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文物背后的故事西和县博

在西和县博物馆,馆藏一副宋代铜象棋,为黄铜铸造,32枚棋子。棋子两面铸造阳文楷书,分别为将(2枚)、仕(4枚)、象(4枚)、马(4枚)、车(4枚)、炮(4枚)、卒(10枚),与现代象棋相比,无帅、兵。每枚棋子形状呈圆形,直径2.7cm,厚0.3cm,为西和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象棋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已有多年的历史。在现有文献中,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就出现了“象棋”一词,在发展过程中,形制也不断完善。宋晁无咎(~年)的《广象棋》记载,其时象棋棋子发展为32枚,基本与现代中国象棋一致。棋子材质也曾出现过陶棋、骨棋、木棋、石棋、铁棋、玉雕棋、象牙棋等。

西和县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铜象棋,共32枚,完全无损,出土之时,在国内出土文物中属首次发现。

▲部分铜象棋

这副铜象棋,出土时间为年。当时西和县城关公社农民在皇城修水渠时,挖出了这副铜象棋。因为皇城是南宋吴玠、吴璘抗金的前沿阵地,是“十二连城”的组成部分,于是,民间有人说铜象棋是吴玠、吴璘对弈用棋。这副铜象棋出土之后不久,流转到居民金田立手中。金田立曾长期患病,被西和当地医生郭正久治好。金田立知道郭正久为象棋高手,便把此象棋送给了郭。

郭正久,生于年,西和县人,家住在县城南关西后街,自幼酷爱下棋,9岁时,与当时西和有名的“邵高棋”对弈,邵高棋感到小小年纪的郭正久下棋天赋过人,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棋局阵法悉数传授于他。解放后,郭正久一边修架子车和拉沙运石谋生,一边练棋习医。至20岁时,棋艺在西和已无敌手。年,甘肃省举办“全省中国象棋赛”,郭正久过关斩将,夺得冠军。得此铜棋后,郭正久洗净铜锈,用墨染黑一方,画好棋盘,即找棋友对弈,感觉该棋精巧灵便,下起来得心应手,棋艺更加精湛,后被选为甘肃省象棋协会理事,天水地区象棋协会副主席(其时西和县属天水地区)。年,他得知这副铜象棋的文物价值后,便无偿捐献给了西和县文化馆(博物馆)。此间,曾有文物贩子上门,以万元价格收购,他说,文物属国家所有,理应交给国家保管。后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确认该副铜象棋为宋代铜象棋,为当时全国发现的唯一的宋代铜质象棋,对研究我国象棋史、书法史、铸造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很大的文物价值,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正久

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当时的国家体委曾发函借展,但因故未能成行。

年9月,由甘肃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西和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副宋代铜象棋被调往敦煌展出,赢得国内外观众称赞。

现在这副闻名遐迩的宋代铜象棋,西和县博物馆第二展厅正在展出,每天前来参观欣赏的观众络绎不绝。

(来源:西和县文化馆)

监制

王润荣责编

剡文钧编辑

季天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j/7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