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姬庚成西和谚谣中的精神内蕴和

2

地理志

姬庚成,男,生于年1月1日,西和姜席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论文《姜席古话》、《三读红楼梦》、《大柏树》等见于省内外学术论刊、报刊和《中国民间故事大全》系列丛书。现从事语文教学、民俗文化研究。

西和谚谣中的精神内蕴和语言艺术

姬庚成

鲁迅先生曾经称谚语口溜是“炼话”,是“现世相的神髓”,看似信手拈来,不加修饰,却是源自人们口头原汗原味的语言,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明代冯梦龙也说过:“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民间性情之响”。西和谚谣,见证了西垂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人民的繁衍生息、劳苦歌乐;映射着先民们创造的文化精神财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极具智慧的光彩和魅力,蕴含着美的法则和力量。作为一种口传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继承和张扬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发展了我们的母语,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一、西和谚谣中海涵地负的精神内蕴

西和谚谣,它有着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大多用西和土腔土调,包含了大量的西和方言、俗词俚语;句式、押韵上都比较自由,一二三四句的都有,以一二句的为主。内容上反映了这块相对闭塞地方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具体表现为:

1、反映旧时代艰苦生活、表达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西和谚谣是历史信息的记录:“自有儿孙自有福,谁为儿孙做马牛?”来自西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古经:一男子年轻时节为生活所迫行窃,险些丢了性命。三十年后云游归来看见母子操办喜事,大发感慨,感叹人生的无奈无常,在大门墙上留诗一首:“前三十年夜夜游,钢刀铡断木人头。自有儿孙自有福,谁为儿孙做马牛?”挥泪而去。“上了西高山,客给主装烟”,曲折地道出了西和昨天人们生活的尴尬和艰难。“麦杨棍儿长成椽”、“一保风调雨顺,二保国泰民安,三保人口清平,四保六畜发旺……”真切地表现了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渴望。多少年来,“风调雨顺”,一直是西和人朴素的生活理想,这个理想,流淌在人们滚烫的血液里。

2、对社会及人性恶的针砭批判。西和民间流传着许多瓜女婿、懒媳妇的故事和口溜,其中不乏糟粕,但也有不少精粹:如刻画懒媳妇的“走着地里哼哼哼,走着路上一股风;进了大门大门闩,烙的油饼挞的蒜,吃不上了案底苫”;描写懒汉的“黑了商量上兰州,一日里挪着炕前头”、“吃饭抢大碗,做活蹿地边”。有些则精辟的透视和鞭挞了社会的丑类:“猴儿手里能把食叼来?”、“六月里的野狐,惜皮呢还是惜毛呢?”、“尖尖棍上就(蹲)着的人”、“死猪不怕开水烫”、“胡椒不大,有辣人之心”、就形容了一些刁钻恶霸、泼皮无赖;“小鬼的肩股不担财”、“鸟儿等不住糜子黄”、“一碗水换不出一碗油”、“当面的野狐背后地里的狼”、“多少有点咯叭叭,还没乍哩咯马马”、“抹布不捏水淌哩”、“十个麻子九个怪”、“籴米的见不得粜面的”、“砰砣不大压千斤”、“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驴不行(走)了,尽怨臭棍子”、“东家门里出,西家门里进”、“千谷子万糜子”讽刺了个性浅薄的人;“萝卜不高籽不高,房子不高檩不高”、“不睁眼的瞎天,列行的父母”、“平地里生骨堆”、“推磨的不会拨磨的会”刺扎了有恶行的人。由于美好的事物常常受到损害,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谚谣就直接干预生活、讽刺丑恶、描摹社会众生相:“有牙板的没锅盔,有锅盔的没牙板”、“肥处贴,瘦处刮”、“天打了,把喇嘛的少不下”、“亲戚望亲戚有,亲房望亲房走”、“辣椒红了连籽儿都红了”……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描写女性、表现爱情婚姻生活。小伙们的择偶标准是“杏核眼儿圆又圆,线杆鼻子端又端,樱桃小嘴一点点”、“金斧头要配柳木把”,人要漂亮,心要更美。因为在他们看来,“家有贤妻,男子不遭祸事”、“男人的福是一人的福,女人的福是一家的福”、“男的是个搂耙,女的是个抽匣”。西和地处僻壤,受外界影响小,但,封建文化延续的压迫还是深重的,妇女,一直处于社会的下层。西和谚谣直面了这一现实:“养下儿子种户的根,养下女儿种户的亲”、“养下女子跌陪货,你不跌陪不得过”、“女子一跌地就有外心哩”。山歌口溜“白雨发着南乡里,终究要把你缠上哩”、“大河坝里的水鸭子,我给哥哥补袜子;补下的袜子帆布的,哥哥骂我是断路的”、“月亮上来亮上来,地下冷了炕上来”,虽然表现了男女间炽热的情感、率然之情性,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先民爱情婚姻生活上的痛楚和艰难。

5、反映劳动生活经验的。谚谣“场场三遍,死心无怨”说明夏天碾场时要碾过三遍才能碾净麦子;“社前十晌,社后十晌”、“白露高山麦”、“迟种一晌田,货郎箱箱摇半年”、“土旺种胡麻”强调了播种时间的重要;“前月二十五,后月没干土”,是一种气象经验:农历二十五下了雨,下一个月就会下个不停。

6、警示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谚谣语意直出肺腑,不加雕刻。李开先说:“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高山出俊鹞,草鸡子抱(孵)凤凰”,说明艰苦的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个杰出的人;“挣下银钱催命的鬼,维下朋友护身的佛”、“英雄访好汉,冷鸽子访背扇(门)”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朴素的交际观;“儿有是儿有,娘有是娘有”、“儿要自养哩,功要自挣哩”、“穷没苗,富没根”启示人们独立生活的重要;“有钱买得精脚子鬼上皂角树哩”、“钱是人的命,命是狗的球”,看似矛盾,实则流露了人们在不同处境、情境中对金钱作用的真实感受。“宁给高人拉马提凳,不给小人出谋划策”、“滴水从旧窝窝里淌哩”、“脚馋了招露水,口馋了招事非”、“老虎不下狼儿子”、“人比人去没活了,马比骡子没驮了”、“先过河的脚干哩”、“世事真的人假的”、“男人家面软一世穷,女人家面软活不起人”、“先出来的眉毛还不如后出来的胡子?”、“滴水滴在旧窝窝里”、“豆腐大了尽是水”、“老子烧砖打瓦,儿辈辈不离窑门”、“先人卖醋哩,后辈都酸了”、“翻过来手心,翻过去手背”、“离了红萝卜还不成席了?”、“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一个巴掌拍不响”、“骆驼的脖子再长吃不了隔山的草”、“穷家出叫杆”、“好花儿还要绿叶配”、“云多了要下雨、猪肥了要挨刀”“穷汉人家惯娃娃,富汉人家惯骡马。”等等,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揭示了长时间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和行为处事的信条、对人和事的看法。

7、游戏娱乐的口溜。西和民间谚谣,真实地反映了这里人民的情趣。典型的如《割韭菜》:“割,割,割韭菜,割了三担五口袋;你吃箩儿浮皮的,我吃箩儿底里的”。游戏时,两小儿拉着手,互相扯来扯去,极富情趣。“板凳子板,板红花,红花院里坐亲家……”、游戏歌“对窝对窝捣一捣,条帚条帚扫一扫,簸箕簸箕扇一扇,红嘴鸦儿参一参”;“油门油门转转,把我莫了拌拌”、“金鹁鸽,银鹁鸽,两个鹁鸽都翻过”和捉迷藏的“我没鼻子我没眼,碰了人了我不管”充满了童真、欢快气氛。《蛮婆子》——“乡里阿婆游门子,手拉鞋底由绳子。脸不洗,赛锅底;头不梳,泼牛尾;脚不缠,扬场锨,身上穿个烂衣衫”、“老妖婆,踏调和。一天踏了一笼子,我给老妖婆烙饼子”滑稽、幽默,生动地表达了大人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8、表现地域风光、民情习俗的。钟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谚谣都是先民们生活中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千梨儿,万梨儿,不如我家的烂梨儿;千核桃,万核桃,不如我家的烂核桃”来自西和民间最有特色的神话传说《野狐精儿》;“凉水泉里泡馍馍,你是谁家的小哥哥?”来自这里广泛流传的蛇仙故事,弥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西和有座钟鼓楼,半截戳在天黑(内)头”、“能说能辩的王集寨,能打能战的良集寨”、“南关的狮子北关里的龙,老庄里的老虎蹦进城,大水街的秧歌舞的真”、则反映了西和地理上的特征、历史变迁和文化。如今,钟鼓楼已不在,只有“窑”、“寨”等字眼保留在地名中,只有石堡城的寒山笑世佛仍在仰天大笑,姜席王集寨人仍然能说能谝。源自年关节日的“腊月八的冰疙瘩”、“正月十六游(丢)百病”、“蛇钻七窍,真龙天子;蛇钻五窍,五霸诸侯”。忠实地记录了这里的风俗:腊月八那天,人们挖上冰块放在正屋的连板桌子下,来祈求来年吉祥;正月十六那天,人们要登山游玩,希望来年有个好身体;耍龙灯时,人们要摆上五灯或七灯阵式让“龙”去钻,祈盼庄村能出人才。源自乞巧活动的“七月里七月七,天上的牛郞配织女”、“麻姐姐的神来了”、“巧娘娘降叶的”真切地再现了西和特有的“七夕节”文化和风情民俗,从中可以透视到人们的生存内力。麻布衫一直是早年西和服饰的特色,所以就有“麻布衫,火龙丹,热了放下冷了穿”。西和又是医药的盛产地,所以就有“枳母贝母款冬花,治咳嗽去一把抓”、“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家吃上乳长流”。在丧葬风水的“死人不吃饭,家产带一半”、“不管后山来不来,只要前山扑进怀”和修房盖舍的“前三十年房靠梁,后三十年房靠墙”、“上梁大吉,人发的千口,粮发的万石”等谚谣中,还可以看出先民们对自然力的困惑和崇拜。

二、西和谚谣中天籁自鸣的语言艺术

西和民间谚谣,从语言文化的视角诠释了这里人们的精神和性格,它的艺术价值是极其丰富的。

首先,它继承了《诗经》中的赋、比和兴的创作方法。比较长的《跑船歌》通过大量的铺陈,集中地表达了西和人民千百年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正月初一头一天,太公赐我一只船,要走八水绕长安,趟秦岭,过关山,东河桥,二里关。老爷驻马看宝山,太白积雪六月天,坝里风雪飘满面,草滩烟雾紧相连。九腰峡,九腰峡,七十二道黄风峡;九腰险,九腰险,八十一道闯王砭……大花船,小花船,要走八水绕长安”。反复纵横,模山范水,夸张渲染,淋漓尽致。“腊月二十八,集上闹哗哗;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闹一手,正月初一拜年走”也用铺陈叙述勾勒了过年的热闹场景。青年男女间表达爱情的“马尾箩儿箩心红,把你越看越心疼”、“蕃麦地里的空秆子,你莫嫌我是瞪眼子;蕃麦地里的夏半子,你莫嫌我是碎汉子”、七夕节迎巧的“一根香两根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一根线两根线,我把巧娘娘接进院”都是第一句起兴,引出下面所要表达的内容,自然贴切,并且,使诗意盎然。

其次,谚谣用了大量具体的修辞手法:“跟好人学好人,跟上师公子跳小神”,用反复和对比形象地说明交友选择的重要;“老鸦莫笑猪黑了”、“没肉吃的鸟儿干叫唤”、“好人的害,恶人的菜”、“蔫牛的屁多,好人的话多”、“一瓶不浆(溢),半瓶哐当”、“婊子的眼泪月里娃的尿”、“千谷子万糜子”用比喻或对偶极生动地刻划了各种各样的人;“滴水常在旧窝窝里滴”、“肉烂了在锅底里哩”、“好的不长久,祸害一万年”、“一个人一条龙,十个人一条虫”、“打黑牛惊黄牛”、“鸡不大的窝不大”、“十个羊里总有一个馋羊”、“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雷声大,雨点小”则揭示了生活中普遍现象和道理,鞭挞了人类的惰性。游戏歌“咋的上山呢?骑的白马踩的蹬;咋的过河呢?拄的疙瘩棍;(看着路边的黄接杏)咋不吃了呢?牙子碜;咋不撂了呢?黄的俊”用设问句描写了一个憨态可掬的老太婆形象。在孩子们当中流传较久的《麻子麻》可以说是西和谚谣中语言的极致:“麻子麻,滚子滚,你说给你没称粉;粉称下,你不搽,还说给你没称茶;茶称下,你不喝,还说给你没有锅……醋灌下,你不调,还说给你没割荞……”用顶真展开情景,渲染了那种孤傲任性媳妇的个性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西和民间谚谣语言直白、粗犷、泼辣,毫不掩饰,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近代刘毓崧中说:“谣谚皆天赖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粗糙简朴中有一种深刻的表现力。像“人活脸颅树活皮”、“悄悄话儿大吆喝”、“六月里忙,绣女也要请下床”、“嘴是软的舌头是扁的”、“劁猪的不骟羊,骟羊的不劁猪”等,常吊在人们口边,言少而意无穷。最典型的莫过于擦冲气驱邪的巫咒:“踏一脚喊一声,病人床上退灾星,一退天神归天去,二退地神归地去,三退家神归案去,四退庙神归庙去。泼神饿鬼,无道游神,跟财小鬼,明暗天神,活人的冲气死人的殃煞,踏着撞着的十字路上别等去”快言快语,体现了先民们抗击自然的执著心态。

西和民间的谚谣——这些原汁原味的话语,是人们原生态生活情景的再现,也是人们对理想执著的张扬;是流淌在人们口头的音乐,也是美和人类可贵精神延伸的画卷。它的未来,肯定也是美好的。

(写于:年元月)

西汉水文学

智慧的视野诗意的栖居

责任编辑:陇上犁

投稿邮箱:

qq.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