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陇南之西和面食总有一碗面让你

面食的一大特点就是,柔软的面团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或喜好,进行特殊的加工,或者是通过某种制作方法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很能够代表一个地方或地区的民风民俗,因而几千年来,种类繁多的面食备受中国老百姓的青睐。

本期节目就让我们领略不一样的西和面食……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哦!

杠子面

有人说“西和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杠子面开始的”,这似乎有些夸张,但早晨吃一碗劲道的杠子面,却是西和人的首选。万人的西和县城内却有着一百多家杠子面馆,从早上七点开始,各大小面馆的食客就已络绎不绝。

杠子面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得当天制作,每天早上4点就得和面。杠子面的原料选用特级面粉,面和的硬,揉面就得下大工夫。

将面和好后分成小团,再次揉压至表面光滑而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面食的做法一般有擀、切、拉三个程序,而杠子面还有一道独有的工序,用杠子压。压面用的杠子是一根长约两米,直径十公分左右的木棍,表面笔直光滑。杠子一头固定在墙洞里,人骑在另一头来压,着力点是刚刚和好的面团,脚下也有一块专用的跳板。用杠子压面是制作杠子面的重要工序,也是最费力的一环。

经过反复的下压,面团渐渐的变薄。但还达不到食用的要求,再用相对小些的擀面杖,将面擀薄。擀面讲究技巧,擀四下,再将面拉回来,撒上干面继续擀,如此反复上百次方可切丝下锅。将擀薄的面折叠成块,一刀一刀整齐切丝,劲道弹牙的杆子面方才成型。

杠子面的佐料很讲究,豆腐干切丝外加小葱,是固定搭配。豆腐切片考验的是刀功,要求薄厚相当,不能破裂。将豆腐干炸至金黄,再切成薄片,整齐排列切丝,搭配绿油油的小葱,就是杠子面的最佳拍档。

杠子面的酱料,简单朴实。红油辣子、煮沸的粮食醋、盐水三种调料,浇纯手工制作的杠子面,酸香爽口。

西和城内上百家杠子面馆每天早晨几乎同时开工,制作工序也几近相同,各家的杠子面或劲道或爽滑,或浓香或酸辣,只是制作师傅力道不同,刀工相异、调料轻重点滴差异就使一碗杠子面味道各有特色。而西和人也根据自己口味,选择不同面馆,不同的风格味道。

饸饹面

在西和长道镇西团村街边上有一家做饸饹面的小吃店,这家店由陈氏父子二人共同经营,由于面条劲道,口味正宗,在当地小有名气。

饸饹面面条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考究。将荞麦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而这个比例,靠的是老板几十年制作面条的经验。和好的面团要软硬适当,把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当地人叫压面床子,上面布满漏孔。用床子杠杆直接把面从漏孔挤轧成面条。面条入锅用大火煮沸。这种制作方式,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中国北方地区独特面食风味。

面条在沸水种煮3、5分钟后,从黄色变成褐色,这时面条已经熟透,捞出来的面条,立即放入凉水,在凉水里往返三次,这样的面条就更加劲道。然后用漏勺将水漓净,饸饹面条就做好了。

往冷却了的面条上抹一层清油,使口感更爽滑。然后将面条盛入盘中,凭借长期调配的感觉依次加入食盐、蒜泥、花椒、油泼辣椒,这几样简单而常用的调味品后,一碗色泽鲜美,酸辣爽口的饸饹面上桌了。

扯面

扯面的制作至今已有年历史。在过去,长道人基本都是替人打工或者田间耕作,每天都要消耗大量体力,为此,吃上一碗简单而又可口的扯面是再美好不过的事。

扯面的制作非常简单,关键就在这个扯字上。面条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扯起来,长道镇的扯面,在和面的时候加入少许盐,顺一个方向将面团揉透。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条,抹上薄油,放置半小时。扯面时将面团压扁用擀面杖擀开,在中间部位横压一下,让面条有一定的宽度,手揪住面条的两端,在案板和空中使面借弹跳之力不断拉长。

出锅后的扯面放进盘中,一般是一根扯面一盘子。午饭时间是客人最多的时候,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现今人们在吃扯面的时候往往搭配几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小菜,一桌美味的扯面上桌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水上游仇池故里西和是一个餐饮文化丰富的地方,长期以来,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深远影响,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并为百姓津津乐道,传承至今。

栏目编导:冯雪峰罗松康本栏目长期招收广告、赞助联系

监制:杨东红责任编辑:杨雪锐编辑:王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j/7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