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园洲年轻人的平台,欢迎加入!
博罗县,自秦始皇33年设县至今,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博罗古城在以前还形成三街六十四巷。秦置县,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据民国版《博罗县志》记载,傅罗建县于秦朝,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年)修地理志时,“始写傅罗为博罗”。
来看看博罗那些乡镇,都为什么这样取名!
(有些镇已合并,以下名单是按没合并之前的。)
罗阳镇
旧时称榕城,年,又因县城在罗浮山的罗山之阳,在撤销原附城公社合并于城镇时,更名为罗阳镇。
石坝镇
因平坦多石,人称石坝.
麻陂镇
原名葵子圩,后因产销黄麻,遂易名黄麻陂。
观音阁镇
东江边建有“埠鹅古寺”,人称“观音堂”故名观音阁。
杨村镇
因元末杨氏从江西和广东南雄迁至建村而得名。
杨侨镇
原为“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后称杨侨镇。
公庄镇
相传一孩童到显村圩(杨村境内)卖鱼虾。当地人问其为何地人。孩童误听以为问怎弄来的鱼虾,便答道:“係雅公装嘅(是我爷爷捕捞来的)。”后来人们便将此孩童的家乡称为公庄。
泰美镇
原称派尾,因嫌“尾”字兆意不佳,改为派美。年乡长认为“派”与“败”谐音,改为太美。年新乡长认为“太美”太俗,改为泰美至今。
柏塘镇
建圩时周围有几口较大池塘,塘边有一棵古柏,故名柏塘。
响水镇
年(明崇祯二年)建圩时称三水圩,后因圩旁一条石底小河流水响声不断,故改名响水。
湖镇镇
相传唐时有一皇姑出巡江南,来到此地不幸病逝,当地居民以宾礼厚葬。朝廷获知,赐建一城。因其四周湖水环绕,俨然城镇,故名湖镇。
横河镇
南宋时曾、刘、谭三姓分别从兴宁和江西迁来十字巷定居,后分居于屯仔、刘学、沙上,因溪水从三村旁流过而得名。
龙溪镇
因镇区有一条弯曲似龙形的小溪而得名。
龙华镇
因镇內沙河蜿蜒,又因土地肥沃,富饶物博,取“龙飞凤舞,风华物阜”之意,物称龙华。
长宁镇
因游、杨两姓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迁居下下屯时建石麟圩,后建东平圩。以后,游、刘两姓在现址建圩,希望有一个长久安宁的圩场,取吉兆意为长宁。
福田镇
原名为黄泥沥、约场圩。年,国军一文姓团长奉命前来禁赌治乱,发现此地平坦肥沃,旱涝保收,说是能在此居住颇有福气,遂更名为福田。
园洲镇
因东江与沙河环绕镇区而得名(年以前属东莞县)。
石湾镇
因沙河与东江汇合处呈弓状,河床多鹅卵石,故名石湾。
(转自网络,部分内容修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