县城建设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发挥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国家财力所限,县财政又十分困难,只能逐年建设边建边拓宽,城镇建设依然发展十分缓慢。

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年7月成立西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县委、政府要求把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做为重要工作来做。年委托甘工大对城区5.4km2范围进行了地形图测量绘制。年又委托兰州有色冶金设计院,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当年10月经省建设厅设计规划单位,陇南地区行署等在文县进行了会审。于年1月24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年版西和总体规划范围,东起朝阳、花园,西至西山、王磨,南至三里铺、花炮厂,北至种子公司、农场。县城北郊为发展区。总面积为5.4km2。规划年限近期为年。远期为0年,人口规模发展到2.65万人。人均用地㎡/人,总用地发展到公顷。北川为工业区,南片为文化福利区,老城区为党政机关,商业、居住区。现有路网不变“二纵七横”改造拓宽。

从年至年20年中,县城建设发展较快,老城区发展到3.6km2。有县房管所新建了两栋四层青砖家属楼㎡。新建㎡剧院一处。有文化馆楼、县档案馆楼,一、二中教学楼,南小教学楼等,县城共修楼房87幢,建筑面积11.45万㎡,投资万元。年,在副县长王守忠的协调下,县上统征土地46亩,建成北川农贸市场一处,商场北路(现云华街)一条长m。年又在城南修建占地50亩农贸市场一处。道路网建设方面:一马路长m,二马路全长m,以及物资公司至三里铺1m,主次干道全部进行了铺油,配套了下水道及边沟。其中有砼路面m。年又拓宽改造北小至北川加油站,道路全长m砼路面,宽为14m并配套盖板式下水道。我县年特大暴雨后,省拨水毁工程款30万元,上接二中操场至东桥以下,完成浆砌石河堤工程1m;原海壕治理m。年设计日供水能力T岷郡山供水工程,总投资万元,其中省拨万元,年建成使用。

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用地清理整顿。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清理非农业用地的决定,年县委政府成立了由严尔温书记任组长,白发聚县长、何有明局长为副组长的西和县清理非农业用地领导小组,何有明兼办公室主任。从-年,通过两年的清理整顿,基本刹住了乱修乱占歪风。清理出未经审批的户,建房间,占地.54亩。其中有户,属住房特困户,经批评教育后,补办了手续。对户,分别不同情况做了处理。共收回罚款元,拆除房屋26户。收回农转非上交土地亩。同时,县城内统征土地57.1亩,给无房户、特困户、老干部、知识分子划了宅基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维护了城乡规划管理的严肃性、权威性、法制化、规范化。

三、东西山滑坡治理与两山绿化美化

年8月我县因连降大暴雨,县城西山前缘有20余处开裂滑动,毁坏农田,使50余间房屋变形受损。乡间公路多处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万元。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县政府领导与县城建局领导及相关科技人员,共同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进行汇报。

年以来,省抗震救灾办也多次委派省内外专家、教授现场踏勘论证,调查研究。在此期间,省上还邀请日本东京都大学防灾所竹内笃雄博士一行4人,来西和现场考察,并完成了《西和县西山、鱼山(东山)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年8月由甘肃省科学院地震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进行现场勘查与设计。年5月6日于兰州,由省抗震救灾办主持组织召开了专家审验会,根据审查意见,修改设计后上报地矿部。随后,地矿部又组织设计单位王德楷,西和县副县长韩锐,县城建局局长何有明参加的北京专家会议,最后审定通过。国家计委于年3月以计司国土()10号文件《关于甘肃省西和县城西山、鱼山(鸭儿沟滑坡部分)滑坡灾害治理》给予批复。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万元,省财政配套60万元,地县财政自筹解决万元。

为了加强滑坡防治管理,加快施工步伐,保证施工质量。县上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成立了实施领导小组,由县城建局负责治理。经过2年的艰苦努力,截止年10月,东西山滑坡治理工程全面竣工。完成的工程量是(一)西山治理部分,排水渠m,盲沟90m涵洞m,削坡土方2.1万m3。(二)鱼山(鸭儿沟部分),完成排水渠m,修筑浆砌石反压挡土墙一座,护坦、付墙各一处,盲沟m,涵洞m,挖填方2.8万m3。工程完成后,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参加联合进行了审查验收,并在当年汛期经受了暴雨洪水考验,为两地所住居民安全起到了防御性保护作用。

东西山滑坡治理二期工程设计内容主要是种草种树,生物治理工程。早在60年代,县上发动城区居民、学生、干部职工每年在漾水河两岸,利用旧城壕以及两山的荒坡地段进行绿化。0年以来,当地政府把城区环境绿化重点放在了东西两山。通过每年组织义务植树,工程绿化,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多种措施长期植树。新增绿化面积30多公顷。近年来,政府又启动实施了观山(东山)植物园和隍城森林公园建设。对“两山”由林业部门分片分区,负责管护,由各单位义务负责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绿化建设成效显著。

四县城建设快速发展的十五年。两次不同时期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简介: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欠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发展,县城基础设施滞后等社会问题凸显,严重制约影响着城镇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年版西和县城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尚需重新修订。

年省测绘局把我县县城地形测量列入全省扶贫项目,无偿测绘9.7k㎡地形图。省建设厅又免费安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以县长高巨珍为组长,副县长赵继士,赵尚文,城建局局长何有明为副组长,以谢福禄,李忠信,高擎,王三里,张昭,尹登武,王玺,王向东等为成员的西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协调领导小组,西政发()22号。年10月县城建局委托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本次规划修编任务。0年经省政府以甘政函(0)号文件批准实施。

新规划近期到5年,人口发展到6万人,远期6-年,人口发展到8.5万人。

城市性质:确定为南北交通要冲,本县交通枢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乡物资交流集散地。发展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农、林、果、牧产品加工并举商贸流通,经济繁荣的多功能城市。

建设用地及范围:南起十里新城,北至西峪河,东至观山,西至隍城。原建城区用地面积4.km2,新规划面积为9.2km2,城市界定用地范围15km2,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85㎡/人。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为:向北向东发展,向南适当延伸。规划布局即:新城至三里铺为居住区;三里铺至白水桥为行政办公居住区;白水河桥至甘肃锑厂为经济开发区,以商业服务为主;锑厂至铅厂为工业区。

道路交通规划:根据县城南北狭长的地形特点,以南北方面形成主干道,一大二小和漾水河东岸麻池坝至十里新城的新延伸的过境公路一条。东西方向开通7条支路。主干道(一马路)红线宽度25m,次干道(二马路)红线宽度21m,过境公路红线宽度14m。支路红线宽度18m。

该规划并做了城镇体系的设想。西和县原有2镇22乡,初步形成县、镇、乡三级城镇体系。

该规划还对给水、排水、电力、通讯、防洪与抗震防灾、绿化美化、供热、环保环卫、城市消防、旅游开发全面进行了综合规划。西和县0年版县城总体规划历时设计2年多,是西和历史上最全面的一次规划设计,它为西和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伴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国家扩大内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等。9年县建设局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了修编,将城区规划面积由原有的9.2km2扩大到18.5km2。编制完成城南小区详规;城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详规和城北2km2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年4月11日,县委、政府邀请省规划评审专家、市政府及市直相关单位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讨论评审,会议原则通过。

西和县的旧城改造。按照县委、政府边拆迁、边建设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围绕原建城区“两纵五横”道路网,开辟、拓宽、改造建设。旧城改造范围,即从北桥头(白水河)至南门口文昌街。有南北主干道中山路(一马路)宽16m,全长m规划宽为25m,拆迁红线确定为29m,绿化带各1.5m;次干道仇池路(二马路)原有宽度8-10m,全长m,规划为21m,拆迁建筑红线为25m。东西横街有解放街、鼓楼街、夫子街、文昌街拆迁建筑红线宽为18m;香山街为21m宽,绿化带均为1.5m。

早在年县长高巨珍与县城建局确定由县房管所全面负责,首先对套子口原政府后院住宅与街口百货公司门市部地段,进行统建试点。于年开始一边拆,一边开工修建六层营业住宅楼一栋。同年,对中山路东面县委至商业局地段也开始了动员统建试点工作。县上并成立了西和县拆迁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这项工作。0年春,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后,县委、政府及时以城建、交通、公安、工商、国土局为主抽调人员完善了西和县拆迁办公室,由陈永红任办公室主任,全面开展拆迁工作。县委副书记韩锐,分管建设的副县长赵继士、王晓君,以及县人大、政协的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分片检查、指导工作。他们会同城建局局长尹登武,副局长王玺、王向东、王维勤、陈立、张澜等深入拆迁户家中做拆迁动员工作。同时,根据国家《城市规划法》,甘肃省《城市拆迁管理办法》等,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出台了9个地方性法规。为本次拆迁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

这次旧城改造从年开始到3年底,前后用了5年时间,使城区“两纵五横”道路拓宽建设全部建成。据统计共拆迁户,其中机关单位94户。拆迁房屋间,约9.47万㎡。支付拆迁安置费等万元。新建行政办公、商业网点、居民住宅、以及道路管网、绿化美化等多项。新增建筑面积40多万㎡,其中营业面积8万多㎡。总投资2.57亿元,其中民间投资2.27亿元。通过旧城改造,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一座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新城初具规模展现在世人面前。

城南小区开发。从7年开始,按照“南拓北展,引湖纳山”的县城建设思路,决定以全面引进资金为主,开发新建城南小区,即南到五里铺,北至南商场地段。同时开发东西两山和晚霞湖旅游景区。8年,首先完成了小区土地征用。同时,由县建设局孙文波局长负责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城南小区综合开发修建性详规。该小区规划用地41公顷,规划建设项目面积46.1万㎡,建筑密度21%,绿化率38.5%。现在小区建设以初具规模,有占地40亩的体育场馆与上海刚泰河滨城一至三期商品住宅楼,完工并投入使用;原南商场西美国际营业住宅商品楼开发与伏羲广场建设全面竣工交付使用。有西青永丰小学、汉源初中、西和二中新建工程等,相继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晚霞湖景区的建成,无疑成为西和县城的后花园。它与西山隍城森林公园连成了一片。真是山水相映美,游人醉心甜。

为了配合城南小区开发建设,于8年先行开工建设了城南小区道路与管网配套工程。主要有岷郡街、文体街、行政街、步行商业街(及行政南街)和伏羲大道5条。其中伏羲大道全长约13.7km,设计为砼路面,南段从孟磨大桥至十里新城路幅宽度为24m。其中小区段长m。目前已全线通车,完成投资共2万元。7年开始县发改委、县建设局、县国土局等单位又着手仇池南路文昌路至南商场,中山南路道路拓宽改造前期准备工作。截止年底该路段80%的道路已经拓宽,因拆迁不到位,仅完成60%的路基工程和供热、给排水等地下管网工程,完成投资万元。从孟磨大桥至十里乡政府段滨河东路(及过境公路)全长4.9km,路幅宽度24m,结合河东开发从年开工年底全线完工,已具备通车条件,共投资万元。滨河西路(麻池大桥至东河桥)该段长3.98km,路幅宽度14.5m。总投资万元,于年开工,年6月完成交付使用。

目前,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80年代后期特别是0年以来城市建设、市政设施建设真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区面积也成倍增长。过去登山的羊肠小道拓宽变成了盘山公路。路边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到了晚上像明星一样,从山下蜿蜒攀伸到两山顶上。过去的荒山光岭现在变成了隍城森林公园和观山植物园,成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城市快速发展,迎来了八方来客。房产开发、市政设施建设正热火朝天,招商引资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

解放后村镇建设回顾与发展

解放后,设区制村,年撤区改乡,后改为人民公社,村改为生产大队,辖生产队。年公社解体又恢复乡、村建制。当时全县所辖2镇22乡,个村,个村民小组。全县有汉、回、蒙、满、藏等民族,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为人/km2。现有6个建制镇(汉源镇、长道镇、洛峪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14个中心乡,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40万人。

原有的村庄布局与民居形式。我县早期民居形式受不同自然条件因素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层次的民居形式。房屋院落布局多为依山就势,追求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希望交通便利,吃水方便,避风向阳。院落讲究传统四合院风格,一般追求独家小院。房屋结构形式主要有木架结构承重的“四柃三、五柃四”,墙体承重的“偏厦”,土木混合承重结构的“马安架、安架”房。建筑装饰一般讲究“起脊瓦寿、飞檐雕壁”,以及花样繁杂的木制四门八窗。因受经济限制大多为土墙青瓦的土木结构房屋。70年代后期,我县西高山乡百姓生产队,第一次打破了分散的山庄院落布局,全村连片统建了2栋砖木结构的安架住宅小区。解放30多年,我县由于人多地少,山多川小,干旱少雨,山地贫瘠,靠天吃饭,农村经济十分困难,成为全省扶贫县,村镇建设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80年代后期,伴随农村经济发展,村镇及新农村建设上才出现了不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尤其是在集镇公用设施方面逐步向地下及高空发展,开始修建多层砖混、框架结构的楼房。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使中国大地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80年代,先是农村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使亿万农民摆脱了贫困,他们要求改变生活居住条件的人越来越多。据我县年不完全统计,修房户就有多户,建筑面积约1.32万㎡。同时,也出现了乱修乱建的现象。

如何发展农村建房,按照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在本世纪末使广大农民真正改变居住条件,过上小康生活。县城建局当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用2年多时间编制完成了全县24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同时还自己组织力量编制了多个重点村庄的地形测量和规划。年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被陇南地区评为全区第一名,也为后期村镇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6年,我县首先开始了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和示范性新农村规划。截止9年,结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佘东鹏、周子强同志狠抓机遇,以灾后重建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级汇报,为我县后来新农村建设迎得了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我县灾后重建计划首先完成了何坝、洛峪、石峡、姜席4个镇的地形测量,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启动了长道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长道镇川口村、何坝镇麦川村、姜席镇晚霞湖周边6个村;西峪乡卢水村、乔堡村;卢河乡裕民村;十里乡董俺村;大桥乡龙凤村等五条新村示范长廊村的规划编制和建设。“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农村多为土木结构旧房,倒塌严重,损失较大。县建设局领导孙文波、杨俊荣、杨云飞等分片带领本局专业技术干部奔赴15个重点重建村开展实地勘丈测绘和规划设计工作。积极配合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完成卢河乡薛集村;姜席镇李山村和何坝镇强郑村等灾后重建示范村的规划与建设。现在这些示范村镇的一个个建成,在全县已初步形成了“抓点示范、以点串线、扩线成面、连片突破、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有效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年县委书记周子强,政府县长郝爱龙为县长带领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他们通过交通、水利电力、学校建设、异地搬迁、农业科技、森林绿化等项目支持,先后整合各类资金2亿多元,大部分投放到村镇建设上。同时,县委、政府又把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到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的大桥、太石河、蒿林三乡以及石峡、苏合、十里乡部分大山深处,农村建设方面。年以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县上的部署,组织技术力量完成了这些重点乡镇的村庄规划文本编制和报批。同时高标准地建成一座县城污水处理厂及城北漾水河北大桥、汉源镇垃圾转运站等。截止年年底大桥三乡先后修建西汉水大桥两座,扩建改造了县乡公路以及蒿林乡正在建设中的12km公路和西汉水防洪河堤水利工程。在当地乡村两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建成了大桥乡渔洞村、仇池山;蒿林乡的申集村;太石河乡银杏村;何坝镇的北沟村;苏合乡的明星等新农村建设。还有十里乡元滩村、后川坝村等一批文明卫生、绿化、美化较好,公共设施基本齐全的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全面促进了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县委、政府的重视,使我县村镇建设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县打造了8条涉及54个村的新村示范长廊,使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县乡公路的硬化开通,以及灾后重建中村镇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和集镇发展。乡村道路全面硬化通车,使亿万农民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西和人,目睹西和城乡65年的发展和变化,不由人激情满怀、感慨万千。现在是乡乡有试点,处处见新村。我们相信西和的明天会建设的更美好。

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西和城镇化建设起步虽然较晚,但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变化较大,县城建设初具规模,乡镇建设有序开展。但是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再加党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特别是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加快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时代的必然。总体来看,在重大成绩面前我们还存在不少不足和差距,特建议如下。

一、在规划与建设上,认识水平还有待加强与提高。科学的决策是时代的呼唤,是城乡建设的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一个县、一个乡要把建设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协调,因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同时,规划工作要因地制宜,全面考虑,使规划具有可靠性、科学性、长远性。对于不太完善的地方,通过一定程序在建设中加以完善,杜绝随意变动。

二、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完善防洪、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参观了晚霞湖周边几个依山而建的新农村,防洪排水功能好。还有大桥三乡镇几个示范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的原有村貌布局,他们只做了巷道拓宽治理,改善了排水方便了群众出行。

三、完善村镇建设功能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功能的逐步提升是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创建益居城镇的需要。

1、加快县城及相关村镇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2、从全县来看,进一步完善居民区,文化、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要十分注意节约用地。新农村建设更要从节约用地的大局着手。我县地处西秦岭山区,且有山大川小,山多地少,人口密度大,耕地缺少等特点。我们不能与河西地区或陇东相比,节约用地显得十分必要。工程地质及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力倡导向高空发展、修楼房。集镇地方要发展地方建材,鼓励农民修楼房。建议在有限的村镇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资金做为修楼补助金。各地按楼层、建筑面积制定不同标准试行。

供稿: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辑:张冬李云鹏

觉得不错下方小手,请点赞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好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