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风,年生于甘肃西和,年起发表作品。
渐次开阔的西和诗歌创作
李春风
西和地处秦岭以西、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流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魏晋时期建立杨氏仇池国,北接大秦帝国发祥地。诗圣杜甫过秦州,经西和仇池,由陇入蜀,咏诗致志;李白、苏东坡虽未到过仇池,在他们的诗歌当中却多处写道,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淳朴民风,使处于西北边陲的小县,有了厚重的人文积淀。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西和在西汉水流域飘扬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片土地上的诗歌传统正是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经》的传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诗人,一贯表达着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歌颂美好的人生境界。其诗歌的语言,正是西汉水流域诗歌语言的一个分支,它融汇了苍茫的大山和潺潺的流水,因而在西北汉子式的情怀中多出一丝柔情似水。我无意为一个小县域的诗人们标榜一个“诗群”的称号,因为标榜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力推动的手段,并非诗人生存意识的自我觉醒,但在这片土地上的诗人,他们讴歌自然,将自己的呼吸与历史同进退,他们深入现实的根底,葆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呼唤回归,却终究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命运仿佛早已在公元年的那个秋天注定——成为追随诗圣杜甫的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公元年,当杜甫途径仇池,一路向四川方向行进的时候,他的心头,现实主义的色彩已经淡了,代替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是他无限的生命意识,他开始思考大自然的神奇,四季的更替和人之间一种恰当的互生关系——人终究有老去的一天,那么归宿又将是在哪里呢?“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这是他为自己设想的人生归宿,审时势,知天命,这是他生命意识的觉醒,“诗歌合为时而著”,这个多少有些将诗歌功能功利化的说法,降低了诗歌的文学性,因为诗歌终究是要穿越时空的,终究是要像大河一样流淌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令诗人杜甫有所领悟的地方,正是仇池大地,兴许是因为诞生在这里的诗人们与生俱来的骨子里流淌着宛如西汉水一样的江河,也兴许是因为诗圣的诗篇多多少少被仇池大地的山风传唱,西和便有了源源不断地诗篇涌现,西和大地上便有了悠久的诗歌传承。
(仇池山远眺)
望斯人已逝,古风犹存。新时期各种诗歌的实验,将新诗推向了风口浪尖。有人说,新诗百年,是乡土诗的百年,在这一场有关乡土的诗歌实践中,黄英、宁世忠等老一辈诗人作为引路人,以新旧两种诗歌的形式点燃了这一片大地上的星星之火,他们的学识、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后人,为西和诗歌创作奠定了主要的基调:靠近传统,吸收现代,讴歌现实,白癜风那里能治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