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坝镇地处西和县城南部,距县城12.5公里,东邻洛峪镇,北接十里乡,西北部与姜席镇相邻,西南部与礼县龙林乡接壤。平均海拔米,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期天。全镇29个行政村,个社,户,人,总劳动力人,年人均纯收入4元。总地域面积8.65万亩,总耕地面积3.44万亩,主要种植马铃薯、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马铃薯、半夏中药材为特色产业。
中文名称何坝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郑沟村、强沟村、草坪村等
电话区号邮政区码地理位置
西和县城南部人口3.8万
著名景点洞子沟溶岩洞、“严家滴玉”
车牌代码甘K
行政区划
全镇辖29个行政村个社,分别为:郑沟、强沟、麦川、山岐、范寨、马寨、乔集、南义、张杜、北沟、何坝、黄江、草坪、蔺集、李宋、安峪、刘集、杨尧、鱼山、大石、铁古、冯茂、柴石、杨付、刘沟、大池、野麻、河口、李子坪。
资源状况
何坝镇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全镇大力发展半夏、洋芋等特色产业,累计投资万元在全镇种植半夏亩。在安峪村投资万元建成亩、预计收益万元半夏示范园区一个,涉及带动周边农户51户。为了规范半夏种植,组织成立了以半夏种植大户鲁公直为会长的和旺半夏经营组织,发展会员达人。依托半夏经合组织,何坝镇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对农民进行半夏种籽筛选、种植、田间管理等方面科技知识培训,举办培训6场次,参加培训人员达人次。为了使全镇马铃薯生产形成规模,何坝镇于年9月注册成立了“西和县何坝镇马铃薯产业协会”,并引进定西马铃薯储藏窖建设技术,建成藏量吨的马铃薯储藏窖一个,年在何坝麦川村坝区建成千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一个,面积达.5亩,涉及马寨、杨尧、何坝、鱼山等4个村户农民。在杨曲湾建成万亩马铃薯丰产示范园区一个,园区内种植马铃薯83多亩,涉及何坝、乔集、南义、张杜、李宋、黄江、草坪7村,户。
沿革历史
清代属西和里,民国设西江乡,建国后首置何坝乡,年设何坝区。年改何坝公社,1年改何坝乡。年,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
六通情况
2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5个村通自来水,1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
有各类学校31所,教师人,在校学生人。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11人,病床20张。
经济指标
年,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粮食播种面积公顷,粮食总产量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元;财政收入63万元,财政支出万元。
旅游景点编辑
洞子沟溶岩洞、“严家滴玉”、小香山等。
招商引资
何坝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创建党建示范乡镇入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以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在百年不遇的5.12地震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重建家园。按照党委“一主五副”(即:马铃薯为主导产业,半夏中药材、畜牧养殖、油菜种植及加工、经济林果、蔬菜为副)的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麦川坝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何坝村中心商贸区、黄江水库、香山生态旅游区。
以麦川村为龙头的麦川新农村长廊在镇村两级的不懈努力下已初具规模,麦川村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基础设施建设.5万元,完成排水渠米,三改一建80户,乐民工程22户,小巷道治理米,河堤1米,电网改造12.5公里。新修三层综合办公楼一幢,解决户人畜饮水问题。硬化通村公路1.5公里。产业结构投资.5万元,种植半夏多亩,发展良种养殖户户,建成年出栏0头瘦肉型养猪场一处,獭兔养殖场一处,养殖獭兔多只;种植优质马铃薯亩,发展优质核桃亩,绿化荒坡栽植落叶松亩。劳务输出人次,创收2万元;投资万元,年产量1万块的村办机砖厂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产值达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元。杨尧村27户、北沟村58户异地搬迁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正在有序实施。
何坝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何坝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招商引资及启用民间资金万元建设何坝百货市场二期工程,占地26亩,建成后可以解决多个剩余劳动力,已完成市场整体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和“三通一平”工程。为了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麦川坝区建成农业合作渠,完成合作渠主干渠4.2公里,支渠4.28公里,完成机耕路6公里。新建黄江至礼县龙林县际路12公里,投资50万元新修火石崖大桥一座,新修河口至冯茂断头路5公里,新修36条52.6公里的农路。拓宽养护何坝至香山等公路6条42公里,挑砌边沟32千米,铺备沙4.2万方。何坝派出所、法庭办公楼主体已完工投入使用,何坝工商所、土管所正在建设中。年实施了张杜、南义两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两村2多人、多头大家畜的安全饮水困难。
只是一些来去匆匆的汽车在街上来回地驶过,不管是来的还是去的,在这个如梦般的城市一点都没有我停留的迹象,我知道在这些匆忙而过的车辆中,没一辆是重复着同样的路线,就如那些游子,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哪里去。横在眼前的那条大街,此刻在我眼里就象一条我正在走的路,路的一头是我的原点,是我的故乡,我在一步步离她远去,路的另一头是我的一个梦,那个梦是我一生的追求,不管能不能实现,我都会象街上行驶的汽车向那个目标驶去,因为这是我一条生命的航线,我要沿着这条线走向我生命的极点,远离我的母亲,远离我的亲人,远离我故乡的泥土。 可是我并做不到这些,我不能一去就不能回头。此刻在我的脑里,我就想到了故乡的田野,家门前的小路。深深的怀念,浓浓的乡愁,使我总也摸不去故乡的影子,忘不了家里的亲人。过多的乡思,根植于心的乡土情节,我在前行的路中有着许许多多思念,多了许多顾忌,这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感,我知道这种情感是人的一种美德,但同时也是给人的一种伤害。情感过于深重的人,往往从原点出发又会重新回到原点,就象我的许多朋友一样,从家乡出来最后又回到了家乡,其实在心里他们也和我一样清楚,流浪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选择一个更佳的生存栖息地,可就是因为这种抹不去的乡愁,不愿远离故乡的心理,使他们重又回到故乡,回到他们父辈祖辈那样的生活。 故乡在我的心中只是一种怀念,可我并不想对她有深深的留恋之情。我知道在我的情感中,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感觉那儿的风光比家乡好,那里的人们比家乡亲,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是对自己出生地的一种依赖。生在哪个地方,不管那个地方再贫脊,再落后,都没有人认为它不好的。爱家乡,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但我们不能因为爱而就漠视了她的现实,自己的发展有时是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只要心中不忘故乡,对故乡有份情就够了,没必要死恋着故乡,离不开故乡,如果人人都这样,故乡也得不到发展,我们的命运也不会有好的改变。 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人是从大森林中走出来的。在我今天的想象里,我认为大森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种地方令我无限神往,她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家园,可人类还是走出森林来到平原过起了农耕的日子,这不是因为大森林不好,而是那地方不适宜于人类生存,不利于人类发展。人类正是因为走出了大森林,才从原始中蜕化了出来,从而不穿树皮不吃野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农耕生活。到今天,已经没人把大森林看着自己的故乡,人们心目中的故乡,都是一代人或两代人长期居住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的出生地。其实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是把上一辈人的出生地看做故乡的,我们的下一辈人也许就不会出生在那个地方,那里只会是他们的一种祖藉,他们的故乡将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地方或者是我们将要去生活的地方,故乡情节对于人们来说并不象血液那样会一直不变地在血管里流淌,那是随着时代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单恋着一个地方,是一种狭隘的心里,走不出故乡,见不到外面的世界,人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西和圈子
身边人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