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曹志政文/图
溯 源
76岁的刘智会被认定为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据刘智会回忆,他小的时候,70多岁的爷爷常在小池子捞纸,爷爷告诉刘智会,他的爷爷也是造纸的。一代传一代,究竟从何时开始造纸,刘智会认为可能从蔡伦时期朱河村就在造纸。一直以来,朱河、刘河两村的村民祖祖辈辈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原始、复杂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枸树皮麻纸。这套工艺大致可分为备料、原料加工、蒸穰、砸穰、刀切、手搓,打捞、麻钱记数、榨水、上墙,撕下扎捆等几十道工序,和《天工开物》中的造纸记载如出一辙。有了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相似性,有专家推测,西和麻纸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年,在距离朱河村多公里外的天水放马滩,考古学家在放马滩5号汉墓意外地发现了一片纸。这片纸已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颜色发黄,纸面平整光滑,还涂有矿石粉涂层。绘有山脉、河流和道路,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纸地图了。这是西汉文景时期的墓葬,可见在西汉初年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由此可以推断麻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年间。自西汉以来,以西汉水为纽带、以仇池山为中心、以古蜀道为依托,形成以现西高山乡和纸坊镇为门户的麻纸生产之地。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朱河、刘河两村麻纸的产量非常大。一个家庭作坊一月的产量达到3万张之多。生产的纸张被送到各处销售,那时一刀纸要卖好几个大洋,生意很是红火。漫步朱河、刘河村,庄前屋后灌木丛生,枸树随处可见,有用之不尽的造纸原料,滔滔西汉水和村前一条四季不枯、冬不结冰的小河又为枸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打浆提供了便利条件。技 艺
“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刘智会一语道出了造纸的繁琐过程。盘腿坐在炕上,熬着罐罐茶,刘智会将西和麻纸的制作工艺娓娓道来。朱河村盛产枸树,造纸的枸树皮要在每年清明前后采摘,且只有两年生的枸树枝最好,一年生的太嫩,三年以上的太老。将采来的枸树枝进行剥皮、筛选后,开始清洗和蒸煮。枸树皮在水中浸泡约一周时间,再加上生石灰泡制后,进行蒸穰,在一口口径有两米多的大铁锅中长时间高温锻造,等树皮完全熟透,生料就变成了熟料,树皮中的纤维被充分软化。将蒸熟的枸树皮从蒸锅里取出后继续放在水里用脚踩洗,踩洗完了把熟料再放入清水中冲洗干净,之后村民就将洗净的熟料扛回家。扛回家的熟料还有繁杂的处理程序,首先全家老少齐上阵用手将料搓拧干,搭到凉绳上晾晒;经过充分的晾晒使料柔韧度达到最佳,取下再捆成大把投入清水中浸泡三两天,让纤维彻底软化;被软化后的熟料再经过手搓分成小把,绵软的小把是为了便于将熟料砸成穰。砸穰在古法造纸中是比较精彩的环节。以前,砸穰是两人配合,在一个大木杵的一头绑上大石锤,利用杠杆的原理在木杵的另一头则由一人反复踩踏木杵,让石锤对这头的穰经过不断砸打,这个过程亦称“打兑”。经过多年发展,朱河村和刘河村的造纸户都已经改进为机械砸穰,电力代替了脚踏,只是穰依然要在手中不断翻动,刘智会的儿媳妇朱福叶便是一位打兑的能手。经过打兑的穰形成了长条穰片,将一片片穰叠在一起用绳子绑在长木凳上,再用穰刀将穰切丝。切丝是个力气活,在刘智会家切丝的活都是他的儿子刘耀清干,切成丝的穰再经过石槽中捣穰、淘穰,使其更细,这样造纸的纸浆基本就做好了。做好了纸浆,西和麻纸就进入造纸最为关键也是决定纸的品质的核心环节——抄纸。抄纸是一项技术活,一张纸的薄厚均匀,全取决于抄纸人的技艺是否过关,下手轻了纸会太薄,重了纸又太厚,手不稳不平衡纸会不均匀。传统8K麻纸是在一个深约1米的池子里“捞”,抄纸人站在纸浆池面齐腰的低处,双手握住木架卡住的竹帘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手握竹帘在浆池中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纸浆翻滚、沉淀,大约三五秒钟后将竹帘捞上来,竹帘在池边反扣轻轻一揭,一张原始的纸就造好了,这样一层接一层的纸垒在一起,并不粘连。抄纸人用两个古铜币翻来覆去地记着纸张数量,每个熟练抄纸人一天可以抄张8K麻纸。抄出来的湿纸要经过初步汲水后,一张张拨开贴在墙上晒干,揭下来就是一张成品的麻纸了。刘智会家现在造的大张(书画用四尺六尺)麻纸,则是用更大一些的纸浆池抄纸,一张大纸需要一个专用的竹帘,抄一张就要连同抄纸竹帘一起立在室外晒两小时,方可揭下一张成品的大张麻纸。在刘智会家的院子、房顶都摆满了正在晾晒的待揭麻纸,一年四季他家院落这道风景线长久不衰。在朱河村的文化广场上,西和麻纸的造纸技艺被做成了一幅幅浮雕,在这里一道道关键工序更加清晰:采枸树皮、剥树皮、流水浸泡、浆石灰、上蒸锅、水塘踩洗清理、流水清洗、返回、手搓拧干、晾晒、捆绑、池水浸泡、手搓分小把、打兑、切丝、入池搅拌、捞纸、上墙、出售,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面前,枸树皮到麻纸的成形让人一目了然。从枸树皮到麻纸,可谓破茧成蝶,每一道工序都深藏着西和造纸人的聪慧,都表达着西和造纸人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与传承。传 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工业造纸对西和麻纸造成冲击,西和麻纸一度没落,农家手工做的麻纸无人问津。当地许多造纸人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只有刘智会这样的老年人留在村里继续守望传统手艺。那时候曾有“有女甭嫁朱刘村,半夜起来站墙根。”的说法,可见当年造纸的萧条,那时造的纸只能用于包装、衬垫、祭祀甚至被当地老百姓用来糊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书画市场的兴起,有人用西和麻纸进行书画创作,并给予好评。书画家给出的评价是:纯手工制造出来的枸树皮麻纸,拥有耐久性好、寿命长、不发脆、强度大、无污染、吸水性好等优点。虽然书画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祖传下来的西和麻纸都是8开的小张纸,需要进行大幅创作时再将小纸一张张接起来,这样很不方便,小张纸也卖不上价钱。当时已经有40年造纸经验的刘智会急在心上,他开始琢磨如何直接造出大纸。他首先将捞纸的竹帘扩大,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完善,终于在1年造出了四尺和六尺的大纸,经过几年的市场推广,大纸一年比一年的销路好了。如今,随着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广,西和麻纸知名度与价格都不断大幅提升,远销海内外,发展形势喜人,在外打工的人们逐渐重返村里,重启麻纸新业态。在外打工的刘耀清看到麻纸市场回暖,放弃了已经相对稳定的打工生活,毅然回到了老家,和父亲一起重操手工麻纸旧业。在刘耀清重返老家造纸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学会了造纸。朱河村、刘河村现有六十多户人家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做麻纸,制作工艺以家传形式口授心传,概不外传。刘智会是西和麻纸第五代传人,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造纸手艺,刘智会的儿子刘耀清、孙女刘海妹都成了麻纸的传承人。“我家儿子、儿媳、两个孙女、一个孙女婿,七口人都会做麻纸。”刘智会颇感自豪地说。麻纸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刘智会一家人造的麻纸年销量突破了10万元,年达到了20多万元,年有望有新的突破。76岁的刘智会老人不仅学会了白癜风治疗最佳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